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的四个阶段

儿童绘画的四个阶段

那么,孩子学习绘画的顺序是什么呢?我认为,从某些方面看,可能和我们成人纵向学习绘画的方向恰好是反着的。

成人的学习途径是这样的:先练习单个物体或形象,再到多个物体组合,从单色到色彩,从静物到人物,从临摹到写生、到创作。

小兔看牙 李澄欣 4岁半

我认为孩子的学习途径应该是这样的:从自由表达到多个物体的组合写生,到单个物体的深入描绘。

具体来说,应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4~6岁):画事情不画东西

6岁以下的孩子还基本没有把单个形象画具体的能力,但又处于特别愿意涂鸦表达的时期,他们这个阶段的画画其实无关美术,无关技法,他们是用画来说话,是思维活动的外在呈现。

按道理说,画事情比单纯画东西复杂得多,我们这里指的画事情是让他们不受具体形象干扰,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考、理解,以及对世界的感受。当然,在画事情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具体的形象,我们讲不画东西的意思是:不用在意画面中的具体形象,对于画不出的形象,哪怕是画个简单的符号代替都可以,表达了意思就达到目的了。

在这个时期,如果我们担心孩子画不好、画不出来,而只是让孩子学画一些简单的形象,不敢放手让他们画事情,不敢让他们自由表达的话,孩子就只能学会一点儿简单的形象图式,而且这种形象多是简单记忆的结果,没什么意义,反倒会干扰他们在自主表达过程中的大胆和自由,得不偿失。

第二阶段(6~9岁):写生与创作表达并重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些对形象的感知和认识能力,可以通过写生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具体事物的感受和表现。同时这个阶段他们还保持着丰富的想象和无拘无束的表达愿望,要继续加强他们叙事表达的愿望和能力。由于造型上和控制能力的提高,他们的画面比起第一阶段会更具有画面的形式感和完整度,这个阶段是儿童绘画发展过程中最好的一段时期。在写生时要注意,他们这个时期只是有了初步形象的感知表达和组织能力,还没有深入观察和表现的能力,所以写生的重点并不是单个物体形象的塑造,而是物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选取或摆放写生对象时可以复杂一些,包含的元素可以丰富一些。

写生 朱筱瑜 8岁

第三阶段(9~12岁):保持天性基础上增强专业系统性学习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观察和表现力以及理解力上又有了很大提高,对于细节的表现和刻画都有了一定能力,此阶段可以加大写生的比例,同时可以锻炼他们深入表现细节的能力,加入针对性的作品临摹和单个物体的深入表现。此外,由于理解力和感知能力的提高,他们的理性因素也多了起来,这个阶段可以进行一些专业知识的衔接,比如透视、空间、结构等素描因素以及色彩的系统知识,冷暖、协调、对比、调色等。同时,他们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孩子天性,叙事表达依然是他们乐于做的事情,因此让他们多进行主题性创作表达以及画绘本故事等依然很有意义。

油画临摹 李悠然 11岁

第四阶段(12岁以后):向纵向的专业性进阶学习阶段过渡

这个阶段的孩子进入了往专业性纵向发展的过渡转型期,逐渐接近成人专业学习的步骤。需要提醒的是,这个阶段很容易掉入应试模式僵化、机械学习的单一模式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所谓的专业学习,很多时候成了闭门造车的公式记忆式学习,而且聚焦在很窄的几部分考试需求的内容上,完全与生活脱节,完全没有了思考和感受。

这导致很多考上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能力,除了会画一点儿基础的习作之外,没有形成其他宽泛的能力。

因此,在这个时期,除了基础性的专业学习外,还需要培养自主创作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依然保有儿童时期的想象力。

最后还要再强调一下,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画儿童画(儿童创作)就是画着玩,并没学到什么东西,只有学素描、学水粉、学国画才是专业的,才是学到东西了,因此急于让孩子早点去学这些所谓更专业的东西。这恰恰是极不专业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孩子各阶段的美术学习,一定要充分对应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才可能取得最好的成效。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