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分类家长会

(六)分类家长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当前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一个自然班有不同类型的家庭情况。传统的把所有家长都召集在一起的家长会很难满足各类家长的个性需求。所以,家长会可以针对不同家庭分类、分组召开,如把具有相似需求的家长召集在一起开几个小型的家长会,这样分组召开更有利于解决家长的实际问题。

【案例分享】

分门别类家长会 各取所需好处多

“徐老师,我们佳佳怎么还没到家?学校今天几点放的?你们老师留人了吗?”这是佳佳妈妈的电话,开学第一周已经3次了,每次语气都很紧张。

我很讶异。一是因为,作为高一新生,佳佳的表现非常出色,军训期间被同学们无可争议地评为优秀,常规更是无可挑剔,对老师有礼貌,和同学相处也很好,反馈上来的作业有质量,是个让人放心的孩子,也是班干部的重点考察对象;二是家访时,佳佳妈妈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是少数家长当中明确表示孩子到高中了,要放手了,给她自主权的“民主”家长;三是因为佳佳家离学校很近,大约20分钟左右的路程,走走就到了,也不存在其他隐患,为什么佳佳妈妈总是放心不下呢?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总是接到佳佳妈妈的电话,不是问放学时间就是问昨天上学的情况或者和同学的交往,很琐碎也很繁杂。虽然每次也都耐心地回答了她,但我心里总有些隐忧。

“我妈妈就是那样的,只要我晚到家2分钟,她就以为我去玩儿了,初中老师都知道的。”佳佳一边说,一边摇头。

“那你怎么不和她交流?”我问。

“没用的,她不会改的。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佳佳无所谓地说,“无论我表现得怎么样,她都是不满意的。”

“那你在家总归要和她说说话的呀,女儿和妈妈的关系应该最好了。”

这个平时一直笑嘻嘻模样的小姑娘沉默了许久,说,“没有,没有什么好关系。”

10月中旬,家长会。

“徐老师,我们佳佳上课认真吗……”

“徐老师,我们佳佳和谁一起玩儿啊……”

“徐老师,我们佳佳回家作业很少的,你能多布置些吗?”

……

佳佳妈妈前前后后多次地打断我和其他家长的交流,只顾她的关注点,有的家长脸上露出无奈的神色,有的家长早已不耐烦地离开了。但佳佳妈妈却毫不在意,或者说即使意识到也不在乎,她始终在提问。我理解她对女儿的关心,却不太认同她的某些做法。

静下心仔细思考,我想还是先将家庭分类,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后又根据家长对于学生自我的管束,派生三大旁支,步步为营派和放任自由派,以及中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形态,我想每次家长会请一种类型的家长汇集在一起,分别指导其家庭教育是不是会更有效。

佳佳妈妈是属于“步步为营派”的中坚力量,针对时间和金钱的计算来“盯”住孩子,一刻也不放松。我采取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的方法让家长放心,让佳佳和她妈妈商定“合约”,以信任为前提展开教育,疏导家长给予高中生适当地放宽尺度。

“心有余而力不足派”是时间、精力确实不够,内心很着急的家长,我想先采取电话督促,和学生本人谈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尽力配合,关键时候“盯”一下;而放任自由派本身数量就少,学习普遍处于中下游,采取“硬上”态势,要求作业尽量在学校完成,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各类家长的需要不同,和他们配合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11月开展了第一次“分门别类”家长会。针对“步步为营派”家长内心比较焦虑、行为上较急躁的特点,我请家长们围成圈,相邻而坐,每个人既是主角,也是听众,可以畅谈家庭教育的体会,交换心得,诉说心里的困惑与期望,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请老师解答某项问题。

我鼓励佳佳妈妈先说,谈谈我们的约定,孩子和她关系的改变等等。

“我现在可放心我们佳佳啦,进高中后,长大很多了!现在我们有一本家校联系册,小姑娘每天都写的,主动地给我签名,还告诉我她想考华政,我放心多啦……”

这开了个好头,好几位家长都说了自家孩子的改变,包括自己想法的变化、对教育的理解。我想,每个家庭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形成原因,每个孩子都有其不能挑选也不能回避的家庭背景。家长会要传递教育理念,更要区别不同家庭的个体需求,家长也需要学习,学着做家长,学着和孩子共同成长。看着佳佳妈妈的笑容,我想,佳佳的成长会更顺畅的!

【点评】

传统的家长会是家校共育的重要桥梁,但难以满足各类家长的个性需求,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家长也要因势而导。当前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一个自然班有不同类型的家庭情况,如完整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家庭经济困难、父母重病(残疾)特困家庭等。面对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如何对家长进行分层分类指导,让各类家长都有所得,有所思?

案例中,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家庭的不同情况,分类召开家长会。这一工作虽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却大大提高了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满足了不同类型家长的教育需求,使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更聚焦,指导成效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