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本质区别。家庭教育独立而有个性,而学校教育集体性较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多从学校教师的立场出发,从帮助儿童成长的角度提升家长素质。
1.指导对象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
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是指,教师针对儿童的具体情况而对家长的个别化指导。家庭教育指导的层次性,则是指教师根据家长及家庭的特点,对家长分层分类进行指导。
目前,学校教育在班级教学的现实条件下,无法完全做到面对家庭的“因材施教”。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是“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并以“集体指导”为主。每次的集体指导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主题内容由班主任及学科老师决定,家长集体参与学习研究共同的话题。集体指导便于组织,也有助于家长相互之间交流经验,却由于缺少针对性,家长的实际教育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家长的教育背景、文化程度等都有差别,不同的家长对自身教育能力的信心不同,不同的家长对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也不同。比如,文化程度低的家长以学习接受者的角色迫切需要学校的指导,而文化程度高的家长以教育合作者的角色需要学校教育的开放和支持。因此,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者对家长的指导较泛化,缺少层次性,没有照顾到不同教育素质层次家长的不同需求。
2.指导观念与指导实践不合拍
从改革开放至今,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20世纪末,上海市编制并发布了《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观念渗透到包括学校在内的各个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机构中。就学校而言,上海市在600多所学校设立了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科学的指导观念逐渐播撒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中。
但是真正的改变非一朝见成效。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浪潮中,学校教育在探索中前进,一方面需要改革现行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另一方面也希望改革的理念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尽管学校把家庭教育指导摆在了议事日程上,但往往受制于各种因素而将之放在靠后的位置上,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教师层面来说,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理念,真正贯彻体现到每一位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中,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指导内容的单一、狭隘
能够承担起家庭教育指导重任的场所很广泛,学校是学龄儿童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场所。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优势在于:其一,教师与家长有较长一段时间的“交往”与“共事”,教师可以随着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家长具体的指导,这样的指导就完全不同于有些机构的一次性、随机性的指导;其二,学校作为教育公共服务机构,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公益性让与指导者与被指导者有着高度统一的目标——培养儿童健康成长。但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特色也衍生出了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些不足。比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关注点集中在“儿童发展”,较少关注“家长成长”。即便聚焦“儿童发展”主题,很多学校常常重“儿童学习能力”发展,轻“儿童社会性及道德情感”发展。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单一、狭隘严重影响到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
4.教师的指导往往受困于家长自身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是家长,即已经形成固定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的成人。改变成人的教育观念,改进他们的教育行为往往是非常困难的。此外,教师面对的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多元复杂、层次不一、差异悬殊。比如,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就会导致家长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的倾向,因而大多数家长更加关注教学质量、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的家长对家庭教育不重视也不投入,往往是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才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后期干预比较多;家长忙于工作而忽视儿童的成长,隔代教育现象比较多。如若家庭教育指导效果不佳,有时候不能单方面责备教师的指导不力,家长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强大的破坏力。这也会影响教师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主动性和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