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关于人类技术起源的争论(1929)

第六篇 关于人类技术起源的争论(1929)[1]

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巴斯德研究所,Paul Guillaume与Ignace Meyerson一直在进行关于猴子使用工具、智力、使用东西、分类(diversions)与交流(intermediary)测试的实验。Guillaume的主要兴趣是格式塔心理学,而Meyerson的目的则在于确定灵长类动物使用工具能力的上下限,从而弄清它们是如何变成人类的。在对这两个人的电影与报告的评论中,莫斯重申了他关于人类技术特殊性的观点——这个观点随后为他的学生Leroi-Gourhan所修订——但是莫斯也指出,需要在“现实生活”的场景中评估技术能力而不是通过模拟实验。

Guillaume与Meyerson放映了一部由他们制作、名为《猴子心理学》的影片,该片由Guillaume解说。

Meyerson曾经邀请莫斯从技术的角度对他们完成的实验作出评价,但是莫斯拒绝了。从技术创新理论的角度来看,莫斯认为,这些实验并不十分重要。尼科尔(用于实验的那只猩猩的名字)使用的木棒只是一种简单的手段而非一种工具。同样,那组绳索虽然显示出动物的智力,但实际上,(这组绳索的结构)最终并没有超越动物所生长的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不同绳索的扭结方式太像森林里的蔓藤植物了。最后,正如凯赫尔的实验一样,Guillaume与Meyerson的所有实验看上去完全是由机械问题组成,其中又以几何问题为主。这些问题多是关于比例尺、平行线等方面的,或是关于正方形——这些正方形被用来丈量距离,或是和需要调节的渔竿有关,等等。这些实验证明了“形状”(forms),而非“外观”(appearances)的重要性。

莫斯认为,或许是时候抛弃这种类型的实验了。比如,他建议做一个关于利用物体性能的研究,并且必须是以物理和机械的方式使用物体,比如重量物(a weight)。这个试验能够用以验证那个猩猩(使用石头)开牡蛎的著名故事吗?或者能够证实下列假设吗:大猩猩是否有能力利用石头,敲碎盒子,并且考虑到石头的重量,拿其他同样重量的石头来作对照,考虑它的形状,最后真正地按照它的特定形状使用这块石头?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在大猩猩(应当是)未经训练的前提下。

以上这些或许能够对我们关于人类技术起源的认识有所启发。因为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尼科尔的木棍或凯赫尔的盒子,与最基本的前莫斯特工业(pre-Mousterian industry)之间,仍然存在着一条鸿沟。一方面,两者之间的种种差距被掩盖或忽略了;另一方面,它们都以特定的方式使用着特定形状的物体。

(侯豫新 译)

[1]莫斯:“关于人类技术起源的争论”,载《人类学》(L'Anthropologie),129~130页,1929年39期。——英译者:J.R.Red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