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随便对孩子的画指指点点

不要随便对孩子的画指指点点

有一次,一个儿童美术机构组织孩子画爸爸妈妈肖像的体验活动。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用画笔和颜料在画布上投入地涂画他们心中爸爸妈妈的形象,孩子的爸爸妈妈则在旁边做模特。

孩子画得简单幼稚,但都十分生动有趣。其中一个5岁多的小男孩画的爸爸特有意思:凌乱的头发一根根地竖起来,眉毛一高一低且弯弯曲曲,眼睛一大一小,小小的眼球、大大的眼白,红红的鼻头,歪到耳边的大嘴,大大的头,细细的脖子。孩子画得很用心、很投入。尽管他涂的颜色有点混乱,线条也歪歪扭扭,但在我看来,是一幅很有意思的肖像画。

这时,他爸爸来到他的画前,一边和他说着什么,一边拿起笔在孩子的画上改了起来。看完他给孩子改的画,我哭笑不得:爸爸把孩子原来画得凌乱、稀疏的头发,用黑色涂得工工整整,两只原本可爱调皮的眼睛也改成了又圆又黑的浓眉大眼,歪到耳边的大嘴也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脸的颜色也从孩子画的青绿色调改成了粉扑扑的肉色。本来生动有趣、充满童真、极富感染力的孩子的作品,让那位爸爸改成了标准简笔画那样的动漫头像。

这个事例其实反映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包括不少从事儿童美术教学的老师,在他们的认识里,大人肯定比孩子懂得多,大人肯定比孩子画得好,孩子画画那点儿东西还不简单?大人随随便便都可以指导孩子。

波拉克的作品

马蒂斯的作品

其实,孩子的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高级的艺术,有完全不同的一套逻辑,我们只有了解和学习了儿童绘画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成人一般容易接受具象写实的绘画,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具体的世界里,觉得画得越像、越逼真,才是画得好,技艺高超。这其实是一种技术崇拜的心理。另外,大多数成人的艺术审美教育缺失严重,对美术史,对美术的风格、流派、艺术形式缺少基本的认识,对美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是否画得像、画得好看的层面。所以,那些画得像照片的画作更容易得到普通大众的认可。反之,就会觉得画得不好,不被认可和接受。

游泳  王博涵 6岁

速写 朱筱瑜 8岁

孩子的绘画,本质上更接近于非写实绘画体系所呈现的面貌。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写实体系中形象、透视、光影、空间等因素不可能有较好的理解与表达,他们的画更多的是呈现自己的想象、对形象的特有认知、对看到事物的主观概括。他们画的画面是平面的,用的色彩是主观的、强烈的,画的形象是夸张的、不受局限的,画面里的空间和时间是多维的,他们的用笔是自由的。

孩子绘画的这些特点在很多方面暗合了现代绘画所追求的理念,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些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很像孩子的绘画。确实是有不少大师从儿童的绘画中汲取灵感。当然,现代大师的画不等同于儿童的画,他们是在经过完整的艺术历程后上升到或者说回归到一种接近儿童绘画的表象,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是有意识、有控制的追求,而孩子的绘画更多是一种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