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与普鲁士之战争及德意志帝国之建设
拿破仑第三之外交政策 一八六六年普鲁士骤败奥地利,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闻之大为不惬。法国皇帝本甚愿战事之延长使普鲁士与奥地利成两败俱伤之局,法国乃得以从容而收渔人之利。此次战事骤然中止,彼已为之嗒然;加以国内新党中人又有要求改革之举应付之术已穷。而同时经营墨西哥之事又复失败。政府威信扫地无余。其时芬兰王本有售卢森堡公国于法国之意,卒因普鲁士之反对而止,法国皇帝益愤。其他在两国国交上,法国皇帝亦自愧不敌俾斯麦手腕之灵敏。巴黎与柏林两地之新闻纸上时有两国战祸势所难免之言;两国人心亦因之而大为摇动。法国人既抱“复萨多瓦之仇”之意,德国亦存报复“世仇”之心。
西班牙王位承继问题 是时适有西班牙王位承继问题之发生。西班牙自一八六八年女王伊萨伯拉(Isabella)被逐以后王位空虚。西班牙国会开会讨论承继之人物。卒议决迎立普鲁士王威廉第一同族之利欧破尔得入承大统。法国人大不悦,以为此事如果实行则西班牙普鲁士两国将与合并无异。法国之外交部大臣宣言此举无异于查理第五帝国之重建。实则西班牙人多不愿迎立利欧破尔得或意大利王太子亚马丢斯(Amadeus)为王。若辈所愿者在于女王太子亚丰琐(Alfonso)其人也。
法国当日之态度 然法国与普鲁士之武人莫不欲乘机而思一逞。一八七〇年六月利欧破尔得得普鲁士王之同意竟允入继西班牙之大统。嗣因法国政府之抗议遂不果行。此事原可就此结束。不意法国犹以为未满,要求普鲁士王担保不再重提此事。普鲁士王不允。俾斯麦故将普鲁士王之言断章取义遍载柏林诸日报上,使读者误认法国大使有侮辱普鲁士王之举。全国大哗。一八七〇年七月十九日法国遂与普鲁士宣战。
法国之失败 法国政府中人之宣战也曾有“无足重轻”之言,不久即自知其轻举妄动之失策。法国皇帝之意以为一旦战胜普鲁士,则南部德国诸邦如巴威、符腾堡及巴登诸国皆将闻风兴起援助法国。不意法国军队始终无战胜普鲁士之能力,而南部德国诸邦亦且与北部德国诸邦合力来攻。加以法国之军队兵甲不利,统率无人,德国军队渡莱茵河,不数日而法国军队败退。在麦次(Metz)附近血战数次,而法国之一师军队被困城中。不二月而有色当(Sedan)之战。一八七〇年九月一日德国人又俘法国军一师并获法国皇帝。
巴黎之被围及战事之终了 德国人遂长驱直入围困巴黎。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至是信用全失。法国人遂宣布帝国之废止及第三次共和之成立。新政府虽有抵御之意而力不从心。一八七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巴黎纳降,并与德国订停战之约。
德国之要求 当两国议订和约之时德国傲慢特甚,卒至铸成大错伏他年大战之根。当普鲁士与奥地利战争终止时,俾斯麦之对待奥地利一以宽大为主。而对于法国其政策独异。德国人之意颇欲于战胜之余获得实益以永志其复仇之举。乃强法国人割让亚尔萨斯及东北部洛林之地。使法国之领土与德国之莱茵河隔绝,而以佛日山(Vosges)顶为两国之界。亚尔萨斯居民虽多用德国语,且该地自昔即为神圣罗马帝国之领土;然均以亚尔萨斯为法国之领地不愿入附于德国,因之迁入法国者颇不乏人。
此外德国人并要求法国人纳极巨之赔款—二千兆元—德国军队须俟赔款还清后,方允退出法国之境。法国人耻之,尽力筹款以速敌军之退出。德国法国仇恨之日深实始于此。一方法国人抱报复之心,一方德国人有怀疑之态,两国成仇不可复解。一九一四年之战祸实伏于此。亚尔萨斯、洛林之争执实为欧洲大战原因之一云。
德意志帝国之宣布成立 普鲁士既战败法国,俾斯麦建设德意志帝国之希望于是成功。南部德国诸邦—巴威、符腾堡及巴登一一亦相率加入北部德国联邦之中。各邦协商之结果乃将北部德国联邦易名为德意志帝国,而拥同盟“总统”为“德意志皇帝”。威廉第一遂于一八七一年一月十八日在法国维尔塞宫中上皇帝之尊号。当时欧洲、美洲各国固多表同情于德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