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之新试验

第七卷 二十世纪与世界战争

第二十九章 二十世纪初年之欧洲

1.十九世纪以前欧洲史之回顾

近世欧洲史之回顾(一)政治状况 在前二十八章中吾人已将法国王路易十四时代与现代之欧洲史略述其梗概矣。吾人曾述及十八世纪之君主如何为领土或为王位而起战争。此种战争每因德国及意大利分裂之故而益甚,二国之地遂为当日诸国君主战争与外交之中心。然当十八世纪时欧洲史之范围实已推广。东部欧洲一带自经彼得大帝与喀德邻经营之后与西部欧洲诸国之关系渐形密切。商界中人亦复以殖民问题激起诸国政府之注意。英国逐法国人于美洲与印度之外,向所未有之大帝国遂肇基焉。葡萄牙与荷兰固曾雄霸海上者,至是已日就衰替;西班牙对于美洲之殖民地亦复渐形弛懈。

(二)改革精神 其次,吾人又略述十八世纪时之人民状况—佃奴也,市民及各业公所也,贵族也,教士也,及宗教派别也。吾人曾述当日君主权力之宏大与旧教教士特权之异常。英国国教与其他各派新教之由来亦已略加说明。吾人并略述自然科学之兴味发达以后崇古之习如何打破;演化观念如何发生。法国之哲学家服尔德、狄德罗、卢梭及其他诸人如何攻击当日之制度;当日之所谓开明专制君主如何为扩张一己权力而有改革之举。至一七八九年当法国王召集国民代表商议救济国家财政困难时,法国人民如何利用机会以限制君主之权力,废止腐败之旧制,与宣布改革之计划。此种改革他日欧洲诸国无不仿而行之。

(三)拿破仑 自一七九二年后欧洲有战争之事,乃引起法国之建设共和。然不久有一盖世之英雄不但统治法国,而且为西部欧洲大部分地方之霸主。彼并引入法国革命之改革事业于其治下之国中,而且因合并德国之小邦及覆灭神圣罗马帝国之故建他日欧洲一大强国之根基。

(四)十九世纪之变化 自维也纳会议以后欧洲形势颇有重要之变化。德国与意大利均有统一之举,成为世界上之强国。土耳其之领土渐渐减削,巴尔干半岛中遂发生多数十八世纪中所无之新国。诸国君主之专制权力莫不渐渐丧失,而忍受宪法之限制。甚至俄罗斯之皇帝虽自称为“所有俄罗斯之专制君主”亦复予立法权与国家预算案于国会,不过皇帝与其警察仍监视国会甚严耳。

(五)实业革命 与上述各种重要变化同时并进者有实业上之革命,其影响之及于人民生活上者远较军队或国会为巨。实业革命不但产出多种新问题,而且产出一种帝国主义,将欧洲文化传之于世界。当十九世纪后半期欧洲强国中如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群起而开放中国及其他亚洲诸国之门户,亚洲之地遂因之加入欧洲史旋涡之内。非洲一地在一八五〇年以前世人所知者仅沿边一带,而五十年来欧洲各国竟探险而瓜分之。唯欲永久统治之则尚须加以多年之经营也。上所述者殆最近二百年来欧洲史上之最著特点矣。

吾人尚须研究及之者则二十世纪初年之欧洲如何收受过去之遗产与对于文化尚有何种贡献是也。

2.英国之社会革命(一九〇六至一九一四年)

英国之守旧 十九世纪末年英国之守旧与西部欧洲诸国初无少异。百年来国内扩充选举权与改革旧制之热忱似已消灭。维持现状与实现帝国主义于南部非洲及其他世界之各部实为当时英国政治之特点。自一八八六年至一九〇六年凡二十年间,除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五年短期外,下议院及政府均为保守党人所把持。维新主义抑若已亡,社会党人之运动亦不能激起工人之附和。

然至一九〇六年国会选举之后英国政局为之一变。旧党失势,新党继秉国钧。而工党中人之被选为国会议员者不下五十人。五十人中颇有深信社会主义者。此后十年之间自由党人与工党结合实行根本之改革,其内容几与英国社会上及政治上之真革命无异。

社会改革为政争之要点 英国人态度上之变化以自由党人察赤尔(Winston Churchill)于一九〇九年一月三十日在诺定昂(Nottingham)地方所讲演者为最真确。其言曰:“现时英国人之重要希望殆皆偏于社会方面而非政治方面。若辈处处而且几乎每日皆目睹紊乱与困苦之情状,与人道及公平之观念相反。若辈深知在近世国家之中人民每罹种种无妄之灾。同时若辈并深知科学之力量,加以财力与权力之援助,足以引入秩序,预备安宁,预防危险,或者至少可以减除危险之结果。若辈本知此国为世界上之最富者;据吾所见,则英国国民实不愿援助无力或无意建设较大较完全较复杂较彻底之社会组织之政党,盖无此种组织则吾人之国家与国民定将由忧思而沉入患难,而吾人之名字与声誉亦将减削于史书中。”

劳工法律 自由党之秉政实抱有此种精神者,故自一九〇六年得势后即着手于规定法律以减少贫苦、劳役、失业及工业危险为目的。一八九七年《工人报酬议案》(Workmen's Compensation Act)之条文推广而施诸农工及家庭仆从。规定凡工人因工作而受伤者除此种损伤因工人有意恶行自取其咎外,雇主须给以赔偿。同时(一九〇六年)国会议决工党中之基金免其负有因同盟罢工或他种冲突而发生损害赔偿之责任。二年以后国会又议决凡工人在地下矿中工作或因工作而往来之时间在任何二十四小时中不得过八小时。

蒲士调查伦敦之贫苦状况 裨益工党中人、矿工、受伤工人等之议案虽然重要,然不足以解决工人之贫苦问题。盖工人之贫苦类皆缘于工资之低廉,工作之无定,疾病及其他非缘于个人之困苦。人民贫苦为实业革命结果之一本无疑义,而英国工人之贫苦亦实极为不堪。数年前英国富商蒲士(Charles Booth)因感于伦敦工人之状况无正确之记载,乃出其私资纠合同志实行挨户调查之举,以便明定“贫穷困苦邪恶等与一定进款及比较安适之数目上关系”。其调查之结果印而行之,即十六卷之《伦敦人民之生活及劳动》(The Life and Labor of the Peopte of London)一书是也。据彼调查在伦敦城东部居民约一百万,其家庭每周收入在银币十元以下者凡三分之一以上;每周收入在银圆十一元至十五元之家庭约占百分之四十二;其每周收入在十五元以上者仅百分之十三而已。彼之研究结果并发见居民住室之非常拥挤,光线不足,饮水不良,卫生不讲,疫疠时起。后竟断言伦敦一城之中贫苦之人约占三分之一;所谓贫苦即工资甚少,衣食尚有不足之虞,安适与奢侈更无论矣。

伦敦之贫苦并非例外 吾人骤然闻之,抑若伦敦之贫苦实为世界上所罕见者。然据龙的里(Rowntree)之调查则谓约克(York)一城人口尚不及八万,贫苦者亦约占三分之一。彼并谓儿童身体之发育,疾病之流行,与死亡之多寡,均与工资之多寡有关;总之身体、快乐与安宁三者均与工资同时而增加。至今世界各国虽无此种状况之科学调查,然此种状况之普及恐不仅英国如此,即世界之上亦莫不如此也。

废止贫苦之可能 昔日因各地之财富有限,不能使人人皆有安适之机,故遂以为贫苦状况断难幸免,不甚注意救济之方法。然自科学昌明与发明进步以来世人颇有希望贫苦之绝灭者,以为如能改组实业以免除虚费而增进效率,如能使社会之闲人皆从事于工作,并使财富不入于少数人之手,则将来人人皆无失业之虞而有安居之乐,邪恶疾病必将大为减除。罗马教皇利奥十三曾言曰:“救济现在压迫大多数人民之困苦与患难,必须求救济之方法,而且须速求之,此则无庸疑贰者也。”

英国政府向贫苦宣战 英国政府竟放胆乘机以“与贫苦宣战”为其计划之一部。一九〇八年国会中通过养老金法律,其重要条文如下:凡领政府养老金者必须年在七十岁以上之英国人不受他人周济者,其私人进款不超过约中国国币三百元以上者。刑事犯及不愿工作以自存者不予以养老金。凡每年收入不过二百圆以上者其最高养老金每周约二元五角。

国立佣工介绍所 国会为救济工人失业起见于一九〇九年议决设立“佣工介绍所”于全国,以征集雇主需要工人及工人需要工作之消息。并规定凡工人远赴他处工作者政府得酌量贷以旅费。

苦工工资之规定 国会对于工业中之工资过低者设法增高之。一九〇九年议决设立数种“苦工”(sweated trade)如成衣、织花边、造箱等职业之董事部。部中包有工人之代表,雇主及政府所派之代表,对于定期工作及临时工作有规定最低工资之权。雇主与工人间不得有授受较董事部所规定为低之工资之举动,若雇主以较低工资给予工人者则罚以重金。

上议院反对改革 同时守旧党人之反对改变亦益形激烈。唯守旧党人在下议院中者为数甚少,故唯有以国家将亡中流社会失势等语为言,提出抗议而已。然守旧党人之在贵族院中者根深蒂固人数较多,故视自由党之改革为革命,必欲破坏之以为快。一九〇六年十二月贵族院对于下院之《义务世俗教育案》因其有害英国国教之利益割裂而修改之。不久又反对下院之《多数选举权案》,盖因英国昔日一人每因广拥财产之故而得数处之选举权,而此议案则欲废止此种习惯故也。贵族院此种行动极为下议院中人所不满,以为有反于代议政府之原理。

一九〇九年之革命预算案 贵族院与下议院冲突之最激烈者实为一九〇九年之预算案。是年四月爱斯葵斯(Asquith)内阁中之财政大臣鲁意佐治(Lloyd-George)提出新税制于国会,激起政局上绝大之纷争。彼于“革命预算案”(revolutionary budget)内提议征收甚重之汽车税,所得税亦如之;而所得过五千镑者并增重之—因工作而得之收入,其税较不劳而获者为轻—此外遗产税亦另定新标准,视遗产多寡而定;凡遗产值一百万镑以上者抽百分之十五。彼并提议一种新地税,将自己工作之地主与坐享矿利或城中屋基之地主分别为二。预算案并包括一种不劳而获之地价税计百分之二十,于售卖或转移时征收之。无论何人凡售产获利者均须纳其一部分之余利于政府。同时彼并提议一种尚未发达与富于矿产之地税。

与贫苦宣战之预算案 此种预算案因有种种特别税故税率甚重;然鲁意佐治以为彼之预算案实一种“对于贫苦之战争”。彼并谓彼甚望:“此三十年中必有大进步之一日,使贫苦之为物如昔日布满森林中之豺狼然远离英国之人民。”

守旧党之反对 守旧党以为此种预算案实具有社会主义与革命之性质大为反对。若辈以为“劳力而得”之收入与“不劳而获”之收入之区别为一种对于财产权利之无理攻击。“假使对于一人不劳而获之所得者政府所征之税较劳力而得者为重,以为彼对于二种收入无同一之绝对权利,则何不谓彼对于不劳而获者绝无权利,政府正不妨渐渐收其所有不劳而获之收入耶?”自由党中人之较为保守者对于此问不敢回答,仅谓此系程度上问题,而非根本原理上问题。然亦有明言人类之财产权利全以其获得财产之方法为根据者。

税制上之新问题 关于此端察赤尔曾言曰:“昔日征税人所问者为:‘尔所得者多寡耶?’……至于今日则有新问题发生焉,吾人并问:‘尔如何得之耶?尔用己力得之耶,抑他人遗予尔者耶?其用有益于社会之方法得之耶,抑用无益而有害他人之方法得之耶?其用经营与建设商业之能力得之耶,抑仅吸尽主有与创设商业者之膏血得之耶?其因供给工业上必需之资本而得者耶,抑因除高价外不愿出售工业上必需之土地而得者耶?其用生产方法而得之耶,抑或盘踞必要之土地以待经营与劳工,国家利害与城市利害,不能不出五十倍于农业上之价值以向尔购之而得者耶?其因开矿利人而得者耶,抑或他人劳苦而一己则坐收其利而得者耶?……尔用何法得者耶?’此即假定之新问题常常波动于全国者也。”

预算案之理由颇得下议院之信服,故得多数之同意而通过。然提出贵族院后则反对者得三百五十人,赞成者仅七十五人而已。

3.英国贵族院之失势参政权及爱尔兰问题

下议院之抗议 贵族院既反对预算案,自由党人遂与之宣战。一九〇九年十二月二日爱斯葵斯在下议院中提出正式决议如下:“贵族院否决平民院本年财政之规划之举动实破坏宪法而且侵夺平民院之权利。”此次决议赞成者三百四十九人,反对者仅一百三十四人,可见上下两院政见调和之无望。一九一〇年一月并行国会改选之举以觇民意之向背。

选举运动 此次改选之运动激烈异常颇有动武者。社会党人激烈党人及爱尔兰人要求立即废止贵族院,而温和之自由党人则以为减削其权力已足。选举结果自由党议员之人数虽减少一百人,然在下议院中仍占多数。唯其多数甚小,故为进行便利起见,不能不与工党中人及爱尔兰人携手。

贵族院通过预算案 国会既开会,贵族院深恐权力之减少,不得已而通过预算案。然自由党人至是已决意使贵族院将来不再为平民院之患。

贵族院存在问题之选举 当英国宪法上争执最烈之日英国王爱华德第七忽于一九一〇年五月六日去世,政党间之纷争因之暂息。自由党与守旧党间有屡次开会商议互让之方法,然始终不得要领。十一月国会开会时双方之相持不下也如故。自由党人遂解散国会而改选之,十二月十九日而事竣。选举之结果与一月无异,自由党人虽尽力奔走而所得则仍甚微也。

贵族院之征服 一九一一年二月新国会开会,即以多数通过议决案一,以限制贵族院使用“否决”权(veto power)为目的。当此案提出上院时爱斯葵斯宣言彼已得英国新王佐治第五之允许,如守旧党人力能反对此案者英国王将加派贵族院之议员以担保其通过。贵族院闻之惧,乃于是年八月十八日通过之,即所谓《国会议案》或称曰《贵族否决议案》(The Lords Veto Bill)是也。其重要条文如下:

贵族否决议案 无论何种财政议案—关于分配岁入及岁出之议案—若既经下议院之通过,并于闭会至少一月前提交贵族院,而贵族院于一月中不加以修正而不通过者,则此案即可呈请国王批准公布成为法律,不再顾贵族院之赞成与否。无论何种公共议案(非财政议案,或变更国会会期为五年之议案)既经下议院继续三次会期之通过,而贵族院继续三次反对者,亦可呈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不必再问贵族院之赞成与否—唯该案第一次议决时之二读与第三次通过之时间,中间须相隔二年之久。此外并改国会会期七年为五年。其意即谓国会虽仍可由内阁随时解散,至少每五年须改选一次。至一九一一年并规定下议院议员每年应得岁费四百镑。昔日宪章党之要求至是又实现其一。

各种工人保险案 贵族院之权力既大形减削,自由党之政府乃进行其他之改革。其改革事业之最宏大者莫过于一九一一年之《国家保险议案》(The NationaL Insurance Act),此案于一九一二年七月实行。其中一部分规定凡工人(除从事手工者及每年收入在一百六十镑以上者)均强迫其实行各种疾病之保险。凡工人雇主及政府均须供给其基金。凡经保险之工人可享下列之利益:疾病之医治,肺痨之疗养,病中之薪给,残疾之津贴,凡为母者生子女一人则得领先令三十枚等。此案之第二部分规定凡某种职业中之雇主与工人每周均须缴纳微款以成基金,以为保险失业者之用,同时并由政府协济之。

英国竟成民主国 有上述种种改革案,英国政治上遂达到民主之域。英国人虽仍维持旧日之王政,对于贵族亦复尊重如昔,然政治上之权力已入于大多数国民之手,国民每不顾贵族之感情以行使其权力。即上流社会中人亦不能不承认此种政治上之变化,故仅尽其力于阻止更进一步之改革。然爱斯葵斯与鲁意佐治之改革计划日进无已,至欧洲大战开始时方为之停顿。

地方改革 除国会有改革全国之计划外,同时又有城市改良之运动。英国城乡之自治实始于一八三五年,至是以代议机关代替中古传来之官吏。近年以来城市之事业与公有之公益均有增加。曼彻斯特、伯明翰及伦敦诸城均有巨大之事业。电车煤气厂及电灯厂类皆公有;而模范附郭区域及工人居室之发达颇有进步,成效甚著。英国人民之贫苦者虽尚不一其人,而浪费之习惯亦复未能尽免,然国民已大为觉悟矣。

英国之隆盛 英国之守旧党虽有新税实行财政必乱之言;然国家富庶之象则仍日进无已。其商业在欧洲大战以前极其隆盛,一九一三年之输入价值吾国银币七千兆元以上,其输出值六千兆元。工业亦极为发达。即就纺织一业而论,百年之间其出产每年自二百兆元以达二千兆元,当一九一三年时足以维持五百万人之众。

鲁意佐治为内阁总理 当一九一四年欧洲战争开始时英国总理爱斯葵斯应付失宜颇受国人之指责。鲁意佐治日形得势。一九一六年十二月内阁改组时彼遂继任总理之职。组织一混合内阁以应付国内外之政潮。

女子参政权之扩充 一九一七年春内阁方面主张扩充国民之选举权,乃提出所谓《人民代表议案》(Representation of People Bill)于国会。不但予年逾二十一岁之男子以选举权,即女子之因之而得选举权者人数亦以百万计也。过去二十五年来最大变化之一莫过于扩充女子选举权倾向之发达。一八九三年新西兰之女子有完全参政之权。次年南澳洲亦有同样之举动。一九〇一年澳洲自治政府成立以后亦予女子以选举国会议员之权。芬兰于一九〇六年,挪威于一九〇七年,瑞典于一九一二年,丹麦于一九一五年,均前后予女子以参政之权利。欧洲大战以后德国、俄罗斯及昔日奥地利、匈牙利境中诸新国之女子莫不享选举之权利。一九二〇年美国亦有修改宪法扩充女子参政权之举。

