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诸国之陆军及海军

1.欧洲诸国之陆军及海军

一九一四年之战争 一九一四年八月欧洲最激烈之战争开始。军队人数之众为亘古所未有;所用武器之坚利亦为亘古所未有;其影响于世界之巨亦为亘古所未有。世之有思想者类以此次战争为出诸意料之外。不信欧洲诸国之政府竟敢负此破坏世界和平之责任。然不意竟有战争。此次大战实为欧洲史上最重要之事实,吾人不能不求其原因之所在,与各国争持之问题为何。

欧洲武力主义之发达 自一八七〇年至一八七一年普鲁士战败法国以来,五十年间西部欧洲诸强国间并无战争之迹。此为欧洲升平无事之期。然各强国间始终专心致志于军备之扩充与军器之设备。普鲁士实为提倡武力主义之领袖。二百年前普鲁士曾欲以武力而成为强国。然近世普鲁士之军队实始于拿破仑战败普鲁士于耶拿之后。盖自后普鲁士之政治家知旧式常备军之不可恃,不能不赖“全国皆兵”(the nation in arms)之征兵制也。然欲实行全国皆兵之制须避拿破仑之怀疑。普鲁士政府乃令其国民皆受短期之军事训练,训练之后乃令其退伍而为后备兵。因之常备军之数并不增加,而一旦有事则可用之兵为数甚众。而且普鲁士之训练军官尤为精密。

此种已经改良之军队曾有功于推翻拿破仑。全国皆兵之制相沿不废。五十年后威廉第一与俾斯麦欲独霸国中与奥地利宣战时遂增加每年征兵之数,国民从军之期由二年延长至三年,后备之期延长至四年。因之普鲁士军队之数竞达四十万人之众,于一八六六年战败奥地利。他日法国之失败与德意志帝国之统一盖皆普鲁士军队之力也。

其他诸国之军备 自普鲁士于一八七〇年至一八七一年间战败法国以来,欧洲诸国除英国外莫不仿普鲁士之征兵制而踵行之。凡国民之身壮无疾者均须入伍二三年,再退而为后备兵以备随时奉命从军之用。政府每任用多数教师负教育兵士之责,加以军器发明日形精锐,改良设备所费尤为不资。

国民负担之重 欧洲各强国既争先恐后以扩张其军备,各国陆军之人数为之大增,而国民之负担亦为之加重。当大战开始时德国、法国二国之陆军各有四百万人以上;俄罗斯有六七百万人;奥地利、匈牙利得二百五十万人以上。英国之陆军不及二十万,驻在欧洲者又居其少数,盖英国之募兵方法与美国同类以志愿军补充之,并无征兵之制也。

英国之海军 然英国之国防端赖海军,而英国海军力之雄厚实为世界之冠;盖英国固以“二强海军”(two powers'navy)为其海军政策之标准者也。英国所以必有强盛海军之理由一在英国人浮于地,国内所产之食粮不敷供给,故不能不自外国输入以资维持。而且英国工业甚盛,与商业有密切之关系。故一旦英国失去其海上之霸权,则其衰亡可以立待。

德国之海军 然其他诸国对于英国之独霸海上多不甘心。若辈对于英国殖民地之广大本怀猜忌之心,而其急于市场之获得与商业之保护亦与英国等。二十世纪以来商业上足为英国之敌者厥唯德国。德国皇帝威廉第二自始即有意于海军之整顿,二十年前曾谓德国之将来必在于海上。故一八九七年德国国会通过振兴海军之议案。自后海军之扩充极其迅速,几有凌驾英国之势,英国人乃大惧。英国政府遂亦增加其战舰之数目及吨数。其他诸国亦纷起仿行。故欧洲各国除陆军军费外又加以海军军费负担倍重于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