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媒体沟通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不能过度依赖新媒体,传统的家访以及面对面交流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决不能顾此失彼,另外由于学生家长情况复杂,比如有一些家长文化有限,有些家长忙于做生意,没有时间关注班级微信,所以教师必须传统沟通方式和新媒体沟通方式齐头并进,综合运用。
其次,班主任要针对每个家庭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沟通方式。
【案例分享】
多样化的家校沟通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正在网上电子备课,制作我的PPT和电子教案。忽然,屏幕右下方的微信头像不停地闪烁起来。我轻轻点击头像,对话框里立即跳出一条消息:“您好!我是小高的爸爸,小高今天在学校表现好吗?”
原来是小高的爸爸!我的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小高爸爸身影:小高同学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小高的爸爸是一名药店的营业员,他爸爸迫切希望他能考上好大学,成绩好就要啥给啥,成绩不好就一顿暴打,他父亲常说“我儿子只要成绩好就是成功,别的无所谓。”
小高同学是我们班级的一名学习较好的学生,他比较聪明,但是他经常在学校违反校规,还和别的同学闹矛盾,同学对他也很反感。我经常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进行教育,但是他认为自己成绩好,没半点改正意识。我打电话给家长,他爸爸也来学校多次,但是他爸爸固执地认为违反点校规没什么,老师也太小题大做了。记得我第一次因为和同学打架对小高同学进行上门家访时,家长的态度较为冷淡,父亲认为孩子打架并非是大问题,孩子认个错就行了,同时不断地埋怨同学歧视他儿子。通过这次的家访,我认为对小高同学身上出现的种种不良情况,说明他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小高的父亲一直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认为孩子只要能得高分就是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其作用至关重要,眼看着家访、来校等传统的家校交流方式效果微乎其微,都未有效改变小高爸爸对成功的观念,那怎么才能有效改变家长的理念呢?我不由得感到困惑。
恰在此时,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家长进课堂”活动,为了巩固和完善“家长进课堂”活动成功开展,我建立了班级QQ群、微信群和班级博客,为家长和学生建立了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畅所欲言的平台。
而我自己和小高爸爸也加了微信,微信的便捷省去了家长请假来校的麻烦,而且微信也没有什么额外的电话费。我经常和小高的父亲进行微信的交流,谈工作、谈家庭、谈小高同学成长经历,他爸爸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和他交流,让他深刻认识到要和儿子建立真诚、安全、温暖的关系,和孩子要以平等的方式或者以朋友的方式进行交流,我们也再次交流了对人才的看法。人才应具备的条件是:有能力,有贡献,有价值。上大学、读名校,固然有利于成才,社会各方面的人才确实大量从大学、从名校走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走上这条路的人都能成才,也不意味着要成才就必须走这条路。虽然我与小高同学的父亲见面不多,但我们在微信平台上坦诚相对,畅所欲言,气氛融洽和谐,沟通的效果不亚于正式家访。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推荐了小高的父亲加入班级的微信群。在班级的家长微信群中,我常在微信上和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理念,小高同学的父亲与我们班别的孩子的家长也交流和沟通如何和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想,如何倾听他的内心渴望让孩子建立自信,如何适应高中的学习。通过微信群上的交流,我发现我和小高同学父母的关系就像坚冰一样渐渐开始融化了,而小高爸爸对成功的观念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开学两个月后,我发现小高同学对电脑很有兴趣,于是安排小高同学担任我们班的博客网管员,负责我们班的网页制作。为了让小高爸爸更多了解小高的学校生活,我建议小高爸爸经常上我们的班级网页看看。小高爸爸看见儿子制作的网页惊讶不已,尤其看到网页上孩子在学工时的劳动视频,他开心地笑了。他也看到了班级博客上很多家长的感言,他对我说他终于意识到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学习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提高整体素质才是培养孩子成功的重要目标。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小高爸爸在家庭教育上的指导,我还推荐他有空上一些家庭教育的网站。
在爸爸的理念的改变下,小高同学也变了,他开始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了,有时还帮老师拿录音机等上课物品。小高同学还积极地参加了班级的各项活动,在班级的笑声也渐渐多了起来。在校运动会上,他参加了跳绳比赛,当他手拿着绳子上下飞舞时,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为他加油,热烈的加油声响彻校园的上空。看到他那红红的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我开心地笑了。
【点评】
新媒体技术的发达拓展了家校沟通的路径与方式。任何一种新媒体沟通方式都有自身的便利与限制。作为班主任而言,必须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以及沟通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很多时候是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
本案例的矛盾焦点在于传统的家长来校约谈、班主任家访等家校沟通方式无法改变家长只重成绩、忽视育人的教育理念。老师通过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和班级博客等现代技术媒体,既方便了与家长的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在分享其他家长育人理念和故事的过程中,发挥了家长教育家长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家长教育理念的正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