英国女子之激烈运动 其在英国则自一九〇五年女子中如邦克赫斯脱(Emmeline Pankhurst)夫人辈实行激烈方法以要求女子参政权后,女子参政问题遂激起英国人及世人之注目。一九〇七年冬英国女子在国务大臣居室前举行示威之运动,并骚扰下院议场。有被逮者不愿罚金,纷纷入狱。此种暴动颇能引起国人之兴趣。然英国国会始终不愿予女子以选举权也。此后女子之纷扰继续不已。一九一四年欧洲战端既开,邦克赫斯脱夫人宣言运动女子参政者将暂行停止其暴动,专心服务于国家。战争中英国女子之从事工作者甚力。反对女子参政之人鉴于女子具有爱国之热忱乃渐改其态度。故当一九一七年《人民代表议案》通过后不但各地人民居住六个月以上者享有选举权,即年逾三十岁之女子之占有土地房屋者或系占有者之妻均予以选举权。英国女子之因之获得选举权者计有六百万人。唯女子须年较长而且景况较佳者方有选举权,此则与男子不同者也。英国至是遂成为纯粹之民主国矣。

一九一二年之爱尔兰自治议案 爱尔兰自治问题自一八九三年葛拉德士吞之计划失败后,迁延不决者凡二十年。而反对爱尔兰自治者亦以为英国国会种种援助爱尔兰之计划或足以平爱尔兰人之怒。然英国国会中之爱尔兰议员对于自治运动始终不懈。其领袖勒德曼德(John Redmond)深知上院权力远不如前,故运动自治益力。一九一二年英国内阁总理爱斯葵斯与自由党中人提出《爱尔兰自治案》于国会,规定设一爱尔兰国会于都伯林。爱尔兰总督仍由英王任命之,唯须对于爱尔兰国会负责任。至于爱尔兰议员之在英国下院中者其人数自一百零三人减至四十二人。

爱尔兰新教徒之反对 然此种规定一面不能满爱尔兰国民党之意,盖若辈之主张在于爱尔兰之完全独立者也。同时又不能满爱尔兰新教徒之意,若辈以为爱尔兰之自治无异“罗马之统治”也。盖爱尔兰人信奉旧教者凡三分之二,旧教徒占大多数者四省中得其三。厄耳斯德省中之信新教者约占人口之半,或奉英国国教,或信长老会派。故反对爱尔兰自治者以厄耳斯德一省为中坚,而此省中人竟有公然招募军队预备反抗实行自治之举。

爱尔兰共和国之建设(一九一六年) 至一九一四年九月自治议案竟不待上院之同意而成为法律。嗣因大战开端暂行搁置。勒德曼德宣言爱尔兰南部之旧教徒将与厄耳斯德之新教徒合力以御外侮。然自治案之搁置,爱尔兰人极为不满。一九一六年四月都伯林城中忽有暴动之举,新芬(Sinn Fein)党人实主持之。新芬二字本“我们自己”之意。党人目的在于建设共和,而以绿白金三色旗为其国徽。英国政府遣军队前往以武力平之。城中乱党被杀者达三百人,英国兵士死者达五百余人。爱尔兰共和国之总统被杀。

英国政府不得已有与爱尔兰协商之举。鲁意佐治任总理时将编订爱尔兰宪法问题提交爱尔兰国民会议讨论之。经过数月之会议卒无结果而散。欧洲大战终了以后,爱尔兰人复起纷扰至今未已。

4.德国之现代史

德国之隆盛 当德国皇帝威廉第二时代财富与人口增加均甚迅速。德国隆盛之根据一部分源于政治上之统一。然德国实业之发达亦殊可惊,而有赖于西普鲁士,莱茵河及萨克森诸地之钢铁制造业。钢铁制造之方法在一八七八年为英国人托马斯(Sidney G.Thomas)所发明。德国之铁矿含有磷质甚多,沿摩塞耳河(Moselle)之铁矿尤其如此,而当时炼铁之方法为柏塞麦(Bessemer)方法,每不能炼铁矿而成纯粹之钢。英国之铁矿磷质较少,故炼钢之业远胜德国。自托马斯发明新法之后莱茵河诸城多仿而行之,德国之钢铁业遂远驾英国之上。盖英国之铁矿不如德国之丰富也。当欧洲大战开始时德国钢铁出产之多仅亚于美国云。

人口之增加 与财富俱增者尚有人口。当一八七〇时德国之人口约四千万;至一九一四年约六千八百万。其增加之多为西部欧洲诸国之冠。因之新城林立,旧城亦复大加扩充,街道加广,其美丽宏大与英美诸国中之巨城无异。

城市社会主义 德国之城市如柏林、慕尼克、莱比锡及汉诺威等每购有大片之土地,以谋得地价增加之利益,并足以预防居室之拥挤。各城每有分区之计划,各区中之建筑均受法律之限制,以免拥挤之弊。城市中每主有电车、煤气厂、电灯厂、屠宰场、戏馆、押当铺、工人居室等,并用种种方法以免工业城中之污秽。

德国政府提倡商业 德国商业发轮极速。德国轮船受政府之补助费甚巨,故不久德国商船航行于世界之各部。农人工人亦因海外市场开辟之故无不获利甚巨。国内既有家给人足之象,故工人之移入南北两美洲者为数日减。唯德国商人类皆受德国政府之援助,故其经营商业不仅为谋利起见,且亦为扩充国家势力起见也。

德国之陆军 德国既骤然富强,国民间遂不免抱有高志。军人中每有一种睥睨一切之气概;以为一八六六年与一八七〇年既屡著奇功,则“下次战争”不难征服四邻而增加德国之权力。一九一三年帝国议会有增加军费之议决。备战着着进行无时或已。对于战炮之改良,炮弹之发明,飞艇之制造,海底潜艇之计划,莫不大加注意。国中常备军之训练有素而且设备完全者得四百万人,一旦有事则并有后备兵六百万人,故德国实有天下莫强之势。

德国之海军 德国陆军之精良既甲天下尤不自满,乃有整顿海军之举。自一八九八年以来战舰之数日有增加,其规模之宏大与设置之完全,仅亚英国。德国之海岸线有二,中隔丹麦半岛。乃有开凿基尔(Kiel)与易北河(Elbe)口间运河之举,其海岸线遂自荷兰境直达俄罗斯境。船只往来于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极其便利。然当欧洲大战开始时英国即封锁北海沿岸之德国海港。大战最初四年间德国之海军一部分困守于本国海港中,绝无用武之地。

5.二十世纪之法国

法国人之保守 世人每以法国人为轻浮之辈,以巴黎为“革命之家”。然就法国全体而论则实具有保守之精神。法国农民极其节俭,性情保守不喜更张。城中商人亦同具此种心理。法国革命之频仍与其成功之甚易,盖皆由于大部分人民漠视政治变迁之故。法国政体虽屡经变更,而其政治上之组织自拿破仑以来实无甚出入,尤足征法国人民之富于保守精神也。

责任内阁制 第三次共和初年法国之内阁每数月间必有改组之迹。政局上每现不稳之象。然政府之政策每能贯彻而不变。盖英国内阁有统制国会之趋向,而法国国会则有监督内阁之权力也。

政党之合群 法国内阁之为期甚短,变化频仍,乃国内政党合群制之结果。盖国会中之政党甚多,随时可以合群而成大多数以与政府为难。至于英国、美国诸国国会仅有大政党二,而内阁中人又必得有多数党之援助者,故内阁改组之事较法国为罕见也。

保险案 社会改革之举德国英国颇能尽力进行,而法国独后,其原因一部分在于法国之贫苦问题不如其他二国之重大。至一九一〇年法国方规定老年及残疾年金之制度。规定凡受工资及薪水之工人均须保险。工人与雇主均负纳费之责任,政府并补助之。凡六十五岁以上之人男子每年可得年金约银币一百五十元,女人一百二十元。至于残疾者亦有保险之规定。寡妇孤儿亦得有补助金。当一九一三年国民之注册保险者有八百余万人。

第三次共和国之和平政策 当十九世纪时法国人因回忆拿破仑武功之盛每存好大喜功之心,而取辱国丧师之祸。即一八七〇年后法国人亦仍有抱武力主义者,就中尤以波那帕脱党人为最。若辈每以光复亚尔萨斯洛林二地为言以动国人之心。在巴黎尝在代表斯特拉斯堡城之铜像前行示威之运动。然国会中及国人之注意者渐形减少。自社会党发达之后反对战争甚力,故法国政府对于战备极不经心。

摩洛哥事件之影响 然自一九一一年与德国因摩洛哥势力问题有冲突之举后法国政府之态度大变。国人除社会党外均以为大战将至非扩充军备不可。当欧洲大战将起之际社会党领袖若累斯(Jaurès)仍坚持不战政策。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之后国人颇责彼理想太高,非爱国者所应有,当德国军队将侵入法国境内时若累斯被人暗杀而死。

6.二十世纪之社会党

社会主义之发达 英国、德国、法国诸国之社会改革不但不能阻止社会主义之发展,反足以促进社会主义之发生。社会党中人大致可分为三派:

校正派 第一为校正派(revisionist wing),此派对于马克思派曾起反对者也。此辈以为世上绝无所谓社会之“革命”,仅有继续之改革事业,渐渐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之特点。德国之校正派虽不能操纵社会党之全部,然在社会党中极有势力者也。

直接行动派 一面又有所谓直接行动派(direct actionists),主张应用直接行动以代替和平政治运动。以为仅用和平方法结果太微。故此派中人力主同盟罢工或激烈方法以战胜雇主而以获得实业管理权为目的。一九一一年八月英国铁道工人之同盟罢工即其一例。其结果则政府出而干涉,而工人之工资为之增加。其在法国,直接行动颇有结果。每遇劳工纷争时必随以激烈之举动。直接行动派之意在于联络各级及各业之工人成一规模宏大团结巩固之团体以操纵实业之全部。其在俄罗斯则社会党人之最激烈者日布尔札维克(Bolsheviki),竟于一九一七年之冬获得国内政权。

中途派 此外又有所谓中途派(Middle of the Road Socialists),此派既反对和平改革派,亦反对直接行动派。以为和平改革派无异资本家之傀儡;而直接行动派亦有无政府之嫌疑。大抵欧洲各国之社会党人多主张用和平方法从事运动,注意于选举以获得政权焉。

欧洲大战后之国家社会主义 自一九一四年欧洲战争发生以来欧洲各国几均有重要实业及运输机关归诸公有之倾向。为军事上必要起见,铁道矿产多由政府管理而运用之。制造业亦然。军火及军舰之制造尤其如此。某种重要物品之价格应由政府规定之,此理亦为各国政府所承认。总之,大战以后欧洲各国政府莫不向国家社会主义方面而进行也。

第三十章 自然科学之进步及其影响

1.地球甚古说之发见

科学研究之重要 近世史中较政治上变迁尤要之一方面,厥惟近世科学之兴起。十八世纪时代科学之进步前已略述之。近世固有精密之观察与实验及科学仪器—如显微镜及望远镜—之发明再加以精细之深思与计算科学家如牛顿、林尼阿(Linnaes)、蒲丰(Buffon)、拉瓦节(Lavoisier)等遂建近世科学—天文、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之基础。自有科学研究以来吾人对于人类、动物、植物、矿物、气体、地球及宇宙之知识无不大增。科学上之发见不但足以满足吾人之高尚好奇心,而且大有影响于不谙科学者之生活。至今几乎所有人类之兴味皆不能避免科学之直接影响。盖自然科学之为物不但产出一种改革之精神,而且供给改良人类状况之方法也。

十九世纪之科学进步之一例 十八世纪之科学成功固然甚大;十九世纪之科学进步尤为惊人。吾人欲了然于此种进步之宏大,只须知当维也纳会议开会各国代表不但不知有所谓电报、电话、电灯、电车;即轮船、铁道、摄影术、麻醉药、防腐药等亦并未有所闻。即如火柴、煤油、煤气及橡皮制造品等在当时亦复一无所有。至于缝纫机、打字机、削草机等均未发明。其他如原子、细胞、内力、进化、病菌诸学说,在今日则为学生者类皆熟闻而习知之,而在当日则皆茫然一无所晓。

科学进步之无穷 二十世纪以来研究方法益形精密,解决多种科学上之奥妙,人类之能力因之益复增加。然即在今日,科学上发明一次,每生出一种出于意外之新问题。宇宙内容益形复杂,故科学研究几无止境之可言。吾人研究近世欧洲史,应了然于科学之如何发达及吾人对于人类习惯及见解,原始及将来之如何变迁。下文所述者仅百年来欧洲美洲各国科学研究之大端而已。

旧日之创造观念及地球之年龄 兹先就地球而论,五十年前欧洲人莫不以为地球之生存至今不过五六千年,而且上帝于一周之内造成地球上之生物,并于空中造日月以照耀地球。自地质学家、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物理学家及天文学家加以研究之后方知现在万物均经过几千万或几万万年之演化,旧日上帝创造万物之观念至是打破。

地球上生物之生存甚古 现在科学家均信地球最初实为一圆形之气体,球面渐冷凝结为固体而成吾人所居之地壳。地质学家对于地球之年龄若干初无一致之主张,而且恐永无解决此种问题之希望。然据若辈之推测则地球上之水成岩其造成之时期约需一百兆年至一千兆年之久。岩石中颇有各种化石之存在,可知地球上之有动植物为时甚久。故地球之有水与陆离今似至少已有一百兆年。

吾人即将此期减短一半,地球上之有植物及下等动物为期之久亦正不易领会。吾人假定藏有过去五十兆年之记载,假使每页中所载者为五千年中之大事,则此书将有十卷之巨,每卷计有一千页;而吾人之所谓欧洲史,自古代东方诸国以至今兹,将不过占此书之第十卷中最后之一页。

至于吾人所见之天体,太阳与其行星不过占宇宙之一极小部分,在吾人见之抑若永远存在而且其大无限。然自有分光器及陨石研究以来则知天体之化学分子与吾人所知者无异—水素、酸素、窒素、碳、钠、铁等是也。

来伊尔之地质学原理 当一七九五年时苏格兰之地质学者胡同(James Hutton)曾著书断定地球之成为现在之形状,其天然进程极为迟缓;此说一出,抗议者纷起,以为彼不能发见“起源之痕迹与终止之先见”。至一八三〇年英国人来伊尔(Charles Lyell)著名满世界之《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一书公之于世。书中详言地球之如何渐形缩小,如何经过长期之雨霜作用成为高山与大川,而积成石灰石、黏石及沙石。总之,彼断言地面之形势实为吾人尝见作用之结果,其进行至今尚可见也。现代地质学家之研究颇足以证实来伊尔见解之无误云。

2.演化原理

蒲丰发明动植物之演化 地球因天然势力之作用而逐渐变化,动植物之成为现形亦似经过逐渐之变迁。法国博物学家蒲丰(一七〇七年至一七八八年)当狄德罗编订《百科全书》之时曾著《博物学》(Natural History)一书,谓所有哺乳动物骤视之虽似互异,而细察其身体之构造则颇为相同。彼谓假使以马与人相较,“其足以激起吾人之惊异者不在其相异而在其相同”。彼曾细察各类生物之同点,乃断定假使有充分之时间则造物似可将所有有机体皆由同一原形演化也。

十九世纪初年之演化观念 蒲丰著作之中并道及演化之学说。迨十九世纪初年法国人拉马克(Lamarck)著书行世,竟谓世界上之动物均由逐渐发达而来。彼所主张之发达理由在今日动物学家眼中观之虽不充分,然在当日彼之主张实较时人之见解过早五十年。唯其他科学家颇受同一之印象。一八五二年英国人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胪陈理由多种以证明宇宙间之万物—地球、植物、动物、人类及其观念与制度—均经一种自然程序而渐渐发达。

达尔文之天择原理 七年之后(一八五九年)英国人达尔文(Charles Darwin)所著之《物种原始》(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tection)出世,演化之原理乃激起世界之注意。达尔文主张各种动植物并非各种不同动植物之苗裔,今日之动植物乃数百或数千万年来屡经变化之结果。

“生存竞争” 达尔文以为无论何种动植物任其生殖则不久即将布满世界。例如一对知更鸟或麻雀若不加限制任其繁殖,则十年之间必可增至二千万翼以上。故现在世界上动植物之不增加,必因鱼鸟之卵,植物之种子及哺乳动物之幼兽于发达之前即被破坏之故。热,冷,雨,旱实负其大部分之责任。然生物间亦有无数互杀之方法,有时仅互相排挤而耗尽所有之食物已足。故生物之间无论其为同种或异种有一种永久之“生存竞争”(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而存者每居少数—五之一,或十之一,或千之一,有时或百万之一。

“适者生存” “然试问生物中何以有存者有不存者?假使各种中之生物绝然相同,则吾人只得谓此乃偶然之事。然生物并不相同,有较强者,有行动较速者,有身体之构造较坚者,有较狡者。色彩较晦者易藏;目光较锐者易于获食而逐敌。至于植物稍有不同,则其有用与否遂为之大异。其萌芽较早而较强者可免蛞蝓之害;其力较强者可以在秋初开花而结实;树木之有芒刺者可免动物之吞食;花之最触目者则先受昆虫之注意。故吾人可以断言凡生物之具有优良特点者则其忍苦之能力较大,而其生命亦必较长。偶然之事虽不能尽免,然就全体而论则适者必生存也(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总之,达尔文之学说以为一切生物断无不变之理;唯因生物变化之故在生存竞争之中其最适者可免消灭而生存,而传其优良特点于其苗裔。此种生物“发达”之观念及人类亦属于动物之观念激起世人之惊异,而科学家神学家及一般学者遂渐有激烈之讨论。

