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处困难是因为你的敏感,还是因为你的过去呢
写这一章的时候,另外一个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的问题,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心理医生一直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就是:在一段特定关系中,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有多少是源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又有多少是由过去经历的各种关系所造成的,包括从婴儿时期一直到现在你在工作中的遭遇?这个问题当然也很重要,因为你试图去适应每个人的性格,但你也想洞察并改变那些已经形成但却无效的相处模式。
这个问题很难找到答案。一个人的性格与其过去是相互影响的。可是,性格究竟如何影响了你的过去呢?回顾你所经历过的关系,找出重复的相处模式,你就会离答案更近一些。
找出自己的相处模式的一个方法是从依恋类型入手(见第119页)。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大家往往会低估了婴儿时期的经历对自身的影响——我们总是忘记婴儿时期很重要,或者说我们觉得这样想很荒谬。但其实,与婴儿的相处是高度程序化的,婴儿会用对看护人有效的方式与之相处,并依赖于这种相处模式。这种模式会一直用在之后的看护人身上,直到因为某些重大原因需要改变这种模式。
性格与依恋类型相互作用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个成功、自信且外向的人说自己是高度敏感者,但是他在很多场合看起来都比其他高度敏感者更有安全感。你打听这个人,发现他之前与人的关系都是安全且幸福的,而且是个外向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接着打听的话,你就会听到一个幸福的故事:这个人有着伟大的父母,善解人意的老师,还有友好的童年伙伴。
如果我们将上述例子中的高度敏感者称为“隐性高度敏感者”,那么接下来就是“显性高度敏感者”。这类人会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独处时间,抱怨自己的伴侣或者伙伴“总在自己身边晃荡”,并且“太粘人”。这是性格冲突吗?伴侣会埋怨作为高度敏感者的你陪他的时间太少,也很少表达爱意,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就越不开心,甚至有敌意。在这种情况下,我打赌会听到一个不太幸福的故事:妈妈太忙,还身体不好,并总是粗心大意,或者因任何其他原因而对自己高度敏感的孩子不太关注,于是造就了回避型依恋。这时高度敏感者会压抑自己对这种因得不到关注而产生的恐惧和痛苦的感受,然后学会“自己和自己相处”,并且不喜欢亲密,对他人正常的亲密也会感到不适,因为这种正常的亲密对一个回避型人来说显得太过粘人了。
这就是你做精神体操时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难题——读这一章时,考虑一下自己和他人的性格,也考虑一下自己的依恋类型和过去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