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可以帮助孩子梳理知识、体验和想法

涂鸦可以帮助孩子梳理知识、体验和想法

有个5岁多的男孩,他迷恋科学和战争,总是一边随意地画着一些线条,一边一本正经地以播音员的口吻说道:“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他记不住这个词,说成诺儿贝利)发生核泄漏,核反应堆爆炸,产生了蘑菇云。核辐射把周围的建筑和人物、动物都毁灭了……核裂变还会产生中子、离子、原子。” 说到这儿,他一下子又跳到了1945年,“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日本就投降了。原子弹特别厉害,能把一个城市炸毁!”

他又说道:“日本福岛核电站也发生了核反应堆泄漏,造成很多人受到辐射,他们就会得白血病和其他癌症。”

他一边兴奋地讲述,一边在纸上涂画,当他讲得差不多时,纸上已经画得满满当当的了,有各种奇形怪状的几何形象、随意飞舞缠绕的线条、蚂蚁一样的小人儿。经过他的解读,大人才知道原来画里面的这个是直升机,那个是潜艇,还有喷发的火山和核反应堆,画的各种杂乱线条说是电波和辐射产生的射线。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对孩子这样的涂鸦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就是孩子瞎说乱画。

的确,从一般意义上说,这称不上一幅好看的画,我更愿意把它称为“叙事的痕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追求的不是画一张画,而是通过画表达叙事的过程,画的最终结果无非就是这个叙事过程留下来的痕迹而已。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把对事物、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把内心的情绪通过涂鸦的方式进行释放和表达。这是一个他们对所知、所感、所想进行综合整理和思考的过程。显然,在这个涂鸦过程中产生的丰富的思维活动远比画出一幅所谓的画价值大得多。

核爆炸 佑佑 5岁

这个男孩的涂鸦过程涉及历史、科学、军事,你能说他这仅仅是胡涂乱画的吗?他通过不同途径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通过涂鸦行为表达出来,而涂鸦又激发了他不断获取和联系各种信息和知识的热情。

这个孩子在涂鸦的乐趣里逐渐养成了对事物、知识、生活细节留心的习惯,在他丰富的画面中,总能看到他获得的新鲜知识和事物的细节:无人机、摄像头、车库计时牌、水龙头、机器人、核反应堆、直升机、潜艇、电线、火山、史前怪兽、有毒液体……林林总总、七七八八。而且,他还总能把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组织到一起编成一个故事。

这也许才是他涂鸦最大的收获吧!

当我们习惯了用画面效果评价孩子的绘画学习时,是不是很容易忽略这个阶段孩子涂鸦的真正意义?

事实上,涂鸦行为对3~7岁孩子的早期成长有积极的意义。这绝不是体现在画出来的画面效果上,而是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对世界产生了好奇,产生了更丰富的内心感受,更加有表述的愿望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