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海上之战争
德国商业之破坏 欧洲大战中最大之问题其影响及于世界全部者厥为海战。当战争初起之日世人均以为英国与德国间必将有极其激烈之海战,不意始终无此事之实现。德国之战舰多蛰居于本国之海港中,绝无用武之地。其商船亦多藏于本国或中立国之境内。故不久德国之海上商业即完全消灭,而英国遂独霸于海洋之上。假使德国无海底潜艇之发明,则德国欲抵抗英国之海上霸权几乎无望。而海上战争实最有关于各国之成败者也。
封港与海底潜艇 英国虽封锁德国之海港汉堡、布勒门诸地、基尔运河及波罗的海之出口,以断绝德国对外之交通,然德国之海底潜艇仍时时潜出以击沉英国之商船或战舰。英国政府规定凡中立国船只之赴荷兰、挪威及瑞典诸国者均须在奥克尼(Orkney)群岛上之刻克窝尔(Kirkwall)埠受英国政府之检查,以便知其载有军用品否,并确定其货物是否运至德国。不久英国政府又宣言凡食粮之运往德国者均以军用品论,其理由以为德国食粮充足则有继续战斗之力,故食粮之为用实与军火无异。
德国潜艇战区之扩充 德国人以为英国此种举动显然“欲使德国人民饥饿而死”。德国政府乃亦宣布英国附近之海为战区,凡敌人商船之经过其地者均击沉之。同时并通告中立国船只毋再冒险驶入区内。昔日凡战舰捕获敌船时如所运之货物果系军用品则将船中旅客移至战舰上,然后将商船掳归或击沉之,至于海底潜艇规模狭小不能容人,而德国人又每不能事先预告即施袭击,故旅客每无逃生之机会。
英国商船琉息坦尼亚之沉没 自一九一五年二月后德国之海底潜艇开始袭击中立国之船只,有时虽事先预告然不告之时居多。是年五月七日英国往来于大西洋上之巨船名琉息坦尼亚(Lusitania)者于爱尔兰附近为德国之海底潜艇所击沉,男女旅客之沉没于海中者达一千二百人之多。德国政府以为该船系武装而且载有开花弹者故与战舰无异,然嗣经美国法院之调查断定该船并无军器,此事颇激起英国与美国人民之愤怒。
英兵之突击 西部欧洲战线上之英国军队日有增加,至一九一五年九月下旬英国上将法兰契(John French)所统率者已有军队一百万人。是时英国颇尽力于军火之制造,一面并购自美国。故决意于阿拉斯(Arras)东北之地与德国军队为激烈之战争。其时战线延长至十五英里至二十英里之间;而德国军队前线之被逼而退者仅二三英里而已。此事足证联军驱逐德国军队于法国及比利时境外之不易。
塞尔维亚之失败及保加利亚之加入战争 德国人在西方虽为英国军队所逼退,然在东方之德国军队竟能败退加里西亚之俄罗斯军队,并进逼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之敌国保加利亚闻之,以为有机可乘,遂于一九一五年十月四日加入战争以与德国及奥地利联合,入侵塞尔维亚。相持两月之久,塞尔维亚力不支而败,其残军遁走国外。一九一六年一月蒙特尼格罗亦为德国与奥地利之联军所败。
当一九一五年十月间英国与法国之军队在希腊之萨罗尼加(Salonika)地方登陆,然已无能为力。其时希腊政府之态度甚不明了,希腊王君士坦丁(Constantine)为德国皇帝之妹夫,故颇有援助德国之倾向,而其内阁总理凡尼济罗斯则表同情于协约诸邦。希腊王乃宣布中立,卒于一九一七年被逐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