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和尊重孩子才能成为一名好的美术教师
儿童美术教育有很多特殊的地方,老师和学生不应是简单的你教我学的关系。孩子的想法总是奇奇怪怪,经常会超出老师的预想,用预先做好的课件一成不变地教孩子在实践中往往行不通。一位好的老师应学会根据孩子的想法和特点因势利导,而不能强行让他们按着自己的要求来。哪怕是在教相同的主题,每个孩子也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尤其是创作的课程内容。
要想做好这些,老师就需要躬下身来,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年龄和性格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向和引导方式。在儿童早期的美术教学中,老师应学会把主体让给孩子,充分发挥和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自己成为孩子身后的扶持者,而不是领跑者。以大人的思路和预设,单向地去教孩子,必然会使老师和孩子处于完全不同的跑道上。
老师应当学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特点和情况因势利导,如果仅仅照本宣科,让孩子照猫画虎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认为设计了一组很适合孩子学习的主题和内容,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会被孩子们各种出乎意料的想法和行为打乱,有的孩子画出来的画会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有的孩子画的作品和所教的风马牛不相及。这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因势利导。
游泳 李慕子 6岁
某人的一天 笑笑 5岁
儿童美术老师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就是从孩子身上获取设计课程内容的灵感。这需要了解哪些是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哪些是符合孩子不同阶段特征的内容,课程的设计主题应该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感受,需要研究如何设计课程才容易让孩子产生共鸣。
好的老师还应该懂得欣赏孩子身上闪光的可贵之处。很多时候,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作品中的很多特质恰恰是成人所不具备的,我们应该学会发掘和保护孩子这种特性,要避免由于我们视角的局限,看不到孩子的闪光之处,反倒扼杀了他们的天赋。
教和育是两个不同的侧重:教是以老师为主体,孩子是接受者;育是以孩子为主体,老师是观察者和陪伴者。教,相对容易做到,把知识传授给孩子即可;而育则复杂得多,需要陪伴,需要引导,需要观察,需要因人而异,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具体来说,老师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大的方向,设置适合的课程体系和表达场景,在孩子的绘画过程中发现、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在需要指导的地方及时指导,为他们提供审美方向的引领。而在绘画过程中,要多放手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自主创作空间。
综上所述,做一名好的儿童美术老师,更多时候不是去教孩子知识和技法,而是在一定方向和目标下,在尊重孩子特性的基础上,引导孩子释放和发展潜能。老师要多注重引导和激发,多注重发现和保护,多以孩子为主体,给他们更为自主的空间,充分释放出孩子自有的特点和魅力,这才是儿童美术教育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