科学家大都承认演化之说 赞成达尔文学说之最热心者当推斯宾塞、窝雷斯(Alfred Wallace)、赫胥黎(Huxley)及美国植物学家亚撒格雷(Asa Gray)等,若辈均能尽其力以辩护及解释演化之学说。演化原理之足以破坏旧观念虽较哥白尼(Copernicus)之“太阳系学说”尤为有力,然其受科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等—之承认极其迅速。至今演化原理之确定几与相对论及物理相同。

演化之说实足以增高人类之地位 反对演化原理者其人数之减少甚慢。最初无论新教或旧教之教士莫不痛骂达尔文,以为彼之学说与上帝之言相反,而且使人类之地位为之降落。然日久之后宗教中人渐与演化新说调和。盖再加思索之后即知演化之说实足表明上帝用意及方法之佳妙,而且人类虽同属于动物界,而人类仍不失为自古以来所有造物工作之最后目的也。

3.物质之新观念

原子说 当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及地质学家发挥演化学说之日,正化学家物理学家及天文学家研究物与力问题—热也,光也,电也,太阳及恒星之历史也—之时。当十九世纪初年英国人道尔顿(Dalton)曾谓所有物质似皆由各质之“原子”(atom)化合而成为“分子”。例如一原子之碳素与二原子之酸素合而成气,谓之碳酸。而且碳素与酸素之化合重量每系十二与三十二之比例,故吾人可以推定每一原子之碳素其重量为十二单位,而二原子之酸素其重量各为十六单位。此即原子说之根据,屡经研究家之发挥遂成今日化学之基础。

现代化学家之重要 今日化学家能解剖最复杂之物质,而发见动植物体中之成分为何。甚至能将原子化合而成人造之动植物原质。酒精、靛青、茜草及香料等皆其著例。化学家能造靛青及有用之药物;并改良而且增进钢铁之出产。自有柏塞麦方法以来世界之财富每年增加银币四千兆元之巨。化学家既知植物成分之需要,故能解剖土壤供给必要之化学药品以培养植物。同时水之纯洁与否亦能辨别明白。至今制造家矿业主人农业家莫不依赖化学家矣。

光之性质 当十九世纪时热与光之性质方完全解释明白。光与热系由能媒中之极细波动而外传。所谓能媒者必到处存在。盖无此种中介则太阳与恒星之光线断无达到吾人之理也。

电力之重要 电之为物在十八世纪时知者极少,至今竟占物质上最重要之地位。电似系一种原子间之爱力,足以联合分子中之原子。所谓光似不过一种游行于能媒中之电波动。将来所谓物质者或竟仅系电力亦未可知。三十年来电力之应用极广,为科学上成功之最著者。

镭之发见 当十七世纪时代化学家断定彼炼丹者欲变更金属之性质实不可能,因物之原质各有特性,如不与他质混合则永远不变。二十年来化学上忽有能发速度极高之光体之发见,就中尤以镭素为最著。物质不变之原理为之大受影响。此种元素为巴黎居里(Curie)教授夫妻二人所发见,由沥青铀矿中提取之,唯极为困难。虽以沥青铀矿一吨仅可得不纯粹之镭一厘之七分五。而全世界之镭现已共有一百厘之多。然因其性质之特异,足以证明原子竟能变性而成为不同之质。故所有物质或皆与生物同均逐渐演化而成者也。

原子中之巨力 镭素之热力于一小时中能将同等重之水,自冰点以达于沸点;然镭素本身之消耗极微而且极慢。故据吾人之计算,则镭素之失其半重几需一千五百年之久。此种力之发表必不源于分子之破裂,而源于原子中之一种作用。世之乐观者以为将来吾人必有利用原子之力以代今日化学作用之一日。唯至今化学家对于促进,阻止或驾驭镭素一类原子中作用之方法尚未有所发见也。

4.生物学及医学之进步

细胞之原理 近年来关于动植物上之发见其奇异不亚于物与电。约一八三八年德国之博物学家二人施莱登(Schleiden)与施旺(Schwann)互较其观察所得者,乃断定所有生物皆由微体组织而成,此种微体谓之细胞。细胞为一种胶质之物。一八四六年植物学家摩尔(Mohl)称之“原生质”(protoplasm)。所有生物皆原始于原生质,昔日简单之有机体可由死物自然发生之说至是遂破。德国之名生理学家微耳周(Virchow)曾言曰:只有一细胞能产出一他细胞(Omnis Cellula a cellula)。故生物界之细胞颇似非生物界之分子。

近世生物学之重要 细胞原理为生物学研究之根据,极足以使吾人明了原卵发生及所有组织与机关发生之方法。细胞原理亦足以说明多种疾病及医治之方法。奥士勒(Osler)曾谓知识树上之叶竟能医治国民之疾病,对于吾人之快乐及功能实最重要。人类身体及其组织之细密构造—无论有病与否—如各种机关之作用及其关系,消化同化循环及分泌之作用,血球之非常活动,神经脑筋—凡此种种无不经多人之研究。十九世纪以来实验室与医院之建设者日兴月盛。故以吾人今日之知识观之,则十八与十九两世纪时医生之端赖药物治病者实较不医尤恶也。

种痘 一七九六年英国人勤纳(Edward Jenner)有试行种痘之举,当日可怖之危病遂得一防止之方法。此种发明如能处处实行,则世界之上将不至再有天花之踪迹。然世人之疏忽者及反对者至今尚不乏人,故天花一症至今未能扫除使尽。

麻醉药之发明 勤纳发明种痘方法之后五十年美国人窝棱(Warren)于一八四六年至一八四七年间在波士顿医院中始用麻醉药使病人失去知觉以便割治,所用之药曰以脱(ether)。次年苏格兰爱丁堡(Edinburgh)地方始用闷药水(chlroform)。当麻醉药未发见以前病人之不惧刀割者为数极少,即为医生者鉴于病人之痛苦,亦每无充足之时间及机会以便从容施其手术。至于今日则割治之时间可以延长至一小时以上,而病人之痛楚则并不因之增加。

防腐药 自麻醉药发明以后病人之痛楚虽除,医生之施术虽易,然病人之因割治而死者仍复不一其人,盖割治之后每有血毒、丹毒或死肉诸症随之也。凡割头或胸或腹者其结果每有性命之忧。最后英国人力斯忒(Joseph Lister)发明救济之方法。彼将所有施手术用之器械拂拭极洁,并用防腐药,病人之因割治而死者数遂大减。唯当一八六〇年间彼之发明成功虽巨,然当时无人知其成功之理由。其时方有微菌学之发生,此种科学不但可以表明伤口传染之原因,而且可以说明人类所受之恶病。假使无微菌学之发生,则治病与防病之方法必不完备,而所谓医学亦将谬误不全矣。

微菌之名 当一六七五年时曾有人用显微镜察出腐蚀牛乳兽肉及干酪之微生物。百年之后维也纳之普雷内士(Pleinez)乃宣言彼信凡疾病与动物质之腐烂均缘于此种微生物。然再过百年至一八六三年法国人巴斯德(Pasteur)方谓吾人之毒疮曰痈者实缘于棒形之微体,名之曰微菌(bacteria),微菌之名实始于此。

巴斯德之研究 法国化学名家巴斯德以发明医治恐水病之方法著名,然彼之发见亦正不一而足。彼证明空气中之微菌极其普通,并谓昔人之误以为自然发生者实缘于微菌。法国政府遣彼赴法国南部研究蚕之疾病,盖其时蚕疫极盛,人民损失甚大也。彼乃于蚕身及蚕子上发见微菌,并提出救治之方法。彼对于发酵作用亦颇加研究,酒家之损失因之大减。

病之芽胞原理 柏林之科和(Koch)始发见产生肺病之结核菌,其他学者亦先后发见肺炎、白喉、颚锁、肤核炎等病之芽胞。

驱除微菌之运动 微菌既如此之微,如此之多,欲免除之似不可能;然就经验上所得者观之,则当医生施割治之手术时,将一切器具加以消毒,即可防止微菌之侵入。肠热症之缘于不洁之水与牛乳,肺痨病之传自患病者之干燥涎唾,黄疟与疟疾之芽胞之传自蚊虫—凡此种种发见均足以示吾人以预防之方法而减少疾病之流传。而且除预防方法以外,救治方法亦复常有发明。巴斯德发明凡动物曾受恐水病毒水之注射者即可免恐水病之发生。至今白喉及颚锁二种恶病均有毒苗(antitoxin)之发见,唯肺痨及肺炎诸症则至今尚未有医治之方法也。

白血球 俄罗斯人麦奇尼可夫(Metchnikoff)曾在巴黎研究科学发明白血球有战杀微菌之功。今日科学家颇多专心研究增加白血球以防御微菌之方法。故至今人类之敌皆一一发见而扑杀之,而防御或卫生之方法亦时时有所发明焉。

注意自然科学之必要 吾人如欲驱除人类之疾病免除人类之苦痛有二必要之前提。第一,国家与富人急宜慷慨捐资以维持无数科学家之研究。第二,凡各级学校均宜多加注意于自然科学及其应用。英国名科学家某曾主张不但吾人应多设研究自然科学之机关,而且应组织政党以科学上之训练为选举上之先决问题焉。

史学之将来 一九〇六年法国某报纸曾征求近代法国名人表,其名字以功绩大小为先后。其结果则巴斯德居第一得数百万票,而拿破仑反居第四。将来所谓英雄者或将为科学家而非君主与武士或政客。或者当二十世纪时方承认十八、十九二世纪史中科学进步及其应用之重要。故吾人之历史将来恐非重编不可。狄德罗之《百科全书》在历史上之地位将在腓特烈大王战争之上,而来伊尔、达尔文、力斯忒、科和与居里等之名将与梅特涅、喀富尔与俾斯麦并传。

盖文明之进步有赖于科学家及发见家者为多,而有赖于政治家者为少;盖政治家所能管理者国家之命运而已,而科学家及发见家则予吾人以天然及生命之监督权也。近世国家之富强多来自科学家之实验室。故将来之政治家不能不注意此种科学家之新贡献,正如昔日之政治家不能不注意新航路之发见及实业之革命也。

5.新史学

史材之应用 十九世纪以来各种学问之曾经变化者历史一科即居其一。第一,史材之搜集远较昔日为有条理。所谓史材即吾人对于过去所得之真确消息。如石刻、信札、法律、命令、公文书、重要人物之札记、日记、编年史、传记、国会中之辩论、各种议决案等皆是。凡此种种皆系历史之原料。吾人于利用此种材料以前,必先搜集而说明之方可。今日欧洲各国均有整理就绪之史材,异常丰富,极便研究。

历史范围之扩充 当十九世纪以前所谓历史仅研究人类史之一小部分,约共二千五百年之过去而已。五十年来吾人方知纪元前古代东方诸国及埃及之人类及其事业。至今吾人方知纪元前四千年埃及人已有文字。故历史之范围因之较昔倍增。

未有记载以前之人类 而且五十年来吾人对于未有纪载以前之人类颇有发见。吾人可根据古人所用之石器,再根据其图画,再根据其在瑞士湖滨之居室,以追溯人类之发明及其进步。

世界上何时始有人类,人类何时始有语言与发明,吾人已无法可以断定。或有以为欧洲之有人类已达五十万年。唯人类之脱离游牧时代而从事于建筑居室、纺织、陶业、耕种及豢养家畜等事,离今似不过一万或一万二千年而已。凡此种种均发见于人类能用金属以前。故此期曰“新石器时代”。

现代史之重要 吾人对于古代史既大有扩充;同时吾人对于现代史之重要亦大有觉悟。盖唯有现代史能使吾人判断今日之问题也。二十年前之编辑历史课本者每详于上古而略于近世。今则不然。欧洲大战发生以来吾人方知欲明了战争及其结果及现代人类诸问题,非先明了欧洲之状况不可。故吾人居今日而编辑历史课本,则上古史与中古史应仅占全书之半,而上古史应仅占上半卷之小半。近世史应占全书之半,而五十年来之历史应占后半卷之半。

唯有历史能使吾人明了现在之世界 吾人欲明白现在,必先明白过去。故研究历史应特重近世。就个人而论,吾人之能明了吾人现在之生活者盖皆自明了吾人一己之过去记忆经验及所历之境遇始。人类全体亦然。吾人欲明了现代人类之习惯及希望,不能不先明了人类之由来,人类之制度及人类之知智与欲望为何。所谓《近世欧洲史》无异二百年来之欧洲改革史。说明欧洲人如何固守中古之遗制及旧日之观念以迄于十八世纪。此种遗制及观念之如何废止及变更以成现代之欧洲。即就现代而论,亦复来日方长,需要改革之处不一而足。盖吾人之知识常有增加。知识增加,则吾人之状况不能不随与俱变。变更过去人类之生活者知识与发明也。变更将来人类之生活者亦知识与发明也。故改革家之事业日新月异,希望正复无穷。

旧史之缺点 旧日之历史著作中每包有多数与现代生活无关之事实,故读者之兴味索然。吾人编辑课本篇幅有限,其不能遍述一切者势也。著者之目的应仅述其最重要者,以明示人类之如何进步以迄于今。切不可因为过去有此一件事实,吾人遂不得不有此一段文字。

关于各时代及各伟人之记载本甚丰富。吾人编辑课本时断不能包罗万有者也。故抉择史材一事极为重要。所谓历史实仅一种人类过去事实及状况之记忆,为吾人明了现代问题所必需之常识而已。未读历史之人每多肤浅谬误之见;曾读历史之人则每能根据过去之知识评判现代之问题而无误。

第三十一章 一九一四年战争之起源

1.欧洲诸国之陆军及海军

一九一四年之战争 一九一四年八月欧洲最激烈之战争开始。军队人数之众为亘古所未有;所用武器之坚利亦为亘古所未有;其影响于世界之巨亦为亘古所未有。世之有思想者类以此次战争为出诸意料之外。不信欧洲诸国之政府竟敢负此破坏世界和平之责任。然不意竟有战争。此次大战实为欧洲史上最重要之事实,吾人不能不求其原因之所在,与各国争持之问题为何。

欧洲武力主义之发达 自一八七〇年至一八七一年普鲁士战败法国以来,五十年间西部欧洲诸强国间并无战争之迹。此为欧洲升平无事之期。然各强国间始终专心致志于军备之扩充与军器之设备。普鲁士实为提倡武力主义之领袖。二百年前普鲁士曾欲以武力而成为强国。然近世普鲁士之军队实始于拿破仑战败普鲁士于耶拿之后。盖自后普鲁士之政治家知旧式常备军之不可恃,不能不赖“全国皆兵”(the nation in arms)之征兵制也。然欲实行全国皆兵之制须避拿破仑之怀疑。普鲁士政府乃令其国民皆受短期之军事训练,训练之后乃令其退伍而为后备兵。因之常备军之数并不增加,而一旦有事则可用之兵为数甚众。而且普鲁士之训练军官尤为精密。

此种已经改良之军队曾有功于推翻拿破仑。全国皆兵之制相沿不废。五十年后威廉第一与俾斯麦欲独霸国中与奥地利宣战时遂增加每年征兵之数,国民从军之期由二年延长至三年,后备之期延长至四年。因之普鲁士军队之数竞达四十万人之众,于一八六六年战败奥地利。他日法国之失败与德意志帝国之统一盖皆普鲁士军队之力也。

其他诸国之军备 自普鲁士于一八七〇年至一八七一年间战败法国以来,欧洲诸国除英国外莫不仿普鲁士之征兵制而踵行之。凡国民之身壮无疾者均须入伍二三年,再退而为后备兵以备随时奉命从军之用。政府每任用多数教师负教育兵士之责,加以军器发明日形精锐,改良设备所费尤为不资。

国民负担之重 欧洲各强国既争先恐后以扩张其军备,各国陆军之人数为之大增,而国民之负担亦为之加重。当大战开始时德国、法国二国之陆军各有四百万人以上;俄罗斯有六七百万人;奥地利、匈牙利得二百五十万人以上。英国之陆军不及二十万,驻在欧洲者又居其少数,盖英国之募兵方法与美国同类以志愿军补充之,并无征兵之制也。

英国之海军 然英国之国防端赖海军,而英国海军力之雄厚实为世界之冠;盖英国固以“二强海军”(two powers'navy)为其海军政策之标准者也。英国所以必有强盛海军之理由一在英国人浮于地,国内所产之食粮不敷供给,故不能不自外国输入以资维持。而且英国工业甚盛,与商业有密切之关系。故一旦英国失去其海上之霸权,则其衰亡可以立待。

德国之海军 然其他诸国对于英国之独霸海上多不甘心。若辈对于英国殖民地之广大本怀猜忌之心,而其急于市场之获得与商业之保护亦与英国等。二十世纪以来商业上足为英国之敌者厥唯德国。德国皇帝威廉第二自始即有意于海军之整顿,二十年前曾谓德国之将来必在于海上。故一八九七年德国国会通过振兴海军之议案。自后海军之扩充极其迅速,几有凌驾英国之势,英国人乃大惧。英国政府遂亦增加其战舰之数目及吨数。其他诸国亦纷起仿行。故欧洲各国除陆军军费外又加以海军军费负担倍重于昔焉。

2.和平运动

海牙和平会议之召集 军费既甚浩大,再加以恐惧战争之心,遂引起一部分人之弭兵运动。第一次减少军备之运动始于俄罗斯皇帝尼古拉第二其人。彼于一八九八年提议召集世界各强国代表开会于荷兰之海牙(Hague)以讨论之。此次会议与昔日之维也纳会议及柏林会议不同,非战后之和平会议及平时之弭兵会议也。

