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培训不能只有老师的创意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专程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我的工作室,和我聊了很长时间关于她孩子学画的经历和困惑,希望我解答她的困惑。
她的孩子今年快8岁了,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在孩子不到5岁的时候,她就给女儿报了一个当地规模比较大的儿童美术机构。孩子每周去学习两次,每次带回来的画都令她很满意,觉得孩子会画很多东西了,比如,这次画了一只小猫,下次画两只小鸭,再画一匹小马……孩子每次都画得像模像样、整齐工整。周围的邻居和朋友们也都夸赞小姑娘画得细、画得像,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个培训机构学习。孩子在这个培训机构学了两年,画的东西由简单的小动物到现在可以画人物、建筑等更复杂的物体了,孩子的妈妈觉得孩子很有进步。
一次,在家里,妈妈给孩子讲了“小马过河”的故事,让她画一幅小马过河的情景画,孩子却说:“我不会画,不知道怎么画!”
妈妈奇怪地问道:“你不是画得挺好的吗?而且你也画过好几次小马了,怎么会画不出来呢?”
孩子说:“那你得先给我画个样子,我照着画才能画出来”。
孩子的妈妈突然意识到,似乎哪里有点问题。她问孩子:“你在美术班里画的不都挺好的吗?在美术班都能画出来,为什么在家里就画不出来了?”
孩子答道:“在美术班老师都是给我们打印好一个样子,我们照着画就行,不用自己想着画,有些画得不好的小朋友连线稿也是老师帮着画好的,他们就是涂涂颜色。”
妈妈听了,半晌无语。都说学美术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难道就是这么培养的吗?
这位妈妈没有让孩子继续在那个机构学习,她到处打听有没有更注重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美术培训机构。
有朋友给她推荐了另一家国际创意儿童美术机构,说:“这个机构的特色就是创意美术,主张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孩子画画很自由,五六岁就可以画油画了。”
她带着孩子到这家标榜采用欧洲先进理念教学的机构试听了一次,果然与孩子原来学习的那家机构不一样:老师先放了一些关于海底世界的幻灯片,然后拿来一张彩色的厚卡纸和五六罐彩色的颜料,老师先让孩子选了几种鲜艳的颜色在卡纸上随意厚涂上去,然后又拿来一罐很稀的蓝色颜料,让孩子随意泼到画上,等颜料稍干以后,又让孩子手上蘸点颜料弹甩在画上,最后老师拿出几片剪好的彩色三角形让孩子粘到画面的中央。
作品完成了,孩子玩得很开心,老师对在旁边看得一头雾水的妈妈解释道:“这节课是关于海洋的创意课,培养孩子大胆的想象力,画中厚涂的颜色是海底的珊瑚和海草,泼上去的蓝色是海洋,用手甩上去的颜料点是鱼,粘上去的三角形彩纸是海上的帆船。”
“我们这种教学采用的是欧洲最先进的理念,对孩子的创造性开发有极大的好处。”老师接着说。
孩子的妈妈觉得这次找对了地方,她就是想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毫不犹豫地给孩子报了名,尽管这里的学费比原来那个机构高出了一半。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孩子每次学习后都带回来一幅热闹鲜艳的画,都是厚厚的颜料涂抹加泼洒和拼贴,看着还蛮有效果。
佚名
前一阵子,学校艺术节组织孩子们画一幅关于“关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主题绘画,她女儿在家憋了几个小时就是画不出来,只好求助于妈妈。妈妈很困惑:“你学了这么长时间的创意美术,怎么不会想象啊?你的创意都到哪儿去了?”
孩子回答:“创意都是老师的创意啊!”
孩子的回答让妈妈彻底地迷茫了:学了几年的美术到底是为什么?还该不该让孩子学下去了?
上面的情况可能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美术的路上都经历过的,这反映出现在的儿童美术教育市场两个突出的极端情况。第一种情况的最大问题是,过早地教孩子一些概念化的技能,让孩子过于依赖参照样本,而丢掉了主动性、想象力和自由、天真等儿童的特性。
第二种情况似乎好一些,也更受家长的认可。然而,其本质上只是换了个“马甲”的升级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追求华而不实的表面效果,而对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这些表面效果其实也是老师提前准备好的一套模板而已,孩子只是跟着老师动手走走过程,玩玩效果,这种“创意”是老师或课程开发者的“创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自主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佚名
这样的课程,乍一看并没什么问题,但是长期来看,这种美术教育缺乏针对孩子不同维度的能力培养的课程。
儿童学习美术的意义在于全面、综合地提升各项能力,而绝不仅仅是掌握一些表现技巧和画面效果。很多潜能的开发效果是很难在每次的画面中呈现出的,需要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累积,需要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也需要机构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务实的精神。
只追求快速出效果,必然会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底层素养的搭建,从而搭起的是风一吹就倒的空中楼阁。
儿童时期的美术学习不应该是纵向的深度学习,而应该是横向的宽度学习,在这个时期应当针对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感受力、形象思维能力、形象记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进行多维度的培养和开发。
叶子旅行记 美美 6岁
在针对这些不同方向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形式是容易出效果的,而有些课程却很难呈现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出力不讨好。如果我们只选择出效果的课程来上,而放弃那些很有意义却不容易出效果的课程,对孩子艺术思维的全面健康发展是不负责任的。
儿童通过综合、系统地学习绘画,应该能够用画面快乐地抒发感受,可以主动地想象画面、组织故事,可以让他们把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对世界的好奇、探索自由地通过画面表达出来,这才是儿童绘画最大的意义。像前文中那个孩子一样,如果在专业的培训班学习很久,却无法主动、独立地画出一幅有主题的画面,说明培训班的课程设置是有严重缺陷的。
无论是基础文化教育还是艺术素质教育,都是一个长期的慢工程,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只做表面文章,培养不出合格、优秀的人才,只会造就大量的“豆腐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