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早期更喜欢画故事

儿童在早期更喜欢画故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具象的世界,一睁眼看到的都是一个个清晰可辨的客观具体形象。因此,绝大多数人学画都是从学画简单的形象开始,一步一步提高。

那么孩子学画的过程中,要教他们画形象吗?这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大人要“教”孩子画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是否只是一个模板形象?第二,教孩子画形象,给孩子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先说一个案例。有位妈妈来咨询我,她说看到我在文章里说儿童时期的绘画叙事表达最重要,这一点她很赞同。她说自己的孩子快6岁了,四五岁的时候就像我文章里说的那样,特别爱画画,没事就拿着笔画个不停,而且也很爱表达,尽管有时候看不出她画的是什么内容,但她却能滔滔不绝地说半天。可是,她发现孩子最近有一段时间变得不怎么画画了,问她为什么不画了,她总说:“我不会画,妈妈你帮我画。”

这位妈妈问我,这是什么情况,该怎么办?我问她:“孩子之前那么爱画画,怎么就没说过不会画呢?是不是你们批评孩子画得不好,导致孩子的热情受到了打击?”她说:“那倒没有,不过,孩子的姥姥前一阵子一直陪孩子,姥姥原来当过小学美术老师,可能姥姥没事时会教孩子画一画。从那以后,孩子就不爱画了。偶尔画一两张也只是画个小房子、小兔子什么的,不像以前那样画得那么自由丰富,也不怎么讲她画里的故事内容了。”

她问我,是不是这个原因?显而易见,姥姥用自己理解的具象形象去教孩子,结果不符合孩子对形象的理解方式。所以,孩子画画的时候,只会画几样东西,凡是没教过的形象,她都觉得画不出来,所以越来越不愿意画了。

还有个6岁多的男孩曾和我说:“潘老师,我很喜欢听你的课,你让我们自由大胆地画自己的想法,我也有很多想法,可是我想画的形象都画不出来,我要是随便画,妈妈就批评我瞎画,画的啥都不像!你教教我们怎么画得像,怎么画立体形象吧!”

其实,上面这两个例子具有相当的普遍性。4~8岁阶段的孩子有丰富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热情的表达愿望,这与他们对形象的认知理解和表现能力还处在萌芽状态产生了难以匹配的矛盾。这就造成有的孩子想法很丰富,画的画面却很混乱;有的孩子画的形象能被大人接受,内容和想法却很简单。后者往往是被教过怎么画一些概念性形象的。

那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学习画形象后反倒画不出丰富的画面,或者降低了绘画表达的热情呢?那是因为我们教他们掌握的形象并不符合他们的真实感受和认知理解。按照大人教的思路,他们是学会画几个形象了,但是其他没学过的形象又不会画了。事实上,在他们的世界里原本有丰富的内容,有太多要表达的东西。他们本可以去画森林、大海、宇宙、梦想、幻想等世间万象,而一旦强加给他们一些形象概念,就会被 一把把枷锁困在狭小的圈子里。

司马光砸缸 邵思薇 5岁

风筝 郑懿宸 5岁

孩子早期画画的诉求、动机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孩子早期画画不是画形象,而是画故事、画诉说。过早教孩子画形象,是一种用成人思路学画画的方式:先学最简单的形象,再一步步提高,最后训练创作表达。等孩子学会了各种形象表现,也错过了他们最宝贵、最旺盛的叙事表达时期。

与成人画画追求画一幅完整、好看的静态画面不同,孩子画画更多的是享受叙事表达过程的乐趣,他们更在意是否讲述和表达了他们对事情的理解与感想。形象、色彩、画面效果和形式这些静态的画面呈现并不是孩子关心的问题,也不是他们驾驭得了的。因此,孩子的绘画更多体现为一种动态的表达——连续的叙事过程。

4~8岁孩子绘画的重点不是画一幅画,而是借画说话的叙事思维活动。孩子通过叙事过程,把他们所获得的信息、感受、想象、思考等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随时把大脑中已知的或闪现的信息通过涂鸦传递到纸上。

这是一个思维活动、语言表述、形象描述的综合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价值,对于他们活跃思维、丰富内心、表达逻辑、保持热情、观察感受等都有益处。

因此,作为美术老师和家长,对七八岁前的孩子要做的不是侧重教他们画形象,而应该聚焦于如何激发和引导他们去叙事和表达,如何通过绘画的过程锻炼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培养他们的表达热情。

也许你觉得这很难,因为在叙事过程中孩子会画得乱七八糟,也画不出想要的形象。但我们要明白,对于七八岁之前的孩子,不同的形象对他们而言只是不同的符号而已。即使是画复杂的人物、楼房,也会符号化处理,和画一个萝卜、苹果一样简单描画。让孩子描摹简单的形象是在一个规范好的范围内让孩子描摹简单、固化的形象,只能让孩子形成些简单的概念化的描述绘画能力,而不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思维活动和表达欲望。很多孩子一旦养成了照猫画虎的习惯,画画时越来越有惰性,越来越被动,越来越不愿思考。

公主奇遇 陈静源 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