第一、第二两次之和平会议 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于一八九九年开会,对于限制军备绝无成绩之可言;唯决定建设一永久之“公断法院”(Court of Arbitration),凡各国间之争执“无关于国家荣誉及存亡”者均可提诸法院以求裁判。然因无法可以强迫各国之提起国际诉讼,而且足以激起战争之祸源又复除外,故所谓公断法院有同虚设。第二次开会于一九〇七年,规定埋藏地雷,炮攻孤城及战时中立国之权利等。然自大战开始后此种规则亦复有同具文。

各国间之和平条约 自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开会之后各国间之互订公断条约者有一百三十余种之多。规定凡无关国家存亡独立荣誉及第三者利害之争执,均以国际公断方法解决之。近来诸国间甚有将“所有可用法律解决之问题”一律提出公断者。

其他和平运动 除海牙和平会议及公断条约外,尚有其他种种和平运动,故世之乐观者多以为此后或不致再有大战之发生。国际上各种公会及结社在大战前常有增加,而且各国人民间亦多有共同之利害,故有互助之必要。

社会主义 国际和平运动之最有力者社会主义亦居其一;盖社会主义本系一种各国工人之国际运动,其公共目的在于废止“生产机关”之私有制。社会党人常常开国际公会而且互以“同志”(comrades)相称。对于政府之实行帝国主义者每肆攻击,以为投资远地之利益独为富人所享有,因投资而起之战事与工人实无关系。而且社会党人力言战争之祸以穷人所受者为最烈。故极端社会党人多系反对武力主义者。所谓反对武力主义即不愿当兵之谓,社会党人之因此被拘者不一其人。然自一九一四年战端既起之后,各国之社会党人大都热心于战事,故若辈之反对帝国主义或反对扩充领土之战争,此属空言而已。

3.各国间之争执

帝国主义与近东问题 欧洲大战发生之最要条件吾人在前二章中已述及之,一为帝国主义,一为近东问题。吾人曾述十九世纪后半期欧洲诸国之如何争获殖民地或商埠于非洲与亚洲,对于土耳其衰替之利益之如何虎视眈眈。兹吾人不能不再略述五十年来各强国间之如何竞争及一九一四年夏间战争之如何爆发。

法意二国在非洲之冲突 第一,吾人须知非洲之如何探险及其分割。非洲北岸沿地中海一带之地大部分属于法国,故法国对于意大利、英国及德国先后均有冲突之事。法国领地阿尔及利亚于一八三〇年征服,于一八七〇至一八七四年完全占领,有邻国二—即突尼斯与摩洛哥是也。法国借口于突尼斯土人之骚扰阿尔及利亚边疆,乃于一八八一年遣兵征服之。意大利本欲得其地为已有者,今法国竟捷足先得大为失望。意大利因之遂与俾斯麦携手,加入德国与奥地利之同盟,即现代有名之“三国同盟”也。

法国与英国在埃及之冲突 英国与法国在埃及之冲突,吾人上已述及之。英国人既握有埃及之财政权,法国被屏,法国人乃大恨。一八九八年英国大将启拆涅征服苏丹损失殊大,彼未抵法绍达以前忽有法国探险家麻向自非洲西部越内地以达其地,高树法国之三色旗。此种消息既达伦敦与巴黎,英国、法国二国人莫不惊震。假使法国不让步者,则二国间之战祸几不可免。自有“法绍达事件”英国与法国之感情益恶。二年之后英国与南非洲荷兰农民战争时法国公然表同情于英国人之敌,二国之意见益左。英国人之居于法国者每受法国人之凌辱,两国人至是竟互以“世仇”相称。

爱华德第七与协约 然此种情形于四年之内忽然大变。英国王爱华德第七于一九〇一年继其母女王维多利亚之后而即位,颇喜法国,而法国人亦独爱王。二国之政治家遂竭力利用机会以恢复二国之和好。至一九〇四年英国与法国乃有缔结“协约”(entente cordiale)之举,以解决所有两国间未决之困难。此次协约他日竟成为世界史上最重要事实之一。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之利益,而英国则承认法国在摩洛哥之利益。协约既订二国人莫不大喜;法国海军兵士游行于伦敦通衢之上时英京人士欢声雷动;法国人亦开始赞美盎格罗萨克森人之性情优美矣。

英日同盟及英俄协约 英国与法国缔结协约外,并与日本缔结同盟,英国孤立之局至是乃破。当日本与俄罗斯战争之后言归于好,合力以和平方法侵略中国之满洲,英国亦乘机与俄罗斯携手。此种结合实出吾人意料之外,盖英国人久以印度边疆之乱系俄罗斯人所嗾使者。且英国人本恨俄罗斯政府之专制,伦敦一城实为俄罗斯革命党逋逃之薮。然至是二国竟有协商之举。一九〇七年英国与俄罗斯合订协约,限二国之侵略亚洲于波斯一地,其他各地之划界问题至是解决。

其他诸小国 英国除与法国及俄罗斯订有协约与日本订有同盟之外,并与丹麦及葡萄牙携手,而英国之公主亦嫁于挪威与西班牙之王为后。

德国之怀疑 英国之友中有一强国焉独不在内,即德国是也。德国皇帝威廉第二虽为英国王爱华德第七之甥,然二人自始即意见相左,而两国之富强相等,亦复互相猜疑。德国人以为英国王所缔结之同盟及协约其目的无非在于抵制德国、奥地利与意大利所订之三国同盟,思破坏之以为快。

德法两国在摩洛哥之冲突 故德国于一九〇五年得奥地利之后援,反对英国与法国协定摩洛哥事件。德国谓德国人在摩洛哥地方亦有利害关系,加以德国皇帝措词激烈,欧洲方面产出一种“战争之恐慌”。法国乃允开公会于阿尔及西拉斯地方,决定予法国以摩洛哥之警察权,唯担保摩洛哥之独立。然法国因握有警察权之故五年之间着着进步;摩洛哥之独立名存而实亡。故德国于一九一一年遣巡洋舰驶往摩洛哥海边之亚加得(Agadir)地方为示威之举。德国与法国几启战端。法国乃割刚果河上之地于德国,德国方允法国得自由处置摩洛哥之地。

欧洲战祸之日迫 亚加得事件既发生,英国人大惊。其时欧洲人均以为战祸已近在眉睫断难幸免。德国之主战者以此次事件实为德国之一大失败,盖法国仍得占有摩洛哥也,乃要求政府以后办理外交应取强项之态度。法国与英国之激烈者亦以德国显欲凌辱二国于世人之前,而德国反得刚果河上之地实难容忍。其结果则各国再竭力从事于军备之扩充。

4.近东问题

一九一一年德国与英国间之战争虽幸而免去,而奥地利与俄罗斯之关系又复日益紧张,战机四伏。盖自巴尔干半岛之战祸重起后奥地利与俄罗斯之旧恨复兴,不久竟产出欧洲之大战。吾人欲明了两国之关系,不能不略述一八六六年后奥地利之历史。

奥地利国内之民族 奥地利自一八六六年为普鲁士所败后即脱离北部德意志同盟而独立。其领土自十三世纪以来尝有增加,极为复杂。国内之最困难问题莫过于调和奥地利本部之德国人与匈牙利人及多种斯拉夫人—如波希米亚人、波兰人、哥罗西亚人—之感情。一八四八年奥地利之内乱即缘于人种之复杂,吾人曾述及之。至一八六七年奥地利与匈牙利分疆而治,有如独立之二邦。西部诸省合加里西亚与达尔马提亚诸地而成奥地利帝国,都于维也纳。东南则有匈牙利王国及其他行省,都于布达佩斯。奥地利皇帝虽兼任匈牙利之王,然国内有国会二,一在维也纳,一在布达佩斯。故二国之合并无异二国之联邦。凡二国公共之政务如财政,外交及陆军三者由两国国会之联席会议日“代表会议”者处置之。然此种计划仍属暂时救济之方法。盖匈牙利之贵族桀傲不驯,深知奥地利之有赖于匈牙利,故匈牙利不但有所要挟以获得独立,亦且设法以左右两国政府之政策也。

斯拉夫人之不满 奥地利、匈牙利国内之斯拉夫种人对于二国之组织颇不满意,以为如此则德国种人与匈牙利人之地位在若辈之上也。加以斯拉夫种中又有捷克人哥罗西亚人与剌提尼亚人等之支派,语言文字各不相同,而奥地利、匈牙利之政府每播弄其间以便收渔人之利,此即所谓“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之政策也。其结果则各民族间之感情益形恶劣。

俄罗斯援助南斯拉夫人 奥地利国内之人种既甚复杂,加以所谓南斯拉夫(Jugo Slavs)者其人种分布于奥地利、匈牙利之境外巴尔干半岛一带地方,益足为奥地利、匈牙利之患。自土耳其帝国衰替以来俄罗斯即以巴尔干半岛人民之保护者自居,奥地利之政策当然难免与俄罗斯冲突。此种情形至一八七八年奥地利因有英国与德国之援助,竟开柏林会议以阻止俄罗斯之计划时益著于世。

奥地利合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 柏林会议允许奥地利得占据土耳其之二省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此后三十年间奥地利之经营二省不遗余力,殊得其地人之欢心。然当一九〇八年土耳其国内有革命之事,似有中兴之望。奥地利深恐二省之复入于土耳其也故遂正式合并之。其邻国塞尔维亚乃大恨,盖二省中之居民本属南斯拉夫种而塞尔维亚又本抱有联合二省及蒙特尼格罗以建一南斯拉夫大国之志者也。俄罗斯亦颇抱不满之意,然因德国有以武力援助奥地利之宣言,而俄罗斯又自与日本战争及国内革命以来元气未复,故不得不隐忍也。

塞尔维亚之计划为奥地利所破 受此次合并之影响者当以塞尔维亚为最切。尽至是塞尔维亚入海之希望显然断绝,而国内出产又不能不经过敌国以达于多瑙河也。塞尔维亚之地位遂一变而为仰他人鼻息之国家,而国势亦因之大衰矣。

塞尔维亚在巴尔干战争中之所得 当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三年巴尔干诸国战争时塞尔维亚之领土向南发展,几可经阿尔巴尼亚以达亚得里亚海。奥地利又加以干涉,必欲建设阿尔巴尼亚王国以阻梗之。塞尔维亚人以为战后应得之物又为奥地利人所剥夺,对于奥地利益形切齿。

一九一三年之危机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终了之日已兆次年欧洲大战之机。奥地利虽能破坏塞尔维亚入海之计划,并能建设阿尔巴尼亚王国以牵制之;然塞尔维亚之领土倍于战前,而世人亦多虑塞尔维亚或乘其战胜之余威实现其建设南斯拉夫国家之计划。德国本表同情于奥地利者,而俄罗斯则群知其倾心于塞尔维亚及南斯拉夫种人者。

德国之地位 德国假示其畏东邻俄罗斯之意。而且德国对于俄罗斯“联斯拉夫主义”以独霸巴尔干之计划尤所不容。盖一旦俄罗斯占有君士坦丁堡,则德国之大计划将无实现之希望也。所谓大计划即自柏林起筑铁道一经巴尔干半岛以达于巴格达(Bagdad)而抵波斯湾是也。其时德国之铁道计划已得土耳其政府之同意,不过英国与法国之反对尚未消除耳。然德国人仍着手于铁道之建筑。不意塞尔维亚有起而为梗之事,而土耳其之国运亦忽有朝不保夕之势。因之“联德意志主义”与“联斯拉夫主义”两种精神遂成对峙之局。

一九一三年之战备 当一九一三年时各国莫不汲汲于战备。德国国会于七月中议决增加非常军费一千兆马克。法国亦将国民从军之期自二年延长至三年。俄罗斯亦大增军费,并请法国总司令霞飞(Joffre)入国商酌改良军队之方法。奥地利、匈牙利亦复尽力于炮兵之改良;英国之海军亦大加整顿:即比利时亦实行全国皆兵之制,其理由以为德国造铁道于比利时边疆一带其意显在侵犯其中立,故不得不未雨绸缪云。

5.战争之开始

奥地利皇储之被刺 同时主张和平之人并不失望。英国之政治家尽力于解除各强国间之误会。英国甚至允许德国得修筑巴格达之铁道以消除德国对于英国之恶感。德国之政治家亦颇尽力于和平运动。然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忽有一事发生,欧洲和平之局乃破。奥地利皇储斐迪南(Francis Ferdinand)大公与其妻出游于波斯尼亚,在舍剌泽奉(Sarajevo)城中被刺死。先是塞尔维亚政府曾劝奥地利之大公毋游其地,谓恐难免有阴谋暗杀之事发生。奥地利以为塞尔维亚之政府实有暗助此种阴谋之嫌疑,故须负此次暗杀之责任。然一月之后奥地利方有所举动。七月二十三日奥地利致最后通牒于塞尔维亚,要求塞尔维亚禁止所有新闻纸上学校中及各种结社之反对奥地利运动;凡文武官吏之反对奥地利者一概免职;奥地利得派法官参与审判罪人之事;凡此诸端均限塞尔维亚于四十八小时内答覆。塞尔维亚不得已允许其要求,唯对于最后之条件不能同意。然亦愿提诸海牙之法院中公断之。奥地利不允,维也纳人闻之莫不欣喜。

德国之态度 一九一四年七月下旬殆为世界史中最有关系之时代。其时俄罗斯对于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之冲突,显然不能袖手而旁观。至于德国则宣言若奥地利被俄罗斯所攻,则德国必尽力援助奥地利。俄罗斯、法国与英国之外交家多主张将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之困难提诸海牙法院解决之,并谓此系二国间之冲突与其他诸国无干,德国人独不谓然。盖德国之意在于严惩塞尔维亚也。

德国之宣战 七月二十八日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俄罗斯遂下动员之令。德国以为俄罗斯之目的在于攻击德国,故于八月一日与俄罗斯宣战。德国同时并向法国询其态度如何,限十八小时内答复。法国政府之答复甚为模棱,一面亦下动员之令。德国遂于八月三日对法国宣战。然德国军队已先一日向法国而进。八月二日德国军队进占中立之卢森堡,德国并致最后通牒于比利时,限十二小时内答复,询其究竟允许德国军队之通过其国境否。如其允许则德国必尊重比利时之领土与人民;否则以敌人对待。比利时政府答称其中立为各强国所议决与担保,如有侵犯者誓竭力抵抗之。

英国之加入战争 英国虽无出兵援助法国与俄罗斯之义务,然于八月二日致书德国政府声明英国对于德国海军之攻击法国海岸断难应允,盖离英国太近,且英国之心存猜忌为时亦已甚久也。二日之后英国政府闻德国军队有入侵比利时之事,外交大臣葛累(Edward Grey)乃致最后通牒于德国要求德国尊重比利时之中立,并限于十二小时内答复。德国总理复称为军事上必要起见德国军队不能不经过比利时云云。英国遂正式向德国宣战。

一九一四年之交战国 不久日本亦对德国而宣战。土耳其亦于十一月决定与德国及奥地利联合。自战争开始以后三月之间一面有德国、奥地利与土耳其诸国,一面有塞尔维亚、俄罗斯、法国、比利时、英国、蒙特尼格罗与日本诸国,两相对垒。意大利宣布严守中立,以为无援助奥地利与德国之义务。盖意大利一八八二年加入三国同盟时原议德国与奥地利一旦被攻则意大利方有援助之责,今德国与奥地利既显然为挑衅之人,故意大利自以为当然可以中立云。国际政情之变幻盖如是之不可测焉。

德国加开战之责于英国 英国内阁总理爱斯葵斯既宣布英国与德国已在战争状态之中,德国人遂宣言此次战祸之发生英国应负其责任。德国总理柏特曼-和尔味(Bethmann-Hollweg)向下议院声称假使英国政府果能力劝俄罗斯毋预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之事,则欧洲战争必可幸免。盖德国人以为奥地利之惩戒塞尔维亚颇有理由,其他诸国断无横加干涉之理。英国政府亦明知之,今竟故犯之,则大战中生命财产之损失当然由英国负责。

英人之见解 关于德国人之意见《伦敦时报》于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五日有下述之论调:“假使英国政府果如德国人之言而向俄罗斯声明,则英国政府无异宣言英国将援助德国与奥地利以反对俄罗斯。诚如德国人之言则所有交战之强国均须负责,盖若辈均不曾为与若辈现在所为者相异之事也。例如假使法国而不援助俄罗斯,则法国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俄罗斯不关心塞尔维亚之存亡,则俄罗斯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德国不愿援助奥地利,则德国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奥地利不致最后通牒于塞尔维亚,则奥地利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

第三十二章 世界战争之初期(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六年)

1.一九一四年与一九一五年之战迹

德军入占巴黎之被阻 德国人之入侵法国分三路而进,一经比利时,一经卢森堡以达香槟(Champagne),一自麦次(Metz)以达南雪(Nancy)。比利时人竭力抵抗,德国军队之被阻者前后凡十日,此次延期实大有利于法国。然德国之枪炮极利,故于八月七日攻陷列日(Liège)重镇,至八月二十日即占领比利时都城布鲁塞尔(Brussels)。法国军队因有英国之援助,第一次在那慕尔(Namur)附近与德国军队对垒。那慕尔虽为法国有名之要塞,然亦为德国之巨炮所攻陷,时八月二十二日也。法国与英国之联军向南而退。德国西路之军队至九月一日已进逼巴黎,相距仅二十五英里。法国政府不得已移至波尔多城,一面巴黎亦着手于抵抗围困之预备。

然自九月五日至十日间法国大将霞飞所统之军队大败德国军队于玛伦河(Marne)上,形势为之一变,巴黎被陷之险至是幸免。德国军队向北退驻于耍松(Soissons)至来姆斯(Rheims)间之邱上。英国与法国之联军尚未追蹑而至,德国军队已掘壕为久居计矣。

比利时之征服 德国人袭击巴黎之希望既绝,乃着手于征服比利时。十月十日攻陷安特卫普(Antwerp)。比利时全国除俄斯坦德(Ostend)西南一隅外,均为德国军队所占有。德国人本欲进攻卡力斯(Calais),以其地为进攻英国之根据。然在伊塞河(Yser)上被阻。

