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ther之赎罪券论文

2.Luther之赎罪券论文

一五一七年十月间Dominic派之修道士Tetzel始售“赎罪券”(indulgence)于Wittenberg附近之地方,并言赎罪券有种种功用。Luther闻之,以为其言实与基督教之精义不合。彼乃从当时之习惯著赎罪券《论文》九十五条,榜诸礼拜堂门外。宣言无论何人如有意于讨论此事者,彼极愿与之细谈,盖彼以为当时人大都皆不谙赎罪券之性质者也。Luther之榜其论文,初无攻击教会之意,更不料其足以惊动世人之耳目。其论文用拉丁文所著,只备当时学者之研究。不意当时之人无论贵贱智愚,莫不急欲讨论赎罪券之性质之究竟为何。故Luther之论文不久即译成德国文,遍传于全国。

吾人欲明了赎罪券之性质,须知当时牧师本有赦免悔过者罪过之权利。解除罪过之举,虽可使有罪过者不入地狱,然不能使其不受上帝或上帝代表之刑罚。教会中对于悔罪者本已定有“悔罪之苦行”,然至Luther时有罪过者虽经教士之解除,而终畏他日炼罪所之苦痛。盖炼罪所为锻炼灵魂上登天堂之处也。所谓赎罪券,乃一种赦罪令,由罗马教皇颁给之。悔过者得之,可免解除罪过后刑罚之一部或全部。故所谓赦罪,并不赦罪人之罪过,盖罪过必于颁给赎罪券以前解除方可者也。赦罪令只能解除或减轻刑罚而已。而无赎罪券者,则其罪过虽已被赦,仍不能免炼罪所之苦痛也。

Luther将生之前,教皇曾有颁发赎罪券于已死之人之举。凡死人之亲友代死人得一赎罪券者,则可以缩短死者未登天堂以前在炼罪所受苦之期限。在炼罪所中之人,其罪过当然在未死以前曾经解除者;否则,其灵魂早已消灭,虽有赎罪券,亦将无用矣。

罗马教皇Leo第十因欲敛钱于德国人以备继续St.Peter礼拜堂之建筑,乃大发赎罪券于已死及未死之人。人民之输款,其数多寡不等;商民须出巨资,极贫者可以一文不费。教皇之代表当然尽力于敛钱,设法使人民为一己或为其已死之亲友,各得一赎罪券。若辈因急于筹款,故极言赎罪券有种种功效,言之过当,适足启有思想者之怀疑。

批评当日赎罪券之流行观念者,Luther并非第一人,然因其论文之措辞极其有力,加以德国人本抱有不满之心,故论文一出,全国响应。彼宣言赎罪券无关重要,贫人不如以购赎罪券之金钱为维持生活之用之为愈。彼以为真悔过者,必不避刑,反能忍受者也。罪过之被赦,在于笃信上帝,不在于获得赎罪券。凡基督教徒果能真心悔过,定能免其罪过与刑罚。假使教皇深知其代表之误引人民,彼将愿St.Peter礼拜堂宁毁为灰烬,不愿以欺人所得之款建筑之。而且普通人或不免有不雅之质问。例如:“假使教皇为金钱而救人之灵魂于炼罪所中,则为何不为慈善而救之?”或问:“教皇之富有,既如Croesus,为何不以一己之金钱,建筑St.Peter礼拜堂,反向穷人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