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儿童绘画的“像”与“不像”

如何看待儿童绘画的“像”与“不像”

很多人在点评画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错啊!画得挺像!”或者“这画的是什么啊!一点儿都不像!”

“像”与“不像”几乎是一般人评价一幅画好坏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尽管现在的人常常把凡·高、毕加索、莫奈挂在嘴边,抽象、具象、超现实各种流派也能如数家珍。然而,很多人心里感叹、佩服、喜欢的依然是那些非常具象的绘画。“像就是好”成为长久以来人们对绘画评判的共识。

首先,一般成人对绘画作品“像”的评判标准是建立在客观、真实基础之上的,参照物就是客观、真实存在的物象,绘画作品对客观物象的还原度越高就“越像”。很多人对那些写实、逼真的绘画作品会大加赞叹,“画的和照片一样!”是很多人对绘画作品的最高褒奖。与此同时,现行的美术学院和应试体系下的美术教育也是以客观写实为基本要求,尽管比普通人对“像”的理解多了些学术和审美的要求。学美术必须先学会画准画像几乎是全民共识。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在看待和评价儿童绘画的时候,自然就会习惯性地沿用 “像”的标准,不同之处只是降低了些标准而已。因此,我们也就很容易习惯性地用“像”的标准评价孩子的绘画教育。儿童绘画教育中“像与不像”的问题,尽管已是老生常谈,却是一直困扰儿童美术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把这个观念摆正了,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