6岁以后的引导方法
一般来说,孩子六七岁以后,对形象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可以画出比较具体的内容和场景了。而且这个阶段不少孩子开始在美术班接受一些培训了,或多或少地学到了一些表现的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家长的参与了。相反,这个阶段孩子在家庭里的绘画行为尤为重要,家长的适度引导和参与,会让孩子的绘画行为更有针对性。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日记画
坚持让孩子把每天所见、所闻、所想,用简单线条的绘画方式记录下来,可以有文字配合。不用在意效果,只要养成表达的习惯就好。
2.画绘本和故事画
大阅兵 江曾田 6岁
孩子都喜欢故事,只是读或听还不够,还要引导他们用单幅或多幅绘画的形式把听到和读到的故事画出来,这对孩子是一个整理和思考的过程,不但能练习绘画能力,还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当孩子说不会画某些形象,希望家长帮助画出来,如果家长会画,可以给他们示范一下或者找一些参考图片。如果不会画也没关系,鼓励他们随意画出来就可以,哪怕是个抽象符号都可以,目的是鼓励他们进行叙事表达,而不是要画面效果。
3.速写
速写也是非常适合在家庭完成的有助于培养孩子观察和感受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支笔、一张纸,十几分钟即可完成一幅画。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物体、环境、人物等,用线条把观察到的形象画出来,这个过程不需要刻意去教他们,让孩子大胆肯定地画即可,一开始不用管画得准不准、像不像,画得多了,自然就练出感觉来了。
4.设计(布置)自己的衣服、房间、小贺卡等
孩子(尤其是女孩子)都喜欢设计衣服、贺卡一类的东西,这对培养想象力和画面组织能力很有好处,可以多引导他们设计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物品、书籍、空间等。
对于七八岁以上的孩子,家长除了上述引导外,还可以引导他们把学科知识和绘画结合,比如,引导他们理解一些诗词、成语故事后将其画成画面,也可以让他们对所学的文学作品进行绘画描述。训练的目的并不是要求他们一定要画出一幅完整好看的画面,而主要是通过画画这种形象直观的语言,帮助他们更深入具体地理解和感受这些文学作品或诗词、成语的含义。
综上所述,孩子的早期绘画学习更多的是思维、语言、感受等综合能力的开发。画得好不好看、像不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绘画的过程中,让孩子的世界丰富起来,思维活跃起来,观察和感受敏锐起来,就非常有意义了,而这个过程的形成,家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工作,家长即便没有任何美术基础也是完全能够胜任的。
当然,结合美术班的学习,让孩子适当掌握一些绘画技巧和方法,让孩子表达更自信一些,也是有必要的。美术班的学习只是锦上添花,不能完全依靠一周一次个把小时的培训,培养综合素质还是需要家庭的大量配合。
我一直强调,孩子的早期美术学习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学习,而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对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有好处,对活跃他们的思维,形成敏锐的感受,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因此,家长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孩子的行为过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才是孩子的早期美术学习最好的老师。实践也证明,那些从绘画行为过程中有良好收获的孩子,家长往往在背后默默地付出了大量的精力。
画古诗 闫翊 8岁
如果一些家长担心自己不懂美术而无法引导孩子的话,最后给家长一个建议:你只需要按照上述的方法,引导、督促孩子进行这些活动即可,其他的都可以不管,哪怕孩子画得很乱。也许,这些杂乱的线条正在孕育一个活跃、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