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狩猎
狩猎从采集发展而来:一个特定的社会性群体有其自己的狩猎区域,甚至游牧部落也不会跨越边界狩猎。土著熟悉自己的领地情况:水坑、植物、自然条件、动物的数量和习性;如果在别的地方,他们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狩猎可以被分为小组或者单独行动,大型或者集体行动(狩猎野牛或大象,欧洲用狗狩猎,非洲用火把狩猎)。
狩猎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研究:根据使用的武器,或者根据狩猎的猎物(武器、技术、狩猎时间,等等)。一个人并不是“打猎”;他是去猎兔,而且不仅是猎随便一只老兔,而是猎某一只他很熟悉的野兔。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猎人、猎物和狩猎时使用的工具进行分类。
用陷阱打猎被称为消极狩猎,因为猎人在陷阱设好后就处于消极状态;但是陷阱本身是一种具有狩猎功能的机械装置。所有的人类群体都知道怎样挖坑使猎物陷入;据说俾格米人拥有最精致的陷阱;澳洲人只知道鱼篓或用于捕鱼的水坝;使用捕捉大型猎物的陷阱,这需要超越他们思维范畴的机械概念。一些亚洲人修筑栅栏猎象,象被这样引入坑中,这种栅栏可以达到很大的规模。易洛魁人用于狩猎驯鹿的大陷阱可以延伸10英里。新喀里多尼亚的大网是果蝠毛做成的。陷阱可以做如下分类:
动物被捕获却不会受伤,但是不能从其中逃脱的陷阱。(比如,竖直或者水平设置的网,捕虾壶,捕鱼的鱼篓)。
动物被捕时会受伤的陷阱。这种陷阱往往有诱饵,引诱动物激活陷阱的机械装置(比如,捕鼠夹和猎象的陷阱)。
弹簧陷阱,弹簧可以由拉力(印度尼西亚的捕鸟陷阱)或者压力(苏门答腊的捕鹿陷阱)触动;弹簧陷阱也可以被设置成弩的形式(马达加斯加的捕鼠陷阱)。
粘鸟陷阱,在夏威夷被用来获得鸟的羽毛,鸟在被拔掉羽毛后可以逃脱。
有活结的陷阱(毛利人的捕鹦鹉陷阱,阿拉斯加捕松鼠陷阱,我们自己国家的捕云雀陷阱,非洲的有放射状木棍的猎羚羊陷阱)。
兽笛让猎人可以召唤猎物;通常它们与猎人的伪装结合使用,这样猎人可以方便地接近猎物。爱斯基摩人伪装自己来捕猎驯鹿,布须曼人伪装自己来捕猎美洲鸵(猎人举一个美洲鸵头在其头顶,一边模仿这种鸟的步伐靠近猎物),还有苏丹人猎鹭。在捕猎麋鹿的时候,加州印第安人会穿上鹿皮,头戴鹿角,装作在吃草的样子,用四肢爬行接近猎物;在雄鹿的发情期,雄鹿寻找同类决斗的时候,鞑靼人也会做出相似的举动。猎人用兽笛模仿猎物的叫声,鹿会朝猎人跑来并暴露前胸,这样猎人就可以把矛或者剑插向猎物。
狩猎的规则可能随着猎物的种类、狩猎的地点,还因季节而改变。
在狩猎时狗的使用:指示猎犬依然是次要的辅助物;只有猎狗能起重要作用。
关于狩猎、猎人、猎物的观念。猎人必须知道有关狩猎的神和森林神的名字。他必须懂得如何对猎物使用咒语,并熟悉预兆的意义。整个北美地区的生活都充斥着关于麋鹿的神话。一名澳洲猎人不在口中含一块水晶就不会出门狩猎。
猎物的耗费往往带有仪式特征,并随着季节变化有所不同。
猎物的保存,包括头颅和骨头。人们打碎骨头吃骨髓吗?哪一个部分能用于烧烤?残留物的用处:毛、皮、内脏。
半捕猎半驯养的动物(比如雉鸡)引导我们关注圈养和畜牧的问题。猪在印度支那、美拉尼西亚、巴布亚和波利尼西亚是半野生的。牛棚,山羊在栅栏里被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