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不好”才是孩子绘画的真实呈现
先看一下下面这两组孩子画的画,你觉得哪组画得好?你喜欢哪一组?哪一组令你感动?
第一组
佚名
第二组
卢柏安 7岁
皇帝的新装 孙凯特 7岁
看牙 陈若云 8岁
看完以上两组画面,估计会有不少人觉得第一组比第二组画得更像些,更整齐、完整些,技法也更多一些,显得更“会画”一些,第二组更随意甚至有些草率,似乎画得“不好”,却更有趣味、更生动些。
那么孩子的绘画应该往哪个方向引导呢?
首先,孩子的绘画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孩子从可以握笔开始就有涂鸦的强烈意愿,这是由于涂鸦是孩子早期了解世界、表达内心的最好手段。在语言和逻辑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绘画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途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不是目的,而是自我宣泄的手段,这也是孩子绘画的本质意义。
阅兵 张译中 6岁
孩子通过绘画逐渐积累对世界的丰富认知,通过绘画建立表达的意愿和逻辑,通过绘画释放用语言表达不出的感知和情绪。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重在绘画的体验和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一组画中,恰恰是以结果为导向,追求成人化的效果,有过多刻意的引导。这就违背了这个阶段儿童绘画的本质意义,导致孩子的画概念化、空洞化、程式化,丢失了天真稚趣、天马行空的魅力。
大胆、率真、自由、稚拙是孩子绘画的最宝贵的特质,歪歪扭扭的线条、不成比例的形状、不符合常规的透视、强烈对比的色彩、笨拙生涩的技法、出人意料的构图——这些“画得不好”的元素才是儿童画令我们感动的主要原因。
第一组画画得规规矩矩、像模像样,却不能让人感动。有太多的孩子就是这样画的,老师也是这样教的。这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都太看重最后的“效果”,而不太关心绘画过程中一些不可见的作用。
不少家长评价孩子的画时,常说这样的话:
“你画得一点儿都不像。”
“你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不能整齐些吗?”
“你画的比例都不对。”
“你画的太阳怎么是蓝色的,有蓝色的太阳吗?”
“你画的人怎么不画上眼睛?”
……
机器人 陈恒州 6岁
这些评价机制都是建立在大人预设的符合规范“效果”的基础之上,而这些规范恰恰是背离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大人眼中的“不对”“不像”“不符合常理”却是孩子眼中的“真实”,这种“真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二,美术班也在不自觉地迎合家长对规范化效果的需求。
第三,社会上的考级、美术主题比赛也往往用这些规范化的“效果”衡量评比孩子的画,无疑更助推了这种现象。
当然,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也意识到保护孩子天性的重要性,很多美术机构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既要保护孩子的天性和特质,又要在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让儿童掌握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好、更全面地发展,这是摆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的一个课题,也是考验老师是否胜任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们这里指的“画不好”,是指符合孩子特定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的真实呈现。无论是内容、情绪、视角,还是表达的方式,都应当呈现出孩子的天真稚趣、粗涩笨拙、不合规范、自由率真。儿童绘画的这种艺术特质,也是众多专业艺术家毕生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