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 “画不好”,也不要 “画完美”
我们为什么说宁可让孩子“画不好”,也不要让他“画完美”?因为“完美”的效果呈现,更多的是大人预设出来的一般意义的审美规范,它并不是儿童本性的真实表达。在追求“呈现给大人看的完美效果”的过程中会使孩子陷入拘谨死板、刻意、概念的境地,失去探索想象,失去自由率真 ,这使他们学习绘画的意义本末倒置了!
让孩子画画时,经常会听到有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画”。当孩子说“我不会画”的时候,其实他已经被一些样式和标准束缚了,在他的概念里已经有所谓“会画”的样式标准了,因为他画不成那样,所以说自己不会画。对于四五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不应该有会画与不会画这一说,就像所有的孩子都会说话一样,所有的孩子都是会画的。
因为画画和说话一样,是另一种表达本能。画画只是一种形象的表达载体,因此画得好不好不是问题,关键是是否通过绘画这一载体促进孩子更多元的发展。
我们要让孩子通过画画更多地表达他对世界的认识,抒发内心的感受,用绘画记录生活的美好,丰富想象的空间,尽可能地让孩子恣意发挥,率性地涂抹,放飞他的想象,释放他的天性。
当然,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绘画技法的提高和绘画形式的运用,这些则是专业老师的主要任务。好的老师应当是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适当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技法,引导孩子更好地表达出来。
让孩子从小一笔一画、规规矩矩地画简笔画,以及过早地画几何体素描、静物素描和照着图片描摹,都是太急于让孩子呈现一个效果,掩盖了孩子的天性,同时阻碍了孩子多维度的发展。“像”和“细致”无疑是大人给孩子建立起来的一种“画得好”的标准规范。我们在书店里能看到很多儿童美术书都是简笔画书和儿童素描书,这也能反映出这种导向的普遍性。孩子在这种导向的影响下,为了让大人认可,就会尽量往“画得好”的标准靠拢,而且会慢慢形成固化的概念,其结果是越往后越难以画出好的作品。
空城计 田笠扬 7岁
从另一个层面讲,“画不好”也是具有美学意义的。
“画不好”指的是与普遍意义上的规范标准有较大的差异,凡·高、马蒂斯等一开始也被认为画得不好看,而这种“画不好”恰恰是推动美术史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地,正是因为“画不好”,孩子的画才常常带给我们出人意料的惊喜和感动;也正是因为“画不好”,他们的绘画才无比鲜活生动;也正是因为“画不好”,他们的绘画才有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