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主义的实际结论

神秘主义的实际结论

我们要讨论的,不是作为哲学家[372]的老子,而是他的社会学的地位和影响。在术语上就已经体现出同儒教的对立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里把卡里斯马君王所特有的和谐状态称为均衡状态(中和),在那些受老子影响的或自奉为追随老子的书中,这种状态则被称为无者无,可以通过“无为”与“不言”来达到。这显然是典型的神秘主义范畴,而绝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范畴。按照儒教教义,礼,即仪式规则和礼节,是产生中[373]的手段,按照神秘主义者的见解,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应当像没有灵魂那样去做事,以便把灵魂从感官中解放出来,这是唯一能取得道士(在一定程度上是道学家)威力的内在态度。生等于有“神”,长寿术等于养神,这是以老子名义写的《道德经》[374]的教诲,同儒家完全一致,长寿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仅仅手段不同而已。

我们一再碰到的这个基本范畴“道”,是后来异端的“道家”同儒家的分水岭。这两个学派,甚至可以说一切中国式的思维,长期使用着这个范畴。一切古代的神在儒道中也都存在,只是“道教”又用一大批被正教视为非经典的神而大大地丰富了诸神之殿,主要是把人神化——对长寿术的一种曲解。两家的经典文献也一样,只是异端道家又增补了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著作,儒家则拒斥这些他们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东西。然而,德·格鲁特十分强调,孔子本人并不反对对手的基本范畴,也不反对“无为”,有时虽然很接近在道中完善起来的无为者的神秘卡里斯马的学说。下面,让我们进一步讨论这两家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