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画得“像”让孩子不敢放手表达

要求画得“像”让孩子不敢放手表达

在上述教学方式下,孩子可能很快学会了一些形象的画法或知道了一些画画知识,但他们仅仅是学会了一些模式和概念,并不是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知,缺失了孩子绘画应有的特点和生气。孩子靠公式化的记忆完成绘画,只会让他们形成固有概念和依赖,失掉自己的感知和思考。

而这些所谓“像”的概念一旦在孩子心中建立起来,无疑会给他们戴上枷锁,对他们自由的表达和丰富的想象造成严重的束缚,使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得不到充分的释放和发展,造成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畏首畏尾,不敢放手表达。

我在教学中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事例: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或出一个绘画主题,适当引导后,让他们画出一个完整丰富的情境和有叙事性的画面。往往一些五六岁的孩子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意图:尽管他们画的形象简单幼稚,甚至抽象凌乱,但他们都能把故事和主题表达出来,而且画面内容往往很丰富,画面表现也都自由、大胆。反倒是有些稍大一点儿的孩子,尤其是之前或多或少地学过一些形象的画法,或者已经受到家长和老师所教形象的干扰,他们在创作时,要么总是不敢下笔,要么总在一个具体形象上纠结,一直擦来改去。还有的孩子画线条一定要用尺子画,本应该很随意的一条边缘线也要描半天。我鼓励他们大胆地去画就好了,画得像不像或者好看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故事画出来,把画面画完整。他们会反驳我说:“可我这样画出来丑死了,一点儿都不像!”

我不知道这些孩子对“丑”和“像”的概念来自哪里?家长?老师?书本?总之,他们多多少少已经被这种“像不像”的认知禁锢住了。

有个女孩子喜欢画动漫,之前学了不少模式化的动漫形象: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头发,漂亮的裙子,细细的腿。孩子画得很细、很规整,一丝不苟,和动漫书上的几乎一样。别的孩子总羡慕地说:“你画的真好!” 这个孩子也很有成就感,不论画什么场景,画什么主题的人物,甚至画写生人物,她画出来的都是动漫形象,而且画什么都一定要用细细的自动铅笔,橡皮和尺子不离手。

还有个孩子,刚刚满6岁,之前有老师教会了他画简单的透视和立体的几个面。他画什么都想画出立体感,都要画出几个面,画简单的桌子、椅子,他能把透视和立体感画得像模像样,但东西一多,场景一复杂,孩子就画不了了。如果鼓励他说:“你随意大胆地去画,不用管那么多。”孩子却总说:“老师,你帮我画,我都要画成立体的。”这个孩子特别在乎比例,画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画出他认为合适的比例。因此,他的画要比同龄孩子画出来的画显得更有规矩和条理,也更“像”一些。

这两个孩子在父母的眼里,甚至在别的家长和孩子眼里往往被认为是画得好的,因为他们比同龄的孩子画得更“像”。但其实,这是不应该有的早熟,他们在掌握一些技能的同时,却又被这些技能束缚住,失去了更多的可能。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能理解,其实对于他们这个阶段,画画的意义真的不在于学会画好看的形象,而是通过画画的形式去自由、活跃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形成良好的审美感受和自由表达的能力。如果聚焦于画得“像”与“不像”“好看不好看”,就失去了通过绘画让孩子综合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