德国占据法国东北部 自战争发生之后三月之中德国人已占有比利时,卢森堡及法国之东北部。诸地本实业甚盛之区,城市林立,场圃相连,又富于煤、铁诸矿产,德国人得之大足以增加其战斗之实力。唯德国颇尽力于破坏工厂中之机器,砍断所有果子树,毁坏矿场,大伤法国元气,其方法殊太忍也。

在法国之永久战线 自玛伦河及伊塞河两次战役以后虽常有战争而且死者无算,然四年之间两方战线无甚变更。德国军队不能南下,而英国与法国之联军亦无力北上。两方均掘壕作久战计,继续从事壕战,助以机关枪、开花弹及过山炮等。飞机往来于空中以探敌军之地位及其动作,常常抛掷炸弹以中伤之。自双方应用毒气与流火以来战祸尤惨。

东面之战事 至于东部欧洲方面,则俄罗斯行军之敏捷颇出吾人意料之外。俄罗斯军队侵入东部普鲁士颇为得手,德国不得已分其西部军队以御之。玛伦河上战役之失败此为主因。然德国大将兴登堡(von Hindenburg)于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一日间大败俄罗斯军队于坦能堡(Tannenberg)地方,俄罗斯军队遂退出普鲁士境。俄罗斯军队之入侵奥地利者较为得手。在加里西亚境内所向披靡。然因德国与奥地利联军在波兰一带活动之故,俄罗斯军队不得不退出奥地利境。一九一五年之冬俄罗斯人思越喀尔巴阡山(Carpathian)以入侵匈牙利,卒因饷需缺乏,故死者甚众,毫无结果。一九一五年八月俄罗斯不能再守华沙及其他波兰诸城,而德国人则进占库尔兰(Courland)、里窝尼亚(Livonia)与爱沙尼亚(Esthonia)诸地,故德国不但得有波兰,而且亦占有重要之俄罗斯国土也。

日本之加入战争 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三日远东之日本亦对德国而宣战。其理由有二:一在履行英日同盟之条约。英日同盟始订于一九〇二年,重订于一九〇五年及一九一一年。英国至是求援于日本以保护其远东之商业,日本急允之。然日本人以为远东之德国势力不去,则其目的难达。故日本遂于八月十七日提出最后通牒于德国令其缴出中国之胶州以“维持远东之和平”,限德国八月二十三日答复。德国不允,日本遂于八月二十三日对德国宣战,遣兵经过中国之中立国境以攻青岛,于十一月中旬陷落之,乃背其缴还中国之言占为己有。胶州问题他日为巴黎和会中争点之一。

土耳其之加入战争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土耳其加入战争以援助德国与奥地利。土耳其王下令回教徒群兴“神圣之军”以与回教之敌战。英国人遂乘机于十二月宣布埃及完全脱离土耳其而独立,另选新王以统治之,而受英国之保护。英国军队侵入美索不达米(Mesopotamia),于一九一七年三月攻陷名城巴格达。并逼巴力斯坦(Palestine)之土耳其军,一九一七年十二月陷耶路撒冷(Jerusalem)城。

当一九一五年英国与法国之联军入攻君士坦丁堡大为失败。是年四月联军因有澳洲及新西兰之援军思进逼达达尼尔(Dardanelles)海峡。土耳其军队因有德国之军官及军器故战功甚盛,联军之死伤者数达万人,终不能得一根据地于加利波利(Gallipoli)半岛之上。数月以后英国政府自承此举之失策,乃放弃其计划。

意大利加入战争 一九一五年五月意大利决定不再取旁观之态度。意大利人本无所爱于奥地利。加以恢复“未经收回之意大利”(Italia Irredenta)之机会似乎已至。所谓“未经收回之意大利”系指特伦特一带伊斯的里亚一部分及的里雅斯德(Trieste)海港与达尔马提亚沿岸一带地而言,盖诸地皆奥地利之领土而其人民则皆属意大利种者也。因之德国与奥地利之战线又增加一处。

战争第二年之交战国 战争第二年之交战国一面为中部欧洲诸强,与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塞尔维亚、日本、蒙特尼格罗及圣马力诺(San Marino)诸国对垒—交战之国共得十二,而遍布于世界之全部。不久中立之国亦先后加入战争焉。

2.海上之战争

德国商业之破坏 欧洲大战中最大之问题其影响及于世界全部者厥为海战。当战争初起之日世人均以为英国与德国间必将有极其激烈之海战,不意始终无此事之实现。德国之战舰多蛰居于本国之海港中,绝无用武之地。其商船亦多藏于本国或中立国之境内。故不久德国之海上商业即完全消灭,而英国遂独霸于海洋之上。假使德国无海底潜艇之发明,则德国欲抵抗英国之海上霸权几乎无望。而海上战争实最有关于各国之成败者也。

封港与海底潜艇 英国虽封锁德国之海港汉堡、布勒门诸地、基尔运河及波罗的海之出口,以断绝德国对外之交通,然德国之海底潜艇仍时时潜出以击沉英国之商船或战舰。英国政府规定凡中立国船只之赴荷兰、挪威及瑞典诸国者均须在奥克尼(Orkney)群岛上之刻克窝尔(Kirkwall)埠受英国政府之检查,以便知其载有军用品否,并确定其货物是否运至德国。不久英国政府又宣言凡食粮之运往德国者均以军用品论,其理由以为德国食粮充足则有继续战斗之力,故食粮之为用实与军火无异。

德国潜艇战区之扩充 德国人以为英国此种举动显然“欲使德国人民饥饿而死”。德国政府乃亦宣布英国附近之海为战区,凡敌人商船之经过其地者均击沉之。同时并通告中立国船只毋再冒险驶入区内。昔日凡战舰捕获敌船时如所运之货物果系军用品则将船中旅客移至战舰上,然后将商船掳归或击沉之,至于海底潜艇规模狭小不能容人,而德国人又每不能事先预告即施袭击,故旅客每无逃生之机会。

英国商船琉息坦尼亚之沉没 自一九一五年二月后德国之海底潜艇开始袭击中立国之船只,有时虽事先预告然不告之时居多。是年五月七日英国往来于大西洋上之巨船名琉息坦尼亚(Lusitania)者于爱尔兰附近为德国之海底潜艇所击沉,男女旅客之沉没于海中者达一千二百人之多。德国政府以为该船系武装而且载有开花弹者故与战舰无异,然嗣经美国法院之调查断定该船并无军器,此事颇激起英国与美国人民之愤怒。

英兵之突击 西部欧洲战线上之英国军队日有增加,至一九一五年九月下旬英国上将法兰契(John French)所统率者已有军队一百万人。是时英国颇尽力于军火之制造,一面并购自美国。故决意于阿拉斯(Arras)东北之地与德国军队为激烈之战争。其时战线延长至十五英里至二十英里之间;而德国军队前线之被逼而退者仅二三英里而已。此事足证联军驱逐德国军队于法国及比利时境外之不易。

塞尔维亚之失败及保加利亚之加入战争 德国人在西方虽为英国军队所逼退,然在东方之德国军队竟能败退加里西亚之俄罗斯军队,并进逼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之敌国保加利亚闻之,以为有机可乘,遂于一九一五年十月四日加入战争以与德国及奥地利联合,入侵塞尔维亚。相持两月之久,塞尔维亚力不支而败,其残军遁走国外。一九一六年一月蒙特尼格罗亦为德国与奥地利之联军所败。

当一九一五年十月间英国与法国之军队在希腊之萨罗尼加(Salonika)地方登陆,然已无能为力。其时希腊政府之态度甚不明了,希腊王君士坦丁(Constantine)为德国皇帝之妹夫,故颇有援助德国之倾向,而其内阁总理凡尼济罗斯则表同情于协约诸邦。希腊王乃宣布中立,卒于一九一七年被逐出国。

3.一九一六年之战争

维丹之役 德国军队之在西部欧洲者既被英国军队所逼退,德国人遂集合大军由皇太子统之以攻著名之维丹(Verdun)要塞。协约诸国以为德国人或又有长驱直入巴黎之意,无不惊震。然一九一六年二月至七月间两方经极激烈之争斗,法国大将霞飞竟能抵御而败退之。

当大战初起之时英国之军队尚不及十万人。盖大战以前德国,俄罗斯与法国均采用征兵之制,故各有百万以上之精兵也。大战既始英国政府仍照旧制以募兵。至一九一六年五月始采行征兵之制,规定凡国民年在十八岁以上四十一岁以下者均有当兵之义务。不久又将从军年限规定自十八岁起至五十岁止。五十岁至五十五岁之男子亦有相当之义务。

索谟河上之大战 不久英国、法国之联军与德国之军队又大战于索谟河(Somme)上。此次战争区域在亚眠(Amiens)之东北,自一九一六年七月起至十一月止前后剧战凡经四阅月。此次战争之中英国人始用其新发明之铁甲汽车曰坦克(tank)者力能破铁线之网,且能匍匐以过地穴或壕沟。德国人被逼而退者仅数英里,然两方军士之死伤者各达六七十万人之众。

意大利方面之战事 当维丹附近有激烈战争之日意大利军队忽于一九一六年五月间为奥地利军队所败退。至六月下旬意大利不但失去其所得者,并且失其本国领土之一部分。是时俄罗斯适有复侵匈牙利之举,奥地利遂不得不移其军力以保护加里西亚之边境。意大利因之转败为胜,再侵入奥地利境。

罗马尼亚之失败 其时俄罗斯之军事颇为得手。罗马尼亚以为协约诸国必获胜利,故于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加入战争以援助协约诸国。一面并侵入奥地利之德兰斯斐尼亚(Transylvania)。其时德国虽有索谟河上之剧战,仍能遣其名将二人向东以御之。又加以保加利亚之援助,故罗马尼亚之西南两面受敌,一九一六年十二月其都城不加勒斯多为敌人所攻陷。其领土之为敌所占者约达三分之二,而其产谷之区及煤油之矿亦均入诸德国人之手。

空中战争 世界战争史上人类之能飞在空中以观察敌军或与敌军激战者实始于此次欧洲之大战。空中飞机至今遂为战争利器之一,战争之惨亦为之益增。德国飞机屡扰乱英国之空际以恫吓英国之人民。德国人始用往来自如之飞艇日徐柏林(Zeppelin)者,继用各式之飞机以代之。英国人民之被飞机炸死者约二三千人,城乡财产亦有被破坏者。英国与法国之飞机亦飞行于德国之夫赖堡(Freiburg)、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及曼亥谟(Mannheim)诸城之上,抛掷炸弹以报之。然于战事上均无甚影响也。

4.美国与欧洲大战

美国人之意见 一九一七年春间德国之海底潜艇政策及中立国船只之被沉颇引起美国人之责难。先是美国政府对于欧洲战争本取旁观态度。总统威尔逊当欧洲大战开始时宣言美国政府应严守中立,并令全国人民对于欧洲战争不得为左右袒。然欧洲战争中之惊人消息日传于美国,美国人民渐难袖手。德国人在美国所设之报纸力言此次战争之责任应由英国负之。同时美国人对于比利时之征服,卢芳(Louvain)之焚毁及来姆斯大礼堂之破坏极其惊震。其与英国人同种者当然表同情于协约诸国。

德国人在美国之运动 故欧洲战争开始之时美国人之感情遂为之激起。德国政府阴遣人入美国以宣传德国之主张,力言英国与协约诸国之非是。甚至给巨款于德国驻在美国大使本斯托夫(Count von Bernstorff)令其行贿美国之国会议员。至于奥地利、匈牙利之驻在美国大使则于战争开始之日即向其政府报告谓彼已有破坏美国钢铁厂之计划,以便断绝英国与法国军火供给之来源。其事闻于美国之政府,美国政府乃致书奥地利政府请其召归。

美国政府对于海底潜艇政策之抗议 美国政府对于德国海底潜艇之击沉中立国船只极不满意,故总统威尔逊屡有提出抗议之事。盖德国潜艇之攻击船只每不预告,故乘客无暇逃生。美国人民之态度渐形激昂,多议总统威尔逊为优柔寡断,以为不应再与德国政府有所往来。德国政府乃于一九一六年九月允改变其潜艇政策。

德国之提议媾和 美国民气虽甚激昂,然总统威尔逊极不愿改变其最初之主张。彼虽向德国声明美国将尽力抵抗德国之潜艇政策,然仍一意于研究和平解决之方法,而其时亦颇有休战言和之希望。一九一六年十二月德国及其同盟既占有波兰,塞尔维亚及罗马尼亚诸国,而德国军队亦复有无往不利之势,德国政府乃有媾和之提议。德国主张凡交战诸国应遣代表会仓于中立国境内以研究媾和之条件。然是时德国之势甚盛,其战功又甚著,协约诸国当然不愿在此时媾和;德国政府因此遂以继续战争之罪加诸协约诸国。以为此次大战之罪魁不问为谁,而提议停战之功臣厥惟德国。德国皇帝乃宣言协约诸国之假仁假义至是大著,而穷兵黩武之罪亦有攸归云。

威尔逊之和平运动 当协约诸国对于德国之提议尚未答复时,美国总统威尔逊于是年十二月十八日致书于交战诸国,略谓交战诸国似均赞成建设维持和平之联盟;又谓世界小邦均应设法保护;然诸国始终未曾说明其战争之“具体目的”为何。故彼提议各国间应开一公会以讨论和平之要件。其时德国政府甚愿照行,而协约诸国则殊不愿,仅于一九一七年一月十日答复美国政府所言者不外“恢复”、“赔偿”、“担保”等语,同时并定下媾和条件,实为德国人所难堪者。

美国总统威尔逊并不因之而失望,彼于一九一七年一月二十二日曾将和平之必要条件宣布于世界。彼谓和平之为物必能担保大小民族之权利平等,属国人民之安全,大国民有入海之通道,海洋之自由及军备之限制。又谓:“若不承认民主政治之原理,而承认君主有任意转移人民和财产之权利者,则所谓和平断难持久,亦不应持久。若此后巨大之军备仍得建设而维持,则各国之间必无安宁与平等之望。世界上之政治家应有和平之计划,世界各国之政策均须适合于此种计划方可。”然此种和平运动卒无结果,战争之进行如昔,不久美国亦不能不加入战争之中矣。

第三十三章 世界战争之末期及俄罗斯之革命

1.美国之参战

海底潜艇战争之重启 一九一七年一月英国政府因欲完全断绝德国之交通有扩充海上封锁区域之举。德国乃宣言欲反抗“英国之专横”及其饿死德国之计划,不得不扩充英国西面海上之战区,以阻止他国与英国之通商。以为英国生活之资端赖他国之供给,今若断其来源,则英国食粮缺少战事必可早日告终也。唯封锁区域之中另开狭路一条许美国之商船得以每周自由往来一次。

美国与德国之绝交 一九一七年二月一日德国在英国西方海上从事于海底潜艇之战争,船只之被击沉者甚多。二月三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与德国绝交:德国大使本斯托夫亦离职回国。德国击沉他国船只之举仍复继续通行,美国人益愤。不久德国外交大臣致书于墨西哥政府,谓一旦德国与美国宣战,则请墨西哥遣兵入攻美国之南部,并即以其地为报酬。此书为美国人所知,载诸报章,美国人更愤不可遏。

美国对德国宣战 至是美国与德国之宣战势已难免。一九一七年四月二日总统威尔逊特召集国会开临时紧急会议,并向国会宣言德国实抱有与美国宣战之意。彼谓:“吾人之目的在于拥护世界生活上之和平与公平原理,以反抗自利与专制之势力。”凡世界上自由与自治之民族均应合力“使民主精神得以安然存在于世界之上”。盖不然者则世界上必无永久和平之望也。彼谓美国应与德国之敌人携手,并应假予巨款以助之。美国上下二院遂以大多数通过对德国宣战之议案。同时并规定发行公债之计划,增加旧税,另征新税。是年五月采用征兵之制,凡国民年在二十一岁以上三十一岁以下者均有从军之义务。同时并预备运兵赴欧洲以助战,一面加工赶造船只以补足昔日被德国人所击沉者。美国人亦颇现一致对外之态度。

2.战争范围之扩大

交战国之增加 自一九一七年美国加入欧洲战争后德国敌人之数大有增加。古巴与巴拿马踵起而对德国宣战。希腊国内纷扰多时,至是亦因凡尼济罗斯运动之力加入协约诸国之中。是年秋冬之间暹罗、来比利亚(Liberia)、中国、巴西,亦先后与德国宣战。至是欧洲战争遂一变而为世界战争。世界人民之参与战争者约有一千五百兆人之众。协约国方面之人民得一千三百四十兆,同盟诸国方面得一百六十兆。故名义上世界全部人口中之参战者约占八之七,此中协约诸国占其十之九。不过印度与中国人口虽多,于此次战争之中参与者当然甚少。至俄罗斯则至一九一七年终因国内有革命之举亦已非战争中之主力。吾人明乎此则再观下表形势即了然矣。

附一九一八年春间之交战国表

同盟诸国(包括殖民地属地)

p1

协约诸国及其殖民地与属地

p2
p3

中立诸国 至于中立诸国之人口约共得一百九十兆,荷兰、瑞士、丹麦、挪威与瑞典均因与德国相距太近,且与德国同种,故不欲与德国宣战。西班牙及中美洲与南美洲诸国亦有严守中立者。然世界各国无一能逃避此次大战之影响及负担者。故真正中立实不可能。各国赋税莫不增加,物价亦莫不腾贵,原料之来源中绝,商业之状态骤失其常。

