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有极端和过激行为或倾向的一般处理方法

(二)学生有极端和过激行为或倾向的一般处理方法

一旦有学生发生极端行为或暴露出这种倾向,教师一定早发现、早报告

首先要报告学校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必要时要启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主任应该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还有学校。第二,通过各种渠道与途径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结合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实际,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第三,做好对当事学生以及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帮助学生与家长处理好各种事情。

【案例分享】

学生失联之后

7:40,离班级规定的到校时间过去了10分钟,Z同学位子依然空着。生病了?我一边想着一边拿出手机,“Z妈妈,Z同学生病了么?”“没有。”“没有?!那为什么没有来学校呢?”“他昨天放学就没有回家。”“什么?没有回家?你是说一晚上都没有回家?”“是的。”我的心一沉——离家出走!这四个涌入脑门的那一瞬间,如雷轰顶,什么?离家出走?!我的脑中瞬间一片空白。

“你们去找了么?”“有没有报警?”我在短暂的停顿后提出了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对方的语气竟然显得格外平静。没有?孩子彻夜未归,竟然那么淡定,这让本就不淡定的我更加慌乱了——他不是第一次!我紧接着冒出了这样的念头。“他之前有没有什么反常的状态?”我谨慎地提问。“没事,老师,他最多也就是心情不好而已,我们有数的,你不用担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来了。”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目前的基本情况。我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前一天在学校内的情况,前一天,小Z因为第三次自制“子弹枪”类物品,并曾经用此类装置攻击同学,在学校对他进行了教育,并且当着他的面和他父母进行了一次沟通。可是当时的状态很镇定啊,会不会这其中出了什么问题?况且离校后我还习惯性地告诉了他父亲孩子的离校时间。怎么会突然就离家出走了呢?

安慰了家长几句,我建议报警,尽快找人,没想到他爸爸要求不要报告学校,并坚信孩子会自行回家,不想报警。挂了电话,我陷入思考,家长这样的要求,我该怎么办,万一学生发生意外怎么办?我决定,还是及时行动!

第一步——德育处。“小Z”昨天没有回家,我把了解到的情况简单地告诉了德育主任,德育主任立马打了电话给未保办,并且告诉我几大要点:(1)班内保密,不让多余的孩子知道这件事。(2)主动问询,和家长保持联系,跟进情况。(3)建议家长采取正规措施。我一一记录后直奔小Z同学的前班主任去了解情况。

小Z于上一个年度9月重读一年,进入现在的班级。我了解了孩子在离家出走方面的先例情况,得知此类情况曾在家中发生过多次,在校曾发生过一次。班主任告诉我,从小他和父母不愉快了,就会离家而去,第一次是躲在了楼道里,第二次是小区,第三次是街区,总之一次次走得比上次要远些。在他班里的那一次是走到了附近一个不知名的小区……真的不是第一次?这沟通的过程听得我一愣一愣的,难怪他父母那么淡定。但我还是决定不能坐等消息,必须行动。

第三个目的地,我来到了学校的监控室,我必须调取监控录像,了解一下情况。一幅一幅、一帧一帧画面放大查看,发现孩子于前一天17:52离开学校,并向校门左侧行走(家住×××路,此为反向),调看录像后,我立即通知其父,并建议扩大搜寻范围,再次建议报警。同时我也开始主动行动,在××路等学校附近范围作寻找。

然而此时,我的内心充满了疑问和纠结,父母为什么对待他的离家出走表现得那么淡定?为什么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下,他不希望联系相关部门介入?为什么他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不禁想问,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焦虑和不安中,我唯一的信念就是接到他父母的来电,告诉我孩子找到了!可是10点、11点、12点,时间一点点流逝,消息却如石沉大海。

一家三口的形象再次浮上心头,怯懦、调皮、好表现却缺乏自律性的孩子,不见笑容、愁容满面的母亲,脾气粗暴,动不动就会武力教育的父亲。在生活中,让你感到压抑的家庭氛围,在这个家里,只有规则、惩罚、大骂。每次说到父母时,小Z流露出的那种惊恐、惧怕、胆怯,这不是一个少年孩子所有的感觉,在他的脸上,我看不到“爱”。回想前一天,是否因为犯错,担心回家受到批评而不敢回家呢?

“不敢”,对就是这个词,不敢!因为惧怕而不敢回家,家——一个大多数人认为充满温暖的地方,一个受到伤害就可以躲避的港湾,在小Z眼中就是那么的遥远吗?我陷入了新的困惑。

正想着,我突然接到了他爸爸的电话——有孩子消息么?父亲的口气明显比上午焦灼了一些,“从来没有那么久过”!言谈间,父亲的口气中有了一丝紧张,他说到以前出去都是自己会回来,但是这次,怎么那么久?原来,其父亲的“淡定”是有原因的。我马上问询了他的情况,并进一步询问此前离家情况及常会去的地点,随即我再次向他提出了报警的意向。他的爸爸依然拒绝了,在我的反复劝说下,他决定到附近的警局去看一看情况,我也告诉他,学校德育处已和未保办联系,实行了备案。

越来越担心的我在校长、德育主任的陪伴下,驱车进一步在附近区域碰运气。14:00、16:00、18:00……时间依然在流逝。

18:10——“孩子终于到家了!”我不禁长吁一口气,悬了一天的心终于放下了,“老师,让你操心了,跟着担心了一天。”没有想到,父母说了这么一番话。

第二天,孩子来学校了,当晚的家访和白天的沟通,让我知道了些许背后的故事:此前常因犯错后被父母大骂而心生畏惧,所以小Z在前一天犯错后不敢回家,而这一次的出走也让父母的心坐了一次过山车,想来也有些后怕。

向学校和相关部门完成了事件报告工作后,我和他的父母有了一次促膝长谈——“没有什么东西比温暖的亲情更能激发孩子前进。进一步追求成功的渴望与努力。父母爱孩子。望子成龙的我们往往容易忙中出错。或许我们可以给孩子多一些空间,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存在,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或许他会多一分自信,多一分自律,多一分成长。我理解父母的急切,也感受着孩子的焦虑。用温暖融化冰块,比尖刀更有效率,我们的语言会伤害到最爱的人。”三言两语中,小Z的父母或许也在感受,改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Z母亲脸上偶尔乍现的微笑或许已慢慢成为小Z成长的见证。谁都会有迷路的时候,只要最终能找到回家的路,那么我们会在蜕变中慢慢长大。

【点评】

在学校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有些事关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有些事关学生的人身安全。一个学生突然失联,无论对于家庭还是学校来说,都是一件大事。面对这样的突发问题,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案例中,班主任老师在发现学生没有准时到校后及时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得知学生离家出走后,积极地帮助家长寻找失联学生。虽然家长要求不上报学校,但老师并没有迁就家长,而是及时向学校德育处汇报、在未保办进行备案,并建议家长报警,使得事件最终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非常好地体现了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重要指导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