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黄
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呈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可作为盆栽植物以供观赏,且地黄适于盆栽,温室栽培可在早春开花。由于具有高大、花序花形优美的特点,故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
在温暖、阳光充足的气候条件下生产良好,生长适宜温度为25~28℃。喜中性或微碱性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
【别名】 生地、熟地、怀地黄、地髓。
【药用部位】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种植技术】 地黄因其根状茎上芽眼多,且容易生根、发芽,故多采用根状茎来进行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但多用于育种工作。栽种地黄时,当地温在15~20℃时,地黄发芽快且出苗齐,因此,一般在4月底前后最适合栽种。
1.栽植 选择大小合适的花盆,先在花盆底铺上疏松土壤,一般以2~3 cm为宜,然后以苗茎栽入花盆3~4 cm,外露1~2 cm茎尖为标准覆土,栽后需保持土壤湿润,一般3~5日苗即可成活。多雨季节是病害高发时期,此时应避免淋雨,防止块根腐烂。
2.肥水管理 前期追肥应以氮肥为主,但为促进根茎生长,达到提高药效的目的,应以增施磷、钾肥为主,因为这样能够促进叶片生长,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将有机物尽早输送到根部。施肥时不要将肥料洒在叶片上,以免灼伤叶片,对植株造成伤害。注意每次施肥后要及时浇水,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充分吸收。
3.修剪 当地黄抽蕾时,可在除草时摘除花蕾,同时除去分枝,这样做可避免因开花结果而消耗过多的养分,从而促进根茎生长,提高药材品质。修剪时提倡一株一苗,将多余的芽尖摘掉,减少养分消耗,同时能够保留适宜的生长空间,防止植株过分拥挤,有利于植株的健康生长。8月份当底叶变黄时,及时摘除黄叶,保持盆间清洁。
【性味功效】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熟地黄:甘,微温。
功效: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食疗药膳】
1.生地黄鸡
食材:乌鸡1只,生地黄、枸杞以及其他的辅料适量。
制法:将洗净的乌鸡切块,把乌鸡块、生地黄、枸杞用水浸泡约10分钟,同时把葱、香菜等切段;将乌鸡块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煮沸,然后捞出鸡块,撇去浮沫,再将鸡块、生地黄、枸杞以及辅料一同放入水中,大火煮沸,再慢火炖1~2小时,出锅前加盐即可。
功效:缓解四肢无力、盗汗、腰酸背痛等症状。
2.熟地黄猪蹄煲
食材:药包1个(内装熟地黄20 g,酸枣仁10 g),猪蹄500 g,油菜100 g。
制法:猪蹄洗净、切块,沸水中焯后捞出。砂锅内加清汤、料酒,先入药包煮沸,后入猪蹄、葱段、姜片烧开,煲至猪蹄熟烂,捞出葱、姜、药包,下入油菜、精盐烧开,加味精、胡椒粉,淋入芝麻油即成。
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适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月经紊乱、眩晕、心悸、失眠多梦、心烦不安、宫冷干燥、潮热盗汗者。
【注意事项】 ① 生地黄性寒、熟地黄滋腻,均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虚寒(虚弱)、大便溏薄、胸闷食少、气滞痰多者不宜食用。② 熟地黄炮制煎煮不可用铜铁器。③ 服食忌萝卜、三白(盐、糖、脂肪)、诸血(各种动物血)等。④ 脾虚痰多气郁之人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