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中心概念

礼的中心概念

受过传统教育的人,按照等级制的习俗和“礼”——儒教的中心概念——的规定,温文尔雅地调整他的行为,包括身体的一举一动。他也会彬彬有礼,恰如其分、令人满意地参加古老的仪典。出典是对夫子的描述,说他如何懂得在纷繁复杂的礼节性场合按照名分、世故通达地祝颂每一位宾客,举止高雅优美。内在涵养与外在处世都和谐、淡泊的“上等人”[“君侯式的”“高贵的”人(君子)]——在流传下来的夫子的言论中反复出现的中心概念——在任何社会处境中,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要符合礼,不失其尊严。他要沉稳、自制、优雅、威严,这都是礼仪规定的宫廷沙龙的特点。就是说,同古代伊斯兰教封建武士的热情与大吹大擂截然相反:清醒自制、静观自身、含而不露,尤其要压抑激情,因为任何形式的激情,包括喜悦,都会破坏心灵的平衡与和谐,这种平和正是万善之本,就是说,不像佛教那样,摆脱一切欲求,但要摆脱一切非理性的欲求,不像佛教那样为了从尘世中解脱出来,而是为了顺应尘世。儒教伦理中自然没有任何解脱思想。儒家只求从社会的粗俗不堪、丧失尊严的野蛮状态下解脱出来,除此之外,别无他求,诸如从灵魂轮回、彼岸的惩罚(这两样都是儒教中所没有的)、生活(他肯定这一点)、现世(他想通过自制聪明地把握现世的社会)、恶或原罪(对此他一无所知)等等中解脱出来。“罪”在他眼中只有对一种社会基本义务————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