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经历和敏感的形成
第四章 童年的经历和敏感的形成
把自己的性格特征视为童年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以及生活中所受精神创伤的产物,这一点是心理学教给我们的。而在心理学出现之前,人们认为性格主要是由遗传特征或者后期的“良好教养”决定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包括高度敏感在内的很多性格特质,于是陈旧的观点正在被推翻。一个遗传特质会对你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你应该如何看待塑造你人生的这些因素呢?
任何遗传特质都会对一个人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这一观点有时会让人感到烦扰。因为我们都愿意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或者改善自己的性格,而一个对人影响很大的遗传特质,似乎又暗示着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事实上,大家就正在研究的诸如“抑郁、焦虑以及羞怯等问题是遗传而来,还是后天养成的?”这一议题,分成了两大敌对阵营。尽管我对性格遗传这方面很感兴趣,但是也绝不支持“所有性格都是遗传而来的”这一观点。虽然基因在性格和心理健康方面明显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任何一个愿意倾听他人生活史的心理医生都会发现,成年人的性格、心理健康与某些非常明显的客观生活经历(通常发生在童年时期)之间存在同等甚至更强的联系。简而言之,糟糕的家庭会产生不快乐的孩子和痛苦的成年人。不过我也无法认同“所有性格都是童年时期养成的”这种观点,因为我们一直都能证明遗传的差异性——举例来说,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尚未有任何经历可以改变他们时,彼此间就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非常明显,真相在这两大敌对观点之间——性格是由遗传基因和童年环境相互作用而成的。可惜因为研究人员的观点存在分歧,所以有关这一中间观点的研究寥寥无几。然而,有那么几位先驱者的研究与你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值得在此花些笔墨。
梅根·古纳尔已经发现,即便是只有九个月大的婴儿也能察觉到自己的看护人是不是有爱心,而这爱心的程度也影响着他们与母亲分开后的不安程度。只有在与一个从不回应自己,也看似毫无爱心的临时保姆在一起时,他们的唾液才会分泌更多的皮质醇,也就是压力荷尔蒙。古纳尔的研究结果显示,这在敏感儿童那里表现得更为强烈。
还有一点对你们的个人生活更重要。梅根·古纳尔的同事还观察了能从母亲那里得到关爱的敏感孩子,发现这种关爱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巨大。他们还设置了四个高度刺激且新奇的不同场景(里面有活人扮的小丑、小丑机器人,还有木偶表演等),让对母亲有着安全/不安全型依恋的十八个月大的敏感婴儿分别进入,对比他们的反应。研究人员检测了他们体内的肾上腺素(受到突然惊吓而产生的荷尔蒙,任何一个敏感的孩子进入新环境后都会产生)和皮质醇(婴儿在压力和恐惧感下会产生)的含量。你应该能猜到结果,但是如果你初步理解了依恋类型,并思考了自己和看护人的关系,那你对这种结果的认识会更强烈。
通过短期观察婴孩时期和其“最早时期”的看护人(通常情况下是他们的母亲),很容易就能看出一个孩子的依恋类型。有些母亲与孩子相处得非常和谐,而有些则不那么一致,母亲会分心或者对孩子不关心,把自己的需求置于孩子的需求之前。而对于成年人来说,问题就在于,依恋类型很难改变——因为这往往是人在童年时期认为对亲密关系最好的方式,并且这种类型在成年后也会保留下来,除非其他关系推翻了你对可信赖之人的基本假设。
安全型依恋意味着,你有家一般的安全感,这时你会去探索。你把自己的,而不是看护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果你需要摸索,没关系。如果你想靠近对方以寻求安全感和舒适感,这也会被接受。在成年人的亲密关系中,拥有安全型依恋的成年人往往认同下面的话:
我认为自己很容易就能与他人亲近,并且不论是自己依赖对方,还是对方依赖自己,我都感到很舒适。我不太担心自己会被抛弃,或者有人离我太近。
不安全型依恋有两类。焦虑-矛盾型依恋源于看护者看护方式的前后不一致,他们对孩子的探索行为感到焦虑,所以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远离看护人。这一类型的成年人则会对以下内容深有同感:
别人似乎并不想和我这么亲密。
我会担心自己的伴侣离开我,或者不是真的爱我。
我喜欢和一个人非常亲近,甚至形影不离,但这好像会让对方不太舒服。
回避型依恋则源于看护人太忙,而对孩子不够关注——压力过大、身体不适、心不在焉,因太忙乱而对孩子疏忽,或者觉得做某事太危险而不允许孩子做。所以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与看护人保持距离,避免对看护人有需求或者避免自己打扰他。有着回避型依恋的成年人会有这种状态:
我与别人太亲密时会有一点不自在。
我不喜欢依赖他人。
有时别人会想要我更有爱一点,比我自己希望的更开朗一点。
我们回到孩童游戏室。一个敏感的孩子如果对母亲是安全型依恋,那么当这个孩子处于一个高度刺激的环境中时,肾上腺素会有所变化,但是皮质醇含量不会改变。而如果对母亲是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他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含量都会有所变化。
包括不敏感的孩子在内,只有50%~60%的孩子对自己的初始看护人是安全型依恋,所以在读这本书的人当中,几乎有一半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情感上的社交支持的。而这种社交支持是你在学习享受某种乐趣,或者探索新环境时所需要的。与安全型依恋相反,因为你无法信赖你的看护人,所以你总是感到害怕。每到一个新环境,你的身体都会产生大量的皮质醇,也就是说,你的神经系统和整个身体都是在不太理想的环境中发展的。这影响着你看待别人的方式,也影响着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通过研究,我也发现了性格和环境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敏感的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似乎能表现得不错,甚至是超乎寻常的好,但是在不好的环境中,又会表现得超乎寻常的差。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底线很重要:你绝对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你的童年经历,以便弄清楚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你性格的优势和问题并不完全归因于高度敏感,也不完全是后天的教养问题所致。这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厘清哪些是很难解决,但值得花精力解决的问题。高度敏感者在了解性格和生活经历的相互作用后,无论是否有一个不幸福的过去,都能更好地抵抗那些贴在我们身上的负面标签,比如“拘谨”“恐惧”“反应被动”“消极”“易得心理疾病”,等等。童年不幸福的高度敏感者更会同情自己,更容易允许自己寻求近在眼前的帮助。因此,当你听到别人(非高度敏感者)的童年并不幸福,甚至比你更糟糕,但却过得“很好”,或在接受了十次心理治疗后就完全康复时,你不会再羞愧地低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