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属于哪种敏感类型

看看你属于哪种敏感类型

敏感不止有一种类型。原因不一而足,可能是由于有多个基因控制这一特质,也可能是由于这一特质与其他特质的交互作用。后面我会说明,在有些案例中,生活经历是对这种变化的最好解释。我一直在研究其中的几种敏感类型,这里是我目前已经了解到的内容。

高度敏感者好奇心的强弱(问题1~5)

这几个问题要弄清楚的是,在你所属的敏感类型下你渴求新鲜刺激的程度。研究表明,我们的冲动行为是由两个大脑系统控制的。每个人都有这两个系统,但每个人的表现都会由于两个系统的活跃程度不同而有差异。一个叫做行为抑制系统,或者叫BIS(Behavioural Inhibition System的简称)。这一系统会指引我们在做出某个行为前停下来思考。所有高度敏感者的这一系统都非常活跃。另一个系统是行为激活系统,或者叫BAS(Behavioural Activation System的简称)。它会指引我们寻求回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充满活力,但又容易感到无聊。我们称BAS活跃的人为“感知寻求者”。高度敏感者因这一系统的活跃程度不同而分为两个类型。

这两个系统都活跃的高度敏感者会发现,自己很难保持一个适度的兴奋水平。这类人往往很容易感到无聊或者过度兴奋。很多这一类型的高度敏感者都感到很诧异,与那些喜欢安静,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且从不会感到无聊的高度敏感者相比,他们怎么可能是高度敏感者呢?不过这确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高度敏感者类型(当然,也有很多人处于中间地带)。

前五个问题大致可以衡量出你的好奇心、感知寻求的程度或者BAS的活跃程度。在这五个问题中,如果你有四到五个问题回答“是”,那么你肯定是感知寻求型的高度敏感者。如果有三个问题回答了“是”,则说明你处于舒适的中间地带。而假若你只有一两个回答是肯定的,甚至全部是否定回答,则说明你喜欢思考,喜欢平静的生活方式,是纯粹的高度敏感者。

内向的高度敏感者和外向的高度敏感者(问题6~7)

高度敏感者中约有70%的人是内向型人格,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他人的陪伴,也喜欢有人陪伴,但是更倾向于只拥有几位亲密朋友,更喜欢与一两位好友小聚,而不是与一大群人狂欢。拿感知寻求型高度敏感者来说,很多外向型高度敏感者都想确认自己到底是不是高度敏感者,因为他们与内向型高度敏感者如此不同。但是如果你更愿意独自“给自己充电”(或者与朋友在一起时相顾无言),并且如果你不会冲动地做决定,那么你仍然是一位高度敏感者。对外向型的非高度敏感者来说,倘若身边没有人陪伴,那他们很难安静下来,并且他们往往是冲动型决策者。

那么高度敏感者如何变得外向呢?这样的人往往成长于一个外向的家庭,有和睦的邻里或者处于欢乐的社区,周围总有人来来往往,并且每个人都很享受这种感觉。这个环境慢慢让人熟悉,并觉得安全。不过也有些高度敏感者是被迫外向的,以迎合自己外向的家庭,或是以此来隐藏自己的敏感。

对第6、第7这两个问题都持肯定回答的人显然属于内向型人格。对高度敏感者来说,这两个问题中有一个回答是否定的(或者都是否定的),则说明这位高度敏感者相当外向了。

童年不幸福的高度敏感者和童年幸福的高度敏感者(问题8~17)

研究之初,我让大家回答第8~11题(关于抑郁、焦虑和担忧等),想从中找出焦虑和抑郁与敏感有何联系,最后发现了两种类型截然不同的高度敏感者。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对这四个问题持肯定回答——从他们身上似乎流露出焦虑和抑郁的倾向。其他人则没有。起初我认为,也许有两种可遗传的敏感特质——一种有焦虑和抑郁的基因在,另一种则没有。之后我看了第12~17题的回答数据,这几个问题是有关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的。这些数据表明,越是童年时期家庭氛围差的高度敏感者,在第8~11题中回答“是”的可能性就越大。

换言之,童年幸福的高度敏感者不会焦虑或者抑郁,童年时期家庭环境不甚和谐的非高度敏感者,会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但也不像童年家庭环境不太和睦的高度敏感者那样严重。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结论。第一,高度敏感的孩子更能感知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感受更深刻。第二,我们在应付新情况和那些让人崩溃的情绪时需要父母英明的指导,但心力交瘁的父母无法给予我们这种指导,所以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应对害怕和悲伤的情绪。第三,童年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大脑机能(尽管这并不是完全不可逆的)。有项研究发现,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小猴子与母亲分开后也能表现得像个成年猴子——而在压力下,它们会比那些一直与母亲在一起的小猴子表现得更加无助和焦虑。