一九一七年之西欧战线 当一九一七年时除德国之敌人增加颇堪注意以外,其重要事实如下:三月中德国决定缩短其西面之战线,南自讷永(Noyon),北至阿拉斯。德国军队退走时英国与法国之联军仅能恢复德国军队所占法国领土之八分一而已。其时英国、法国两国之军队力攻德国人,然卒因德国战线之防御极固故牺牲虽巨毫无所得,而德国人仍能维持其战线至一年之久。英国人在比利时海滨亦能稍稍逼退德国之军队,希望夺回德国人之潜艇根据地最布鲁革(Zeebrugge)地方。至于攻夺圣昆墩(St.Quentin)、隆斯(Lens)及喀姆布来(Cambrai)诸城之计划凡相持一年之久终不成功,而两方兵士之死伤者则每周必以千万计也。

3.俄罗斯之革命

俄罗斯之革命 俄罗斯本交战国重要分子之一,至一九一七年三月中其内部忽起绝大之变化,战事进行与和平问题因之受绝大之影响。兹故略述俄罗斯革命之情形与其退出战争之经过。当一九一四年战事初起之时俄罗斯政府之腐败无能即暴露于世,有时其官吏甚至有卖国之行为。其军队之侵入德国与奥地利者亦因军需不足之故死者不可胜计。俄罗斯之国会渐现不稳之象。一九一六年十二月通过议决案宣言政府为“黑暗势力”所把持,而国家利害亦为“黑暗势力”所破坏。所谓“黑暗势力”乃隐指皇后及其嬖臣某修道士名累斯勃丁(Rasputin)而言。盖二人朋比为奸均竭力以反对改革为事丑声四溢故也。不久累斯勃丁被刺死,俄罗斯皇帝乃免所有官吏之主张革新者,而以最横暴之人代之。至是尼古拉第二似已显然与新党宣战,一返昔日尼古拉第一方法之旧。同时国内亦渐形瓦解。城市中食粮缺少,国民对于战争之继续渐生厌恶之心。

俄罗斯皇帝之推翻 一九一七年三月俄罗斯都城彼得格勒(Petrograd)地方人民因食粮缺少大起暴动,政府中之军队竟不愿加以阻止,政府中人乃大窘。皇帝下令国会闭会,国会竟不应,并着手于组织临时政府。皇帝急自前敌返京,中途为临时政府代表所阻,强其退位传其大统于其弟迈克尔(Michael)大公,时三月十五日也。然大公之意以为临时政府之举动并无宪法上之根据不允即位;此种态度实与退位无异,三百余年来之罗曼诺夫(Romanov)皇祚至是遂绝。此后世界之上遂再无所谓“所有俄罗斯之专制君主”矣。皇帝之亲戚多先后宣言放弃其权利,政府中之官吏多被拘禁,而国内与西伯利亚之政治犯亦一律被释。此种急遽之政变世人闻之莫不大震。

社会党人之得势 其时革命党人所组织之内阁大体均意见温和者,唯司法总长克楞斯基(Alexander Kerensky)系社会党人且为工人兵士农民会议(音译为苏维埃Soviet)之代表。新内阁宣言赞成多种之改革: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同盟罢工之权利;以民军代昔日之警察;普遍选举,包括女子在内等。然社会党人犹以为未足,若辈因有苏维埃之故渐占势力。至一九一七年七月中临时政府中之温和者皆被排挤,而以社会党人代之。俄罗斯军队是时尚欲竭力以与奥地利一战,不意大败。此后国民遂大声要求“无合并无赔款”之和约。

“多数人”之革命 至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国内酝酿多时之政潮乃爆发。先时当革命初起之时,工人兵士农民会议始建设于彼得格勒,渐与国会争权。不久国内各地均设有工人兵士农民会议。至十一月领袖列宁(Lenin)与特洛兹基(Trotzky)二人得军队之援助,推翻克楞斯基政府,另建“无产阶级专制政府”以代之。此党党人世称为布尔札维克即“多数人”之意,盖此辈占国内社会党中之多数故云。

布勒斯特里多佛斯克和约 俄罗斯国内之“多数人”既得势,遂废止土地及资本之私有制,而建“共产制”。若辈痛骂战争为“为商业与领土之帝国主义战争”,乃请交战诸国开一和平会议。交战诸国无应者,“多数人”遂开俄罗斯政府中之档案,将协约国与俄罗斯政府所订反对德国之密约公布于世。是年十二月俄罗斯与德国及奥地利媾和于布勒斯特里多佛斯克(Brest Litovsk)地方。

俄罗斯代表提出其“无合并无赔款”之条件,颇不满于德国与奥地利两国之苛求。然“多数人”对于德国之要求无法抵抗。芬兰与乌克兰(Ukraine)两地受德国之运动宣布独立,自建政府。“多数人”不得已于一九一八年三月三日与德国及奥地利缔结和约。俄罗斯允撤兵退出乌克兰与芬兰,并允放弃波兰、立陶宛(Lithuania)、库尔兰、里窝尼亚(Livonia)及高加索山中数处地方,许其自由建设政府。因此俄罗斯丧失人口三分之一,铁道亦然,铁矿四分之三,煤矿百分之九十,及其实业中心与最沃农地。不久俄罗斯政府自彼得格勒迁都于莫斯科。其结果则俄罗斯之国家完全瓦解。而西南一带地则皆在德国势力之下。

4.大战之争点

战前之种种问题 欧洲当升平之日,本已百孔千疮难以救治,至大战发生而益烈。法国始终不放弃其恢复亚尔萨斯、洛林之心。波兰始终希望其国家能再发现于地图之上。波希米亚地方之北斯拉夫种人,哥罗西亚、波斯尼亚及斯拉窝尼亚诸地之南斯拉夫种人虽在奥地利、匈牙利之治下,而始终不能心悦诚服。意大利之“未经收回党”(Irredentists)始终希望恢复奥地利治下之海滨一带地。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因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之处置不当,故恶感极深。罗马尼亚久欲得德兰斯斐尼亚及布科维那(Bukowina)二地而甘心。此外对于欧洲土耳其之残余领土如何处置?叙利亚与美索不达米亚应属何人?其在远东则因日本在中国有种种利害关系不易解决。而德国对于印度及爱尔兰亦复存幸灾乐祸之心,思有以播弄之以增加英国之忧患。

战后发生之问题 战争发生之后领土问题益复纷纠。至一九一七年之末同盟诸国已占有比利时、卢森堡、法国之东北部、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塞尔维亚、蒙特尼格罗及罗马尼亚诸地。英国则据有巴格达与耶路撒冷。其在非洲,则所有德国之属地均入于敌人之手;太平洋上之德国属地则为日本与澳洲所占有。此种地方其将交还德国耶?比利时备受德国人之虐待又将如何?法国之东北部曾为德国人所蹂躏又将如何?岂可毋庸赔偿耶?

对于战争之战争 上述种种问题固甚重要,然尤有重要者在。人类之战祸其如何永远消弭乎?今日之世界与百年前不同,万国庭户互相依赖,故各国合力之从事于战争之扑灭似乎时机已至。当一八一五年时横渡大西洋需时一月以上;今则不六日而至;将来飞机行空其速度必在轮船之上尤在意中。昔日之大洋与中古时代欧洲之城墙同实为交通之阻梗,今则皆一变而为各国交通之孔道。大战以前欧洲铁道上之快车每小时行四十至五十英里,而汽车之速率亦与火车上之机车争胜。当一八一五年时欧洲人之交通机关最速者不出马匹之上。其他如电报、电话之灵通,无线电报之便利,虽在海上消息可通,皆非百年前人所能梦见者也。

各国之互相依赖 世界各国之衣食及生活上之必需品至今无不有互相依赖之象。英国断绝德国之交通以速战争之终了,德国亦击沉往来英国之船只以断其食物之来源。战争谣言一起,而全世界之证券交易为之推翻。各国民族互读各国人所著之书,互受各国人科学及发明之益,互聆各国人所编之戏曲。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及俄罗斯人对于音乐均有贡献,而纽约、法尔巴来索(Valparaiso)或悉德尼(Sydney)诸城之人士莫不倾耳而听之。吾人虽仍以“独立”之民族自居,而当今之世唯极其野蛮之民族方能有真正之独立。故至今各大洲间之关系日形密切,而各洲历史亦将混合而成全世界之历史矣。

大战前之国际协商 大战既启,各国互相依赖之情益著。海牙和平条约也,海牙国际法院也,各国间之公断条约也,其目的均在于弭兵。此外尚有关于币制、邮政、商业及运输之国际协商均足以增加各国之谅解与互助。其他如种种国际协会、公会及展览会等,皆能聚各种民族于一堂以表示其共同之利害。

军费之浩大 至于旧日之军备问题及减除国民负担问题自大战发生以后益有不能不解决之势。盖欧洲各国而欲永久维持其巨大之常备军与海军,其结果必出于国家破产或民不聊生之二途。加以杀人之术日有进步,辅之以科学之发明与战争之苦痛,故战前之充分军备,在战后视之几同废物,大炮也,飞机也,铁甲汽车也,毒气也,皆此次战争中新发明之杀人利器也。而海底潜艇发明以来海上战术亦为之一变矣。

武力主义 在理想家眼中观之,此次战争之最大争点实为武力主义。此主义并包有密切问题二:第一,吾人仍允外交家得继续其秘密交涉与缔结密约以引起战争乎?第二,政府仍可不问国民之意向而任意宣战乎?美国总统威尔逊屡次声明美国所主张之原理,对于此种原理决以武力维持之。当一九一七年八月一日罗马教皇本笃十五(Benedict)曾有要求各国弭兵之宣言,望各国易干戈为玉帛以恢复“昔日之原状”。美国总统于八月二十七日答称:德国政府极其不负责任,如听其存在则世界和平实无希望。“此种力量并非德国之人民。此乃管理德国人民之凶暴主人。……德国政府之言除非有德国人民意思为援助之证据,吾人断不可恃为担保。若无此种担保,则所有与德国政府订定之裁减军备,规定公断,领土协定,恢复小国等诸条约,无论何人,无论何国,均不能听信。”

威尔逊之十四要点 一九一八年一月八日美国总统提出世界和平之计划,其要点凡十四。言其著者则各国间不得有秘密条约或协商;海洋之上除国际协约不得通行之部分外无论战时平时均当绝对自由通行无阻;经济障碍之排除与军备之裁减;殖民地权利之公平协商;比利时之恢复及德国军队之撤退;德国占据亚尔萨斯洛林时对于法国之无礼举动应有相当之赔偿;土耳其之亚洲领土应解放之;组织国际协会以担保大小诸国之平等独立。英国工人代表对于上述诸点极表同意,而美国加入战争之目的至此亦大著于世。

5.美国参战后之战迹

德国人之突击 一九一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德国军队在西面战线上又有突击之举,思决一最后之胜负,以迫协约诸国之媾和。德国人至是深知海底潜艇之力已不足以征服英国;美国之军队又复接踵而来;而德国军需取资于俄罗斯之计划又复无甚效果;故德国人急于一战。加以德国人民备受战争之苦痛,若不早日结束诚恐有迫不及待起而暴动之虞。

其时西面战线之东南两部为法国军队所防守,北部则为英国军队所防守。德国大将兴登堡及其他诸人决定用全力以攻索谟河上英国军队之在最南端者,以为如果胜利则英国与法国之军队中分为二,不能呼应。大战数日,英国军队不能支,退至亚眠附近。法国急遣军援之,德国军队不能再进,亚眠为铁道交错之一点,至是幸免陷落之险。自欧洲大战发生以来当以此次战事为最烈,兵士之死伤及被虏者计达四十万人以上。然德国所得者不过恢复一年前旧有之地而已,进占新地之计划乃大失败。

福煦为联军总司令 协约诸国既知战局之危险,乃思另举总司令一人以指挥所有战地上各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之军队借收指臂之效。一九一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各国均赞成派法国大将福煦(Fedinand Foch)为总司令。战事形势果然为之一变。

德国人最后之突击 世人均知德国军队不久必有第二次突击之举,唯因战线延长至一百五十英里之远,德国人究自何处进攻,协约诸目无从憶测。四月九日德国军队竟有突击阿拉斯与伊泊尔(Ypres)间英国防线之事,其意在于直抵卡力斯与英国海峡。联军方面人人危惧,英国军队力不能支,退出数英里之地,其司令乃下令兵士宁死毋退,德国军队至是又不得逞。五月下旬德国军队又有第三次之突击,此次方向系指巴黎。攻陷耍松及沙托退里(Chateau-Thierry)诸城,离巴黎仅四十英里。六月中又再欲南下,以谋进步。至此为美国军队所阻,是为德国军队与美国军队接触之第一次。而德国之战功至是亦可谓告终矣。

美国军队之赴欧 第一批美国军队于一九一七年六月抵法国,统率者为拍兴(Pershing)上将。至一九一八年七月一日美国军队之在法国者已达一百万人,参与战争甚力。当一九一八年五月下旬美国军队建第一次夺城之功,并力助法国军队以抵抗德国军队在沙托退里城之突击。并于该城之西北败退德国之精兵。诸战役中美国海军兵士之出力尤巨。

德国之败退 此后数周之中两方常有小战,德国兵士颇有死伤者。至一九一八年七月十五日德国军队又尽力攻击来姆斯城以冀直抵巴黎,然卒被阻而退。以后数月法国与美国之军队合逐德国军队于玛伦河以外,德国人入捣巴黎之希望乃绝。同时英国军队亦在索谟河上及亚眠东南诸地进攻德国之军队。至九月下旬德国军队已退至昔日之兴登堡战线;而联军亦有攻入此线者。至是联军距洛林边境已仅数英里而已。

大战将终时之美国军队 当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停战条约签字以前美国军队之在法国者约有二百万人以上,多散布于西面战线之上,就中参与战事者约一百四十万人,战功殊盛。至九月中旬夺回圣密喜尔(St.Mihiel)城于德国人之手,与麦次要塞相去益近。同时并与英国人合力夺回北部圣昆墩之运河隧道,美园兵士死伤者亦以千计。阿尔艮(Argonno)森林中之战役及十一月七日之夺回色当,美国军队之力居多。自一九一八年六月至十一月间美国兵士之死伤或被俘者约三十万人。

俄罗斯之状况 其他各方面战线之上,协约诸国均渐占优胜之势。德国军需虽能取资于俄罗斯,然军事上已不能有所发展。乌克兰之人民颇有倾向于协约诸国之势。芬兰境内则有“白卫军”即国民党与“红卫军”即“多数人党”之激战。同时英国与美国之军队亦在麦曼斯克(Murmansk)沿海一带地以与“多数人”战。

至于西伯利亚之东部,则英国、日本、美国之军队均在海参崴登陆,拟西向深入内地以恢复俄罗斯之秩序。此外“多数人”之敌中尚有旧日奥地利治下捷克斯拉夫种人所组织之军队,至是为援助协约诸国起见入俄罗斯从事战事。

保加利亚之屈服 当西部欧洲联军有合力进攻之举,东部欧洲方面巴尔干半岛中之塞尔维亚、希腊与法国之军队亦开始活动于塞尔维亚境中,保加利亚军力不支而退。德国与奥地利是时均无力来援,保加利亚不得已于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停战求和。协约诸国允之,唯令保加利亚须绝对纳降。保加利亚至是战力盖已尽矣。土耳其与同盟诸国之交通既断,势亦难支,而协约诸国之入侵奥地利其机亦复甚迫。

土耳其之纳降 第二国之停战求和者即为土耳其。英国大将阿伦培(Allenby)自一九一七年十二月陷落耶路撒冷城后,即穷追耶路撒冷之土耳其军队。英国与法国之联军不久即征服叙利亚一带地,并攻陷达马士革(Damascus)及贝鲁特(Beirut)诸城。土耳其军队之在美索不达米亚地方者亦为英国人所虏。土耳其不得已于十月三十一日向协约国纳降。

6.霍亨索伦、哈布斯堡与罗曼诺夫三系之绝祚及大战之告终

德国之地位 西部欧洲战线上之德国军队既不能支,而东部欧洲方面之德国同盟又复后先失败。同时美国军队源源而来,协约诸国之军威益壮。德国人民对于政府渐生不满之心。海底潜艇之应用不但不能屈服英国,而且反足激起美国之恶感。德国虽与俄罗斯订有接济军需之约,然终不足以救济德国之困难。德国之商业完全破坏;国债之数日有增加,而取偿无地。德国本无友邦,而东部同盟又复中道离叛。所恃者仅一奥地利、匈牙利而已。

奥地利之瓦解 然即就奥地利、匈牙利而论,亦复现力竭精疲之象。国内各党之意见渐趋分歧,国内各种人民蠢蠢欲动,加以国内之食粮缺少,西部欧洲败绩之消息纷传,奥地利政府不得已于十月七日致书于美国总统提议休战。是月下旬奥地利军队为意大利人所败,不但北部意大利再无奥地利人之踪迹,即特伦特与的里雅斯德城亦为意大利人所占领。十一月三日奥地利、匈牙利纳降。

然其时欧洲地图上已无所谓奥地利、匈牙利矣。国内捷克斯拉夫种人已宣布共和,而南斯拉夫种人亦宣言与奥地利脱离关系。匈牙利有叛乱之举,亦宣布建设共和。奥地利皇帝本兼匈牙利王者不得已于十一月十一日宣布退位。

德国之求和 同时德国亦现瓦解之象。一九一八年十月初旬德国政府中人深知协约诸国之军势甚盛难以抵抗,故其总理具书托瑞士公使转达美国总统提议休战与媾和。总统威尔逊答称:如德国不降而且尚有再战之力者则协约诸国断不停战。“因为世界上之民族不信而且不能信德国政府中要人之言也。”

德国皇族之倾覆 是时德国之军事会议尚欲力维旧制,然其势已不可能。政府下令免卢登道夫(Ludendorff)大将之职,并于十月二十七日通知协约诸国谓政府中已经过一种巨大之变化,使国民得有监督军政之大权。

