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伦理
2025年09月16日
道教的伦理
商人亲道教,正如上面所说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们的财富的专门神,亦即商人阶级的职业神,是一位由道教一方培植起来的神。道教使一大批这样的专门神得到了好评,例如被封为战神的皇家部队的英雄、弟子神、学问神,特别要提出的还有寿星。同伊琉欣努秘仪一样,道教的重点也在于对今世和来世的健康、财富和幸福生活的希望。因果报应论许诺,神会对一切行为进行奖惩,或在今世,或在来世,或应在行为者本人身上,或——与灵魂轮回说相反——应在他的后代身上。来世的许诺尤其能吸引大批民众。个人的“正确生活”决定着个人的行为;君王的“正确生活”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宇宙的秩序。因为这种教义对于儒家和道家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道教也必须提出伦理要求。不过,这种把来世的命运同某种伦理联系起来的思想萌芽缺乏系统性,所以一事无成。受过儒学教育的阶层从来没有认真地反对过巫术,所以赤裸裸的巫术一再甚嚣尘上。正因为如此,道教教义以我们描述过的方式日益发展成为神圣的治疗术、炼丹术、长寿术和不死之术。那位焚书的罪魁、儒生的敌人,为了吃到道家的不死药而同他们合流了。史书记载了他曾(派人)去东海仙岛考察。其他统治者同道家合流则更多的是由于道家的点石成金试验。受过典籍训练的官僚阶层支配着有教养的人的生活方式,在这个阶层内部,老子教义的本义是不可思议的,并被断然拒绝了的。可是,打着老子旗号的道士们的法术则被当作适于民众的食粮,受到了宽容,当然,这是轻蔑的宽容。
有人说,道教在其教阶组织、众神构成(特别是最高神的三位一体,即三清)、祭祷形式等方面,即使不是全部,也有许多是模仿佛教而来的。一般说来,汉学家们并不怀疑这种说法,只是在道教依附佛教的程度上有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