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绘画里的个性和自由都去哪儿了

孩子绘画里的个性和自由都去哪儿了

有一次,朋友圈里一位家长“晒”的他家孩子画的一幅素描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画的这幅静物素描非常专业:造型结构、光影色调、比例透视、空间节奏、排线用笔都很到位,就这幅画而言,已经具备了参加艺术类院校中高考的能力。我以为孩子至少有十六七岁了,后来一问,孩子才10岁多一点。这让我很吃惊,这样的水平没有三四年的专业训练是根本达不到的。我问他孩子从几岁开始画素描,他说不到6岁就开始画了,已经画了不下几百幅素描了!

很显然,这是个超强自律和有耐心的孩子,在这个年龄就能把素描画得这么好,在技术上下的功夫一定少不了,显然投入了不少重复性劳动 。我在为这个孩子竖大拇指的同时,也陷入深深的沉思:孩子这么早就投入大量时间学习素描这种强调理性和技能性的项目真的好吗?孩子在素描技能明显超越同龄孩子的同时,是否失去了其他一些更宝贵的东西呢?

这让我想起很多学钢琴的孩子,他们从三四岁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不断锻炼自己的手指,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下,能坚持下来弹到十二三岁的孩子都能弹得一手好琴。当然,能坚持下来也需要付出很多。钢琴的学习,一入手就是专业的学习,因为学钢琴技能是基础,练不好技能就无法往下学习,成人和孩子都一样。相比钢琴学习对技能、技法的严苛要求,美术学习则友好得多,尤其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中,技能并不是重要的因素,没有任何技能也可以画出动人的画。

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依然坚定地认为孩子学美术和学钢琴一样,就是要学技能,否则就是瞎玩。

有不少儿童美术培训班设计课程是按照专业大学里的分科模式:油画班、素描班、线描班、造型班、国画班、绘本班、设计班、创意班、手工班等,门类齐全。这种分科模式也是以技能发展为导向的,孩子在相对窄的范围内的确能更快地提升技能,家长也更容易看到孩子的进步。

某儿童美术机构学生的作品

有个家长把他7岁孩子的画发给我看,画的是抽象油画,画布上有堆涂、滴洒,色彩丰富,用笔自由,很有专业范儿,后来又发来一些图,都是这样的。我问他:“孩子学了几年了?都是画的这种吗?”

家长告诉我,孩子在一个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画家开办的少儿油画工作室学习,画了两年了,每次画的都是这种抽象油画(丙烯画)。他还告诉我,这个工作室收费很高,但很多家长都趋之若鹜,觉得很专业,孩子画出来都像大师画的,比一般的儿童绘画班高级得多。

单就一门课来说,让孩子接触材料、体验抽象艺术,没什么问题,但培训班的孩子每次都这么画,就有问题了,难道其目的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个抽象画家?

某儿童美术机构学生的作品

以上绝不是个例,用技能型美术教育代替素质型美术教育的大有人在,而且还颇受欢迎。

还有个很有规模的美术机构,倡导孩子自由创造,提倡孩子的个性发展,理念听起来很好。这家机构的孩子们的作品的确画得有其独特的面貌,确实有别于一些机构的简笔画和抽象滴洒。画面里满满密密、奇奇怪怪的内容看似体现了孩子的自由,然而当我看到每个孩子的每幅画都差不多一个面貌时,不由得失望了,这只是体现了形式上的个性和自由,并不是孩子本真的个性和自由。

很显然,上述例子中,孩子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重复式学习,在短期内获得明显的进步效果,似乎很有收获。然而,如果是长期的这种单一学习,孩子得到的只能是一杯水,失去的可能是一片海。

如果我们把通过重复性训练或强化记忆形成的熟练技能和表面效果比喻为一杯水,这杯水显然是容易得到的,而且很多人也会因为得到这杯水而沾沾自喜。然而得到这杯水的代价是可能会失去更广阔的一片海,这片海包含了孩子的自由想象、审美美感、鲜活的感受力、自如的表达力和艺术思考能力,以及独立的创作能力。

学习美术技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专业阶段,而孩子在早期的绘画学习中技能学习真的不重要,也没太大意义。

救火 郭弈嘉 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