在第8~11题(关于抑郁、焦虑和担忧中),只要有一个问题回答了“是”,就足以说明一些个人性格上的烦恼(虽然第10题中的易哭,与其他几个相比,并不是一个特别明显的迹象)。如果你回答了“是”,也不必太惊讶。在第12~15题以及第16~17题(关于你的父母以及家人中,是否有人有精神问题或者酗酒的情况)中,如果你对这两部分问题的回答分别是“是”和“否”,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你的童年时期,你的家庭氛围并不是特别好。

此外,成年人的抑郁和焦虑也往往与家庭环境不和睦有关。这里的“往往”是个很重要的修饰词,因为你虽然家庭环境不和睦,但也许会有其他的补偿因素在,比如你的祖父母非常好。从数据上看,我的问题已经足够证明我的研究,但是有关儿童应激源的问题还是不够完整。不过与其列出所有的可能性,但还是漏掉了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一项,还不如由你自己来想想,你的童年时期是否有特别不寻常的压力(或者你想列出更多因素来勾起以往的回忆,那就翻到第260页)。你如果之前一直受到抑郁和焦虑的困扰,现在应该知道原因了。我们在第四章和第八章还会讲到这些话题。

羞怯(问题18)

你对第18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吗?你认为自己是个胆小的人?我在研究中发现,羞怯和敏感的关系与焦虑或抑郁和敏感的关系相同:很多容易羞怯的人并不是高度敏感者,而那些羞怯的高度敏感者则往往是那些对第12~17题(有关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持肯定回答的人,这也表明这些高度敏感者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不太和睦。所以我们并不是天生羞怯,我们只是敏感,是不友善、不和睦的家庭导致了我们的羞怯。

多元且重要的差异(问题19~22)

第19和20题是有关早起早睡和咖啡因敏感的,这两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如果意识到自己确实是这样,就能更好地将自己的兴奋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果你是早起早睡型(很多高度敏感者都是这样,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说明你可能在早上更容易过度兴奋,即便你直到晚上才意识到这一点。好好利用你上午的新鲜活力,千万不要拖到下午才起床或者工作。晚上于你而言是精力恢复时间,最好早点睡觉。当然,这样的作息时间会让你与晚睡的人无法同步,可以说,几乎与所有的非高度敏感者无法同步,因为他们不论是早起的人,还是晚睡的人,都能熬夜到很晚。

然而那些晚睡的高度敏感者常常夸赞自己的生活方式,认为大家都睡去后的夜晚非常安静。事实上,确实有位高度敏感者跟我说,有一次她上晚班(下午四点到晚上十一点工作)时发现,这比上早班幸福多了。她说如果上晚班的话,就可以每天上午睡懒觉,避开上班高峰,工作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打交道的人也少很多。显然,这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很多高度敏感者对咖啡因的敏感度很高。即便平时习惯了喝咖啡,但如果摄入咖啡因的量超过往常,还是会有很大的反应。如果你平时不怎么喝咖啡,那就更要谨慎,尤其你如果是一个习惯早起,但又不习惯喝咖啡的人,最好谨慎尝试早上喝咖啡以让自己效率更高。因为这也许会让你过度兴奋。

其实第21题(关于雄心壮志)与高度敏感并没有太大关联,因为我的研究表明,非常内向的高度敏感者往往不太会有雄心壮志。但有雄心壮志的高度敏感者将此视为优势——有雄心壮志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好的,尤其对那些想要青云直上的高度敏感者来说,更加有益。

如果你对第22题(关于避免愤怒)的回答是肯定的,则会与其他高度敏感者微微有些不同。我发现会生气的高度敏感者好像生活得更轻松些——他们能更快地大喊“够了!”

结语

内向且童年不太幸福的感知寻求型高度敏感者和外向且童年快乐、容易满足的高度敏感者有很大的不同。野心和愤怒如果结合到一起会更有趣。还有很多差异我们没有谈及,比如你拥有的特殊技能——认知、音乐、艺术、运动等。所以你是独一无二的。

任务等级:A级、B级、C级。你当然可以与他人讨论你得到的结果,不过这更倾向于是一项个人任务。

小结:对于在本次任务中了解到的内容,你有何感想?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