德国皇帝之退位 不久,德国政府因急于停战之故竟与福煦大将直接交涉,盖是时德国内部革命之机甚迫故也。而且自北海以至瑞士协约诸国着着进步,而德国军队则败退时死亡相继。十一月九日德国皇帝威廉第二竟宣布退位。不久遁入荷兰,霍亨索伦系之帝祚乃绝。巴威王已于前一日退位,其他德国诸邦大抵皆由王政改为共和。十一月十日柏林有暴动之事,社会党领袖亚柏得(Friedrich Ebert)得旧总理及各部大臣之允许就任总理。普鲁士亦宣布共和。德意志帝国至是遂亡。

停战条件 同时双方之停战交涉仍继续进行。十一月八日德国政府代表越战线以与法国大将福煦会晤,并探得条件而归。就中规定德国于二周之内撤退占据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卢森堡及阿尔萨斯洛林诸地之军队。德国军队须退出莱茵河右岸以外,其河西之德国领土应归协约诸国之军队占领之。所有德国军队之在旧日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及俄罗斯境内者均应立即撤退。德国应将所有战舰,海底潜艇及军用材料交诸协约诸国;其铁道亦应交由协约国处置之。此种条件之目的在于使德国无再战之能力。虽甚严刻德国亦已不能不承认矣。十一月十一日两方乃签停战之约。欧洲大战至是告终。

第三十四章 大战后之欧洲

1.巴黎和会

与会之国家 一九一八年之冬协约国既败德国及其同盟乃择定巴黎及其附近之维尔塞为各国代表议和之地。一九一九年正月开会。和会中主持讨论及最后决议者,实仅五大国:即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及日本是也。参与和会之国家有英国诸殖民地: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南非洲及印度。有南美洲之巴西及其他十一共和国。有欧洲之比利时、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及新兴之波兰、捷克斯拉夫。有亚洲之汉志、中国、暹罗。有非洲之来比利亚。总共三十二国。德国、俄国及其他中立国均不与会。

和会三大头 和会中重要条件始终由三大头—法国之克里门梭(Clemenceau)、英国之鲁意佐治、美国之威尔逊—秘密讨论而决定之。诸小国代表多向之抗议,无益也。法英美三国代表之意以为此次战事三国之功最多;且与会诸国之利害多所冲突,如公开大会讨论断难成事,故非出以秘密专断不可云。

德国领土之损失 一九一九年五月五日和约草案成,由大会讨论通过之。依和约规定:德国领土大缩。割阿尔萨斯洛林于法国,割卜山(Posen)及西普鲁士两省之大部于波兰。其他较小之领土或并入波兰,或并入丹麦,由各该地居民自决之。但泽一城原极重要,自是亦独立而为自由城。一切殖民地概行放弃。其在非洲者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管理之。其在太平洋中者改隶澳洲或日本版图。为永远削弱德国起见,德国须交出大部分之海军,全部分之飞机及潜艇。陆军不得过十万人,废止征兵制。限制军器之制造及购买。协约国占领莱茵河西岸至和约执行完了为止。

赔款问题之困难 和约中最困难问题为战争中协约国要求德国赔偿损害之数目问题。此事当时决定由协约国组织赔偿委员会以决定德国应赔及能赔之数目,二年后报告。唯德国先须赔出约一千兆银圆之巨款。并须为协约国制造船只以补偿战争中所击沉者。又因破坏法国煤矿之故应赔偿巨量煤矿于法国。当时英、意、美诸国之经济专家已知和约条件过苛执行不易,且足阻止欧洲元气之恢复矣。

德国人闻之大愤,群以和约为含有复仇精神,殆与灭国无异。乃向和会提出长篇之抗议,意谓此约违反威尔逊之十四要点;赔款不加决定,无异沦德国于奴隶之境;至于当日立须交付之赔款亦超出德国全部之财富。又谓德国即被迫签字亦无力可以履行。并不认此次战争之责任全在德国。唯德国虽迭次呼吁终无结果。卒于六月二十八日勉强签字于维尔塞宫中。

2.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公约 对德和约中之第一部即系国际联盟之公约,此诚人类史上最重要史料之一种。美国总统威尔逊深信国际联盟之组织实为现代偃武修文之唯一方法,故坚持《联盟公约》须为和约之主要部分。

联盟之组织 凡完全自主之国家及殖民地如能证实其有意遵守公约者得为联盟会员。唯当时德国及其同盟暂时除外。俄国及墨西哥须俟确定政府成立后方得加入。联盟之永久机关设于瑞士之日内瓦。设有议事会参事会各一。议事会中会员各有一表决权。参事会会员除五大强国代表(英、美、法、意、日)外,并由议事会随时选举其他四国代表充任之。两会会期均有一定。参事会每年至少开会一次。一切重要提案须全体一致方得通过。

弭兵政策 无论何种战争或影响世界和平之举动均视为有关联盟之事件。凡联盟会员中有足以引起战争之争论均须提出国际公断,或请议事会或参事会加以调查。如既提出公断则公断后须绝对遵守,不得宣战。如提请调查则参事会或议事会须加以精密之调查,并须于提请后六个月内报告实情并陈述其主张。如报告及主张除当事者外全体同意,则当事者不得再行宣战。如主张未能全体同意时当事者在报告后三个月内不得宣战。如会员不遵规约任意宣战即作为对于联盟全体会员国之宣战。诸国须与之断绝商业及经济关系,并禁止人民间之往来。联盟会员并须互相尊重及维持各国领土之安全及政治之独立。

世界法院 《联盟公约》并规定设立一永久国际法院,即通常所谓世界法院是,以受理并判决国际争端为职务。联盟参事会并计划裁减军备及限制军器制造。所有各国条约均须向联盟注册而公开之。

委托管理制度 昔日弱小民族所居之地之属于中欧诸国者如土耳其帝国之一部分,中非及西南非及南太平洋诸岛等均由国际联盟保管之。依据所谓委托管理制(mandato),凡弱小民族均委托所谓“先进国”(advanced nation)者管理之以求诸地之安宁及发展。受有委托之政府须每年报告其成绩于联盟。

国际劳工局 条约中并规定设立“国际劳工局”(International Labor Bureau),以谋世界工人状况之改良,并谋男女及童工工作状况之改进。此局由联盟监督之。

3.欧洲地图之变色

奥地利之瓦解 奥地利旧帝国之瓦解实为此次战争最惊人之结果之一。当战争将终之时北部斯拉夫人所谓捷克者组织捷克斯拉夫(Czechoslovakia)共和国;南部斯拉夫人组织南斯拉夫(Jugoslavia)王国;领土大缩之匈牙利亦宣布独立。奥地利领土大减,亦一变而为共和国。其王查理第一于一九二二年死于国外,六百年来哈布斯堡皇族之祚于是乎遂绝。

奥地利本为昔日帝国之中心,至是国家财源大半断绝,因之经济极形困难。甚至行政费用亦无着落,竟濒破产。更无论改革善后矣。国内饥馑及叛乱相继而起者前后凡三年。纸币仅值昔日原值千分之一点一五。国际联盟乃设法使借外债二百七十兆银圆,由西欧诸国政府担保之,联盟并协助奥地利政府以谋善后。奥地利财政乃渐能恢复常态,出入相敷。

匈牙利之政变 匈牙利曾建一时之共和国,以伯爵喀罗里伊(Karolyi)为总统。彼本一大地主,然颇抱与民共享地权之志,不久为共产党人所倾覆。而共产党又于一九二〇年三月为反对党所打倒,海军上将何尔提(Horthy)得势为“摄政”,各种改革事业多被阻止。匈牙利至今犹为无王之王国。

一九二三年匈牙利求援国际联盟以恢复其财政状况。参事会派委员会调查之后为谋借善后外债。国内财政由美国波士顿人斯密(Jereimiah Smith)任委员长与国际联盟合力整理之。一九二六年斯密卒使匈牙利之出入相抵。

捷克斯拉夫 由奥地利匈牙利故国分离而成之国家,当以捷克斯拉夫共和国为最繁荣。系合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及斯罗瓦基亚诸旧壤而成。捷克人及斯罗瓦克人约占人口百分之六十,其他有德国人三百五十万,匈牙利人及其他共一百万。德国人在国会中自成一党,且坚持仍用德语。昔日德国人与斯拉夫人之宿仇在新政府下尚未能消除也。

南斯拉夫王国 南斯拉夫王国之国运不若捷克斯拉夫之佳。南部斯拉夫人之联合运动虽已由来甚古。然欲冶各种不同民族—塞尔维亚人、哥罗西亚人、斯罗文人、达尔马提亚人、波斯尼亚人、黑塞哥维那人—于一炉实属难事。此等民族虽属同种,然因分地而居者已经数百年,故社会上、政治上、宗教上之观念以及教育之制度莫不大不相同。而今竟由新王亚力山大一人统治之其困难可想。不特此也,对外并常与意大利纷争。意大利坚欲得非麦(Fiume)及其附近之地,盖其地为意大利人所居,且为入海之门户也。非麦之地卒并于意大利,而附近之巴罗斯(Barros)埠则与南斯拉夫王国。

波兰之中兴 斯拉夫人之国家除俄国外要以战后中兴之波兰为最大。不幸波兰专以恢复其旧壤为事,故不久即与捷克斯拉夫、俄国、乌克兰及立陶宛诸邻国战。与俄国之战尤为激烈(一九一九至一九二〇),卒败俄国。俄国割白俄大部之地以予之,乌克兰亦放弃其东部加里西亚之要求。波兰因得法国之援助遂蔚成大国。然国中波兰人仅过半数,其余有德国人、立陶宛人、白俄人、乌克兰人及犹太人,民族亦复甚杂也。

俄国之反共产运动 俄国之共产党领袖特洛兹基组织强盛之红军以扑灭反“多数人”之运动,反革命军虽有军官如科尔查克(Kolchak)、但尼金(Daniken)、胡兰格尔(Wrangel)等得协约国之援助在西伯利亚与俄国屡兴反共产之师。然“多数人”终得胜利至今尚握国内政权也。

芬兰诸地之独立 俄国旧日之四省至是亦成为自由独立之国家。芬兰在昔本为独立之公国,而以俄皇为其公。历来反对俄国政府之剥削其政权。俄国革命事起,芬兰遂乘机完全独立。其他毗邻之三省—爱沙尼亚、拉特维亚、立陶宛—数百年来常受邻国之阴谋及侵略者至是亦独立而成共和国,与芬兰同加入国际联盟。

保加利亚 至于巴尔干半岛,吾人已知其西部并入南斯拉夫王国。协约诸国为惩保加利亚起见,将保塞两国交壤之地割与南斯拉夫,并剥夺西部色雷斯之地以予希腊以断保加利亚与爱琴海之交通。且又以多瑙河与黑海间多白鲁耶(Dobrudja)之农地畀诸罗马尼亚。唯保加利亚失地虽多,赔款虽巨,而恢复元气殊为迅速。一因其农民之勤劳,一因其军费之轻少,且能利用其军队为战后善后之工作也。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虽为德国人所败,然战后领土增大,加至一倍。经协约国之同意得有一八一二年来俄国所领之贝萨拉皮亚(Bessarabia);奥地利之布科维那(Bukovina),匈牙利之德兰斯斐尼亚(Transylvania)。罗马尼亚王国至是包有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匈牙利人、俄国人、保加利亚人及土耳其人。国会为谋联合国内诸异族起见迭有改革之举。就中如普遍选举及土地之重新分配等其尤著者也。分裂大地以予小农民,其地价由小农民及政府分担之。并以公民资格给予生长本地之犹太人。

土耳其 土耳其帝国领土之在欧洲者自巴尔干战争以后(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三年)大形缩小,仅留有君士坦丁堡及迤西东部色雷斯一小部分之地而已。当战争中,非洲之埃及及亚洲之汉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及巴力斯坦均先后失去。当停战之际协约国要求土耳其割让要港斯麦那(Smyrna)及东部色雷斯于希腊人。此举激起土耳其人之民族运动。其首领名凯末尔(Mustapha Kemal Pasha)精明强干,起建新都于小亚细亚之安哥拉(Angora)。否认土耳其皇帝与协约国所订之条约,逐希腊军队之在小亚细亚者。土耳其之国民党实阴得意大利与法兰西之援助;盖两国商人颇望获得土耳其之油矿与商业权也。

洛桑条约 土耳其国民党既战败希腊人,乃坚持恢复其应有之权利。一九二三年七月与协约国订洛桑(Lausanne)条约。协约国承认土耳其仍得有斯麦那,君士坦丁堡及东部色雷斯。唯达达尼尔海峡公诸万国。国民党乃于一九二三年十月逐皇帝离君士坦丁堡,另建共和国,设新政府于安哥拉。数月后七百年来统治土耳其之皇帝被逐出国,与德奥俄诸皇室同归于尽。废旧日之哈里发制(caliphate),昔日政教合一之制遂废。

希腊之政变 希腊人之加入大战虽较迟,然大战后犹继续与土耳其人战以冀获得斯麦那及东部色雷斯。协约国原暗助希腊人之侵略者,卒因土耳其人民族运动之强烈,竭力以结安哥拉新政府之欢心。希腊人民将战败之罪归诸国王及大臣,乃逐国王,杀大臣。于一九二四年三月废王制而改建共和。

百年来之世变 当一八一五年欧洲开维也纳会议改造欧洲地图时当时外交家之唯一愿望为旧制之恢复与正统君主之复辟。凡有运动立宪者限制君权者建设民族国家者无不力加压迫使之不成。然终十九世纪之世卒因改革家之努力建设立宪独立之民族国家七国,加入于欧洲列国之林—塞尔维亚、希腊、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及保加利亚。

民权与民族两主义之发达 百年后而有维尔塞会议。至是法国反为盟主以支配奥地利,主客之势适与百年前相反,沧桑之变何其亟也。梅特涅、塔力蓝、亚历山大已去矣,而克里门梭、鲁意佐治辈乃继起。且并有欧洲以外之各国代表。诸外交家已不复信赖帝与王,而独信赖民主之政府,且欢迎共和国之建设。且亦深信所谓民族自决权。故一九一九年欧洲政治之改造实为两种政治思潮之结果:即民权与民族是也。

中部欧洲之变化 欧洲政治变化之最足惊人者为中部东部之变化:霍亨索伦、哈布斯堡、罗曼诺夫三大旧皇室之倾覆,均变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之共和。其次为土耳其帝国之消灭及新共和之兴起。旧日俄国西南边疆上新建七共和国: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特维亚、白俄、乌克兰及特兰斯高加索。至于哈布斯堡族之领土大部分割与波兰、意大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及捷克斯拉夫。

4.废战运动

德国赔款问题之困难 欧洲战后之困难问题甚多,而德国赔款问题尤为其最。其数目于一九二一年二月间规定为一一二,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银圆。德国政府宣言如此巨款虽分为四十二年摊还,亦属绝对不可能。英国颇有意于调解。然法国比利时之军队竟于一九二三年正月侵入莱茵河流域中德国实业最繁盛之地,驻兵于鲁尔河(Ruhr)流域中诸城,冀以武力征收其赔款。德国人抵死以抗之,法比两国之计不得售。是年秋德国政府愿提赔款问题于国际法庭公断之,请其规定数目及方法。

赔偿委员会之计划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赔偿委员会决派专家组织二委员会以决定:(一)整理德国国内财政之方法;(二)调查德国在国外之财富若干,并计划收回之方法。前者由美国前任预算主任道威斯(Charles G.Dawes)将军等主持之;后者由英国前财政大臣麦肯那(Reginald McKenna)主持之。一九二四年四月二委员会之报告成。法、英、德诸国政府均表示赞成之意,德国政府并宣言愿意遵守。唯赔偿总数仍未尝规定也。

华盛顿会议 当和约告成之日美国政府因有种种原因—不愿转入欧洲政潮中,“孟禄主义”之不稳,英国在联盟中有五表决权(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南非各有一权)等—卒不批准,且未尝加入国际联盟。唯美国政府颇思尽力于国际弭兵之举。故美国总统哈丁(Harding)于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公请各国代表开一裁减军备会议于华盛顿。中、英、法、意、日、比、荷、葡诸国均有代表出席。海军强国英、美、法、意、日五国相约停造新战船十年。至于英、美、日之海军力维持五五三之比例。诸国并相约不干涉中国之内政或谋特殊之利益。中国之山东问题,亦于此会中解决。

国际联盟之开会 依维尔塞和约,国际联盟于一九二〇年十一月组织成立,开第一次会议于日内瓦。与会者凡四十二国。自后陆续加入至今共得五十五国。自一九二六年来联盟中包有德、俄两国外之全部欧洲,美、墨、厄瓜多外之全部美洲,土耳其及阿富汗外之全亚洲,埃及外之全非洲(罗卡诺条约允德国加入)。参事会及议事会照常开会。并常设各种委员会研究特种问题或计划专门报告。

和平运动 联盟颇能致力于国际和平之运动:(一)排解会员间之领土争执。如意大利希腊间及希腊、保加利亚间之得免战争皆联盟干涉之效也。(二)主持赈济战区灾民事业,特派委员会主持之。援助诸国整理国内之财政,如援助奥匈两国之善后,即其著例。(三)组织研究国际重要问题之附属机关。凡分二种:(甲)专门委员会,掌理财政及经济,交通及卫生。(乙)顾问委员会,专掌军事问题,裁减军备,委任管理,贩卖女子儿童、鸦片及知识合作等。此外并有二相关而独立之机关之建设:即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及国际永久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是也。

永久法院之建设 国际联盟最大之成绩莫若国际永久法院之建设。一九二〇年二月参事会派世界著名法学家组织委员会规划国际法院之组织。同年十二月《国际法院组织条例》成,通过于议事会。乃将条例订入条约,分交各会员国签字,以后加入者并得补行签字。次年(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议事会开会时批准该约者已得二十八国,乃施诸实行。一九二二年一月三十日国际法院第一次开庭于海牙。至一九二四年终加入国际法院者已有四十八国。

