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深层创伤
第八章 治愈深层创伤
高度敏感者并不是生来就受过伤害,就神经过敏、焦虑、抑郁。我们在足够好的环境中时,也会很好。这里的“足够好”并不是受到特殊保护,而只是一个正常的尊重他人的环境。事实上,医学研究表明,高度敏感者如果在一个正常的学校和家庭环境中成长,那我们的身体会比非高度敏感者更健康,这也有可能意味着我们的精神更健康。
不过另一方面,不够正常的环境经常存在。比如说,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约有过半数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跟自己的第一看护人(通常是他们的母亲,而他们的母亲也经历过不安全型依恋关系)不是安全型依恋关系。这说明约有半数的高度敏感者在童年时也没有安全的依恋关系。
家庭环境可以很好,也同样可以很坏,还可以介于两者之间。学校和社区环境也一样。那么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成年后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创伤——成为受害者,目睹某场事故或者灾难,在一场事故或者灾难中存活下来,失去挚爱,患上绝症,等等。高度敏感者在紧急事态中往往表现良好,但在应对创伤余波上比旁人更脆弱,特别是如果我们的精神/身体状态因为以前的压力而没有处于极佳的状态。
一位高度敏感者如果童年悲惨或者成年不幸,那么他可能会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焦虑或者抑郁。从心理上说,我们比别人更难相信这世界以及这世界上的人。这没什么好惊讶的。高度敏感者作为“深度思考者”,在有过这样、那样的经历后,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自然会不一样。用生物术语来说,我们是为处理细节而非接纳一切而生,所以我们的大脑会更容易被这些超出我们承受范围的经历伤害。经历过这种伤害后,我们的大脑在应对未来的高压事件时,灵活性会有所减弱,而当再次经历这种高压时刻时,我们就会比非高度敏感者更难应对它。
有人可能会争辩说,高度敏感者天生就更容易焦虑和抑郁,但是这就跟形容一位金发女郎“是个蓝眼睛但是易得皮肤癌的漂亮女人”一样奇怪。某一部分人潜在的性格不应该成为所有人的标签,所以作为高度敏感者,你不该接受任何将你的特质病理化的标签。
不过同时,有研究表明,你可以也应该接受的是,你可能要比非高度敏感者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治愈过去受到的伤害。你可能会听到一个典型的责问就是:“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做心理治疗?”或者“你是在读自助书吗?”或者“你要去上那种课程?”我们的回答是:是的。对高度敏感者来说,痛苦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影响更大。(我还喜欢这样的回答:我们通过内心的努力而成长,就像运动员通过体育锻炼而成长一样。)
本章会先教你如何找到一位好的心理医生,因为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然后你需要做一些任务以激起你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欲望。
在第391页的附录上,提供了包括高度敏感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可能会有的几种抑郁和焦虑的诊断标准。能分辨普通的忧郁和深度抑郁总是有好处的。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持续的时间越长,就越难治愈,复发的可能性也越大。不过,因为就算只是阅读附录中的症状列表也可能让高度敏感者得“医学生症候群”(让自己相信自己确实得了这种病),所以如果你没有兴趣或者觉得没必要读,那就不要读,这并不是强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