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俄罗斯之革命

3.俄罗斯之革命

俄罗斯之革命 俄罗斯本交战国重要分子之一,至一九一七年三月中其内部忽起绝大之变化,战事进行与和平问题因之受绝大之影响。兹故略述俄罗斯革命之情形与其退出战争之经过。当一九一四年战事初起之时俄罗斯政府之腐败无能即暴露于世,有时其官吏甚至有卖国之行为。其军队之侵入德国与奥地利者亦因军需不足之故死者不可胜计。俄罗斯之国会渐现不稳之象。一九一六年十二月通过议决案宣言政府为“黑暗势力”所把持,而国家利害亦为“黑暗势力”所破坏。所谓“黑暗势力”乃隐指皇后及其嬖臣某修道士名累斯勃丁(Rasputin)而言。盖二人朋比为奸均竭力以反对改革为事丑声四溢故也。不久累斯勃丁被刺死,俄罗斯皇帝乃免所有官吏之主张革新者,而以最横暴之人代之。至是尼古拉第二似已显然与新党宣战,一返昔日尼古拉第一方法之旧。同时国内亦渐形瓦解。城市中食粮缺少,国民对于战争之继续渐生厌恶之心。

俄罗斯皇帝之推翻 一九一七年三月俄罗斯都城彼得格勒(Petrograd)地方人民因食粮缺少大起暴动,政府中之军队竟不愿加以阻止,政府中人乃大窘。皇帝下令国会闭会,国会竟不应,并着手于组织临时政府。皇帝急自前敌返京,中途为临时政府代表所阻,强其退位传其大统于其弟迈克尔(Michael)大公,时三月十五日也。然大公之意以为临时政府之举动并无宪法上之根据不允即位;此种态度实与退位无异,三百余年来之罗曼诺夫(Romanov)皇祚至是遂绝。此后世界之上遂再无所谓“所有俄罗斯之专制君主”矣。皇帝之亲戚多先后宣言放弃其权利,政府中之官吏多被拘禁,而国内与西伯利亚之政治犯亦一律被释。此种急遽之政变世人闻之莫不大震。

社会党人之得势 其时革命党人所组织之内阁大体均意见温和者,唯司法总长克楞斯基(Alexander Kerensky)系社会党人且为工人兵士农民会议(音译为苏维埃Soviet)之代表。新内阁宣言赞成多种之改革: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同盟罢工之权利;以民军代昔日之警察;普遍选举,包括女子在内等。然社会党人犹以为未足,若辈因有苏维埃之故渐占势力。至一九一七年七月中临时政府中之温和者皆被排挤,而以社会党人代之。俄罗斯军队是时尚欲竭力以与奥地利一战,不意大败。此后国民遂大声要求“无合并无赔款”之和约。

“多数人”之革命 至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国内酝酿多时之政潮乃爆发。先时当革命初起之时,工人兵士农民会议始建设于彼得格勒,渐与国会争权。不久国内各地均设有工人兵士农民会议。至十一月领袖列宁(Lenin)与特洛兹基(Trotzky)二人得军队之援助,推翻克楞斯基政府,另建“无产阶级专制政府”以代之。此党党人世称为布尔札维克即“多数人”之意,盖此辈占国内社会党中之多数故云。

布勒斯特里多佛斯克和约 俄罗斯国内之“多数人”既得势,遂废止土地及资本之私有制,而建“共产制”。若辈痛骂战争为“为商业与领土之帝国主义战争”,乃请交战诸国开一和平会议。交战诸国无应者,“多数人”遂开俄罗斯政府中之档案,将协约国与俄罗斯政府所订反对德国之密约公布于世。是年十二月俄罗斯与德国及奥地利媾和于布勒斯特里多佛斯克(Brest Litovsk)地方。

俄罗斯代表提出其“无合并无赔款”之条件,颇不满于德国与奥地利两国之苛求。然“多数人”对于德国之要求无法抵抗。芬兰与乌克兰(Ukraine)两地受德国之运动宣布独立,自建政府。“多数人”不得已于一九一八年三月三日与德国及奥地利缔结和约。俄罗斯允撤兵退出乌克兰与芬兰,并允放弃波兰、立陶宛(Lithuania)、库尔兰、里窝尼亚(Livonia)及高加索山中数处地方,许其自由建设政府。因此俄罗斯丧失人口三分之一,铁道亦然,铁矿四分之三,煤矿百分之九十,及其实业中心与最沃农地。不久俄罗斯政府自彼得格勒迁都于莫斯科。其结果则俄罗斯之国家完全瓦解。而西南一带地则皆在德国势力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