永久法院之组织 条例中声明国际法院应与一八九九年及一九〇七年海牙公约所规定之公断法院(Court of Arbitration)并行不悖。法院中法官应以道德极高之法学家充任之,在国内须具有最高法官之资格或在国际以专门研究国际法著名。法院中设法官十五人:正十一人,副四人。其名单先由公断法院中各国代表推定之,再由联盟参事会及议事会于此中选举之。联盟会员而无代表在公断法院者,其候补者名单由该国政府遣派委员会决定之。法官任期九年,均得连举连任。法院设于海牙。每年开庭一次,自六月十五日起至审案完了为止。

永久法院之管辖 法院之管辖权包有一切当事者所提出之案件及所有现行条约特别规定之事件。法院管辖权之承受与否一听各国之便。唯会员如果签字于附件上者则有于下列诸端之争论得相约绝对服从法院之管辖:(一)条约之解释。(二)国际法上问题。(三)足以破坏国际责任之事件。(四)破坏国际责任后赔偿之性质及范围。加入国际法院之四十八国中,有二十三国绝对承受法院之管辖。

永久法院与公断法院之比较 建设国际法院之讨论实始于海牙和平会议时。然当时各国均欲保留其完全之独立,提案与否一听自由,强迫公断亦所不愿。其结果为海牙公断法院之建设。内中所有者为一纸法官之名单,由会议中各国选任之。遇审案时则由名单中随时选人组织法院以处理之。法院亦在海牙,并由美富人卡内奇(Andrew Carnegie)捐建和平宫一所以居之。公断法院与国际法院虽同在海牙,而性质不同。言其著者约有二端:(一)公断法院重在公断,故以调停两者之间为主。至于国际法院则重在法律,其判决及意见纯以法律为根据。(二)公断法院之法官常常更换,故其工作缺继续性。至于国际法院法官则专心于法院事务继续服务,颇有造成一种新国际法之希望。

裁减军备问题 国际联盟最困难之问题尚有裁减军备问题。向来凡有提倡减少国防军备者莫不引起各国之恐惧与怀疑,而遭强烈之反对。此不定因各国之倔强,实因有不安全之感想。国际联盟第三次议事会承认裁减军备与国际保安二问题为不能分开。如果国家处于受人攻击之环境中而尚欲其减少军备,除非订有协力御敌之公约必不可能。海牙和平会议对于裁减军备既无功于前。华盛顿会议虽规定各海军强国海军力之一定比例,而对陆军除痛斥化学战争为惨无人道外,亦终无妥善之办法也。

互助草约 因有上述种种困难,故留意世界和平之人多欲致力于他种解决之方法,如强迫公断及视战争为非法等。各种计划之出于国际联盟者甚多。一九二四年联盟所派文人及武士所组织之临时混合委员会(Temporary Mixed Gommission),根据英国塞西尔(Lord Cecil)及法国专家之计划草成《互助草约》(Draft Treaty of Mutual Assistance)一种。联盟会员中有赞成者亦有反对者。其重要之点为凡属侵略之战争当视为犯罪。凡签约诸国应援助受人侵略之国家,且应依该约所予之安全之程度减少各国之军备。然何谓“侵略”?其意义仍未加以界说也。

美国计划 其时又有所谓“美国计划”者由一美国人所组织之非正式委员会商订之,卒成为国际联盟正式之公牍。此计划中最大之贡献为明定“侵略者”一词之意义。其定义谓凡不服从国际正当法院之传询,或不承受联盟议事会一致议决案而自行宣战者谓之侵略者。计划中并规定各国军备须受国际之检查,并应常开裁军会议,非联盟会员亦得出席。

议事会草约 以上两种计划为一九二四年日内瓦国际联盟《议事会草约》(Geneva Protocol of the Assembly)之根据。且视侵略之战为国际之罪犯,明白宣言凡不愿承受免战方法之国为侵略者。侵略之战之正式视为非法在人类史上实以此为嚆矢。至于自卫行为虽视为合法,然不得任当事者自行断定之。草约中并规定凡联盟会员皆有援助被侵略者之义务。至援助方法如何各国得各审其地理上位置及特殊情形而决定之。一九二五年三月议事会开会时,英国政府宣言对于草约之目的虽表同情,然对于草约殊不愿承受。意谓如美国不加入者则英国因领土广大之故对于援助被侵略者之“一般责任”实繁重难负。主张另筹特殊方法以应付特殊之需要,此足以补充草约之未备。凡素有争执伏有战机之国家应使之互订条约以维持其间之和平为唯一之目的。

罗卡诺会议 一九二五年十月五日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意大利、波兰及捷克斯拉夫诸国代表大体依英国之主张开一国际会议于罗卡诺(Locarno),以讨论大战后扰乱西欧诸国之保安问题。是月十六日德国、比利时、法国、美国及意大利签订《互保条约》(A Treaty of Mutual Guaranty)—通称为《保安公约》(Security Pact)—及其他六种条约。此为战后德国平等参加国际和平事业之第一次。

保安公约之内容 据《保安公约》之规定,签字诸国担保维持维尔塞和约所定德比间及德法间之边界,并遵守和约所定德法间解除武装之地带之条文(和约第四十二条及第四十三条规定德法间自莱茵河右岸起五十基罗米突之地为解除武装之地,德国不得在其地筑炮台或驻军队)。德比间与德法间均允不得互攻互侵或宣战。唯违背《保安公约》时或违背和约第四十二条及第四十三条时各保留合法自卫之权利,并有遵行联盟议决案之权利。德法间与德比间相约用和平方法解决所有之纠纷。两国权利冲突时相约提交法律之判决并服从之。其他问题则提交和解委员会解决之。如委员会之提议不能承受时则提出联盟参事会解决之。如有违反本公约及和约第四十二及第四十三条者当立即通知联盟参事会。如参事会认为果然违反时,签约诸国应立即援助被侮之国家。

如有显然侵略者(flagrant aggression),如事实上之侵略,则签约诸国允立即援助被侵略之国家。如果其他诸国一致以为如此,则虽双方相约承受联盟参事会之议决案亦属无济。此条实为此约之精髓。其对于侵略之定义应用“美国计划”中之界说,即拒绝法院或调解机关之判决之谓。日内瓦草约之原理至是乃为西欧诸国所承受矣。

公断条约 至于德法间,德比间,德波间,德捷间之公断条约亦为罗卡诺会议之成绩,规定诸国间争执之不能以寻常外交方法解决者得提交于公断机关或国际法院判定之。此种争执在提出公断以前并可相约提出于一永久国际委员会,所谓“永久调解委员会”(Permanent Conciliation Commission)者调解之。此委员会应于条约生效后三个月内组织成立。委员五人,中二人由当事国人充任之,其他三人由其他诸国协派之。委员会之重要职务为搜集消息疏解争端及调和两造。委员会之工作须于六个月内编成报告。此外尚有法波间及法捷间之两约,相约如违反《保安公约》受德国之攻击时诸国有互助之义务。

罗卡诺诸约之重要 罗卡诺诸约实为国际关系上开一新纪元。世人多以为旧日之国界或可以从此打破,为欧洲诸国联邦之先声。无论如何,罗卡诺诸约在世界史上实能别开生面者也:(一)《保安公约》简单明了,不再对于所谓“国家荣誉”者加以让步。签约诸国之目的不若昔日之在于建设防守同盟,而在于维持和平之同力合作。故此约非若昔日维持“均势”之密约,而为“寻求和平”之公开条约。(二)签约诸国多与他国联络以担保此约之遵守。(三)其尤要者,签约诸国均愿提交将来之争执于第三者—委员会、法院或议事会—而服从其判决。

条约之注册 据国际联盟公约之规定,凡入会诸国之条约均须在联盟中注册,否则无效。至今联盟中所藏之各国条约已达千种以上,无论何人均得入内参观。外交公开此为嚆矢。加以各国外交家常常集会于日内瓦,其讨论已不复如昔日之秘藏于各国外交部之档案中,而登载于全世界每日新闻纸之上。公开之局益形显著。前此世人所不能了解之问题至是无不消息相通,举世明了。凡此皆足以培养世界之舆论,提倡世界之和平,增进反对战争之情感。一九二七年六月英、美、日诸国又于日内瓦举行裁减海军会议,卒无结果而散云。

5.政治上之新试验

共和主义之发展 此次大战之结果为新国之建设与旧国之改制。而政体几全向共和。德国成为一极民主之共和,温和之社会党人秉政,国内诸邦之君主制无不尽废。诸国上议院之势力大为衰减。工人势力到处有增加之趋势。而内阁亦皆以对人民负责为主。

国际农民运动之发端 吾人曾知自罗马帝国以来至普鲁士、俄罗斯废止佃奴制为止之农民状况至为困苦。历受地主之剥削而无法自卫。大战之后保加利亚之农民发表一种权利宣言所谓《绿色宣言》(Green Manifesto)者谓力田之人“到处而且常常被迫屈服于不平而且恶毒待遇之下”。主张组织一种国际农民联合会以期其“久不作声之呻吟得为人所闻”云。

社会党人之得势 今日社会党人在欧洲政治界中甚为得势。吾人可大体别为温和与激烈两派。前者不主张武力而主张和平之适应。后者主张劳工应联合以打倒中流阶级之资本家,主张阶级斗争。此派亦称为共产党。英国之工党内阁属于温和派,德国改建共和后之政府亦然。战后之俄罗斯则为共产党所统治。

国际工党之组织 社会党人普通主张政治及实业之革命不当以国境为限,而为全世界工人一种“国际的”运动。故其口号为“世界工人联合起来!”(Workers of the World,Unite!)一八六四年马克思发起组织第一国际以宣传社会主义。嗣因一八七一年巴黎共产党人行动之过激遂乃失信,不久消灭。一八八五年后又有第二国际之组织,至今尚存。唯第二国际在极端社会党人观之尚嫌过于和平,于是一九一八年俄国之“多数人”在莫斯科有第三国际之组织。其同志之在世界各国者甚多。俄国现在当局皆此中人也。

俄国之共产制度 俄国自一九一七年废止帝政以来极端之社会党人得势,共产制度至是乃有一非常之试验。俄国“多数人”在列宁指导之下竟欲实现其社会与经济之全部革命。不但国内政权畀诸所谓无产阶级,即此后之土地工厂及商业亦为工人农民利益而管理之。凡农民得攫取大地主及景况较优之农民之土地。工厂银行及矿产均收归国有以利劳工。以苏维埃—即委员会—代替昔日之政府。由各工厂各职业中之工人及农民选举代表组织之。各地各省皆设有苏维埃,由此等机关选举代表组织全俄会议(All Russian Congress)于莫斯科。此种极端之变化当然引起激烈之反对。“多数人”为压制此种反对起见,故竭力限制各种自由,且拘禁或杀戮其敌人。“多数人”之领袖宣言此种恐怖手段系临时性质,然为完成革命扑灭国内外敌人起见亦系不得已之办法云。

苏俄联邦之成立 一九一七年之末俄国曾有宪法会议之召集,嗣因“多数人”深知其主张之未能贯彻,乃解散之。一九一八年七月全俄苏维埃会议宣布一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宣布俄国为自由民族之联邦,各民族得随时退出联邦之外。至一九二四年俄国联邦包有俄罗斯、白俄、特兰斯高加索苏维埃共和国及远东共和国。

苏俄宪法 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应全属诸“劳苦民众”(toiling masses)之手,由各苏维埃中之代表执行之。“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视劳动为共和国各公民之义务。并宣布其口号为‘不做工者不应吃饭’。”唯工人有选举权。故凡雇工以增加其所得者,不做工而持资本为生者,或为商人、经纪人、教士及修道士均无选举权及任官权。

私有财产制之废止 废止土地私有制,概归国有,再依据农民耕作能力而分配之,昔日地主不得有所取偿。所有森林及地下富藏均宣布为国有公产。并计划将所有工厂矿业铁道等之主有权移转于苏维埃共和政府,银行及其他财政机关亦然。

工人武装 最后“为使工人握有全权起见,且为排除榨取者恢复权力之可能起见,下令所有无产阶级中人均应武装,并组织一社会主义之红军,至于有产阶级应解除武装。”

苏俄之世界主义 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虽一面反对旧式扩充领土及殖民地之战争,而一面则又宣布一种对于一切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之世界战争,主张为“世界社会主义之胜利”而奋斗。共产党代表曾欲引入共产制度于世界其他各国—尤其在匈牙利、意大利、德国及中国等。在匈牙利之布达佩斯及德国之莫尼克,共产党人均曾得势一时。然皆不久即败。其他中欧诸国工党领袖常有仿俄国苏维埃制度强占工厂并组织工人代表会之举,然皆中途失败也。

意大利之法西斯主义 意大利之工人因受共产党之影响,在米兰、吐林及其他实业中心曾有强占工厂之举,因之引起意大利政府中之绝大变化。有一新党日棒喝(Fascisti)者发现于国内,以反对共产暴动为主旨。然此党虽自命为维持秩序,其自身亦不免常有用武力之举。棒喝党人渐发展一种理想曰“法西斯主义”(Fascism)者其模糊不明有如昔日之所谓“日耳曼主义”或“斯拉夫主义”。此党领袖为莫苏利尼(Mussolini),为人精明强悍,于一九二三年竟为意大利之独裁者。彼既以全力控制意大利之国会,并得国王之信任。一九二四年之选举,彼党仍占多数。所选内阁人才颇称干练,且国家财政亦能整理就绪。唯莫苏利尼渐形骄纵,且有倾向于拿破仑式独裁之趋势。非议者多以虐待敌人,剥夺出版自由,检查新闻等苛政责之。唯意大利战后恢复元气之迅速其功亦正未可没。且国人对于共产危险之恐怖得以大为减少,则其残忍行为或不无相谅之余地也。

德国之共和政府 至于德国则自皇帝出走后柏林社会党人之激烈派曰“斯巴第西”(Sparticides)者与温和派有极激烈之冲突。温和派卒因多数而占优势。吾人须知昔日俾斯麦曾用釜底抽薪之法以“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抵抗当日社会党之要求。做欧战后国内之保皇党虽仍占重要地位,而政体之由君主制改为社会主义共和制实有驾轻就熟之妙。一九一九年年初在威马(Weimar)地方所定共和宪法颇富民主精神。然其中所有社会改革之计划则与俾斯麦之政策初无少异。德国骤欲脱离君主之传统习惯虽不可能,然因各种国有政策实行甚久,而政府救贫扶病之善举又实行甚惯,故新政府之政治措施颇能绰然有余裕也。

德国之新宪法 新宪法规定凡国中男女年过二十岁者皆有选举权。国会仍设两院:以上院(Reichsrat)代表各邦,以下院(Reichstag)代表国民。凡国内诸邦欲加入联邦者均须先改为共和政体方可。各邦代表在上院者不得独有五分之二以上之表决权,昔日普鲁士一邦独霸之局乃破。一九二〇年十一月普鲁士公布新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民”。共产党人及王党中人虽尝有暗杀政界要人之行为,新政府迄能维持其地位不为稍动焉。

英国之政党 英国自一八九五年至一九〇五年为保守党(亦即统一党)得势时代。自一九〇五年至一九一五年则为自由党得势时代。鲁意佐治所主张之政策颇能见诸实行。上院势力大减,女子参政之权亦于是时实现。大战期中至停战时止自由保守两党合组内阁以利战事之进行。一九一八年之选举联合议员得四百六十七人,就中属保守党者得三分之二以上。不久两党分裂,鲁意佐治内阁辞职,而以保守党代之。一九二二年十一月改选,保守党仍复得势。当时因爱尔兰自由邦之成立,故下院人数自七〇七人减至六一五人。此中保守党得三四四席,过半数。自由党仅得一一四人,而工党竟得一四二人,其人数之多为第二。英国国会中之有工党为政府之反对党,此实为其第一次。

英国工党之得势 英国之劳工运动史颇为复杂。其工人多注意组织职工会,合群力以谋工人状况之改良。且不尽属社会党中人。故工会势力甚大,成绩亦著。欧战以后工党之势大盛。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内阁总理包尔得文(Stanley Baldwin)主张改选国会,拟用保护政策以谋国内工界不安之现象。自由党因其破坏自由贸易政策也,乃与工党联合抑制之。结果保守党议员减至二五八人,工党增至一九一人。包尔得文自知不能驾驭国会,乃请英王命工党中人组织内阁。一九二四年一月工党领袖麦克多那尔特(Ramsay MacDonald)遂被任为总理。此为英国工党中人组织内阁之第一次。

工党内阁之成绩 麦克多那尔特颇能引用人才,且能以和平方法进行其救贫之政策。唯工党虽组内阁实不免有其位而无其权,盖其多数有赖于自由党之合作也。因之欲独立主张立法甚为困难。故不但对于本党煞费经营,即对自由党亦复多方敷衍。然工党卒能维持其政权至八个月之久。此次工党内阁之成绩以关于财政与外交两者为最著。财政大臣斯诺登(Snowden)之预算案以稳健美满见称于世。至于外交方面麦克多那尔特亦能以勤恳态度恢复欧洲诸国之信仰。对于俄国问题颇能加以考虑予以承认。英法关系亦较前进步,而对于道威斯计划亦颇应付得宜也。

最近英国内阁之变化 然因内阁有缔结英俄条约之议,并拟由英国政府担保假款于俄国。自由党及保守党均大不悦。不久而有坎普佩尔事件(Campbell Case)。坎普佩尔为某共党周刊主笔,因登载叛逆文字被逮。不意检察长将此案撤回。保守党人群以此种行为干涉司法独立,且系受工党中激烈分子之压迫所致。乃要求政府加以调查。麦克多那尔特以为此与不信任投票无异。乃请英王解散国会。改选时因国人深恐社会党人得势有碍国家安全,多附保守党,保守党遂得大多数。一九二四年九月包尔得文重新组阁。自由党人多改入保守党。故自由党几为之消灭,国会中仅得四十席。此次保守党内阁颇能发展欧洲各国之亲睦。对于罗卡诺条约之成功亦颇与有力。一九二九年工党首领麦克多那尔特再起而组阁。颇能致力于裁减军备及救济失业诸问题之解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