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开放日活动:加深家校了解

(一)家长开放日活动:加深家校了解

家长开放日虽然是全校性活动,但是每一位班主任教师都负责组织本班家长参加。

首先,班主任要把“家长开放日”的流程提前告知每一位家长,并对家长做出真诚的邀请。

其次,除了流程之后,班主任也要告诉家长,在开放日这天,家长可以看什么,怎么看,请家长做一个“有心人”。

第三,活动结束之后,班主任要和家长对“开放日”中家长的体会与意见进行详细交流与沟通。

【案例分享】

家长开放日的“赌约”

家长开放日,学校计划每班邀请五位家长来校参加家校活动。办公室里就应该邀请哪些家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班主任们的意见基本分为三派:优秀派、后进派、中庸派。小张老师觉得应该请班级中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学生的家长来看看他们的孩子在校的表现;老法师王姐觉得应该请班级中“后进”学生的家长来帮忙找找孩子在校的问题;小李老师觉得应该请那些表现中等的学生家长,他们肯定会认真填写好反馈表。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决定分头行动。办公室里的其他老师也各自站队一起打了个小赌,看看最后谁的效果最好。

小张老师请了班级表现最优秀的五位学生家长。这五位家长接到电话都很乐意参加。活动当天,开始的两节课家长们兴致很高,学生更是高度配合。小张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在讲台上起劲地讲,学生和家长在下边默默地听,一天下来老师和家长的相互与沟通却并不多。而大部分同学看着优秀同学在爸妈面前的好表现,也都有些失落,很遗憾自己的父母没有能来校。

王姐请了班级五名学困生家长。这五位家长接到电话,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学校又闯祸了。生怕老师要开告状会,也怕老师当面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搞不好要吃批评,所以都有些推脱。不过“老法师”最终还是说服了他们:在家长学校活动中,王姐把自己作为一名老教师和一位母亲的家庭教育理念向家长们传授,也请家长在一天的陪伴中感受孩子学习的不易和不足之处。家长们慢慢敞开心扉,把自己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提出来,让王姐帮助分析、探讨并解决。活动结束后,微信群里几位学困生家长激动地庆幸自己被选中参加本次活动。没有到场的家长纷纷则表示羡慕,都积极报名预约下次活动。

小李老师请了班级中各方面表现都比较普通的学生家长。因为小李老师本身自己比较年轻,经验也不足,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综合素养和家庭背景的差异性,而是采用统一的授课内容、方法和形式。最终家长开放日的效果可想而知,连他最重视的回访单,五位家长也只是草草地填写,敷衍了事。

王姐虽然出师不利但却笑到了最后。大家决定在活动结束后搞一次办公室聚餐,一起讨论:到底如何调动家长参与家校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全体家长达成家校互动活动价值的共识。

王姐说:“家长学校活动要针对家长的差异性,做到广覆盖。”这次要不是事先有“赌约”,她本来是准备优秀、中等和后进学生家长都邀请的。在活动中她会根据家长的文化程度、综合素养和家庭背景的体现差异性。帮助家长解决平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把“实用”放在首位,做到一次一个重点,一次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同时,家长学校活动中她很注意维护家长形象。实际上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的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对孩子充满着希望,也希望老师能这样做。大多数家长还是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的,出现家长不愿来参加家长学校活动的局面,教师应多从自身分析原因。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师平时没注意维护后进生与家长的形象和尊严,使家长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不愿来;二是教师把家长学校活动开成“批斗会”,把“后进生”和其家长当成批斗的对象,家长不敢来。家长学校活动既要注意表扬优生,对各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也要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至于“后进生”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不应点名批评,要采用说事不说人,委婉地提出建议的策略,引起家长注意,会后再找有关的家长个别交谈,给家长和孩子足够的尊重。这样,后进生的家长就会无所顾忌,并能主动地和教师交流,愿意和老师携手教育好孩子。

【点评】

“家长开放日”的目的是促进家校沟通,能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是很多时候,学校为家长提供了机会,但在活动中家长并不“上心”,让“家长开放日”的效果大打折扣。

案例所述,在家长开放日中,三位班主任按照自己的判断,选择了三组不同的家长参与开放日活动,结果由于家长的差异开放日的最后效果也相差很大。三位老师能够积极反思自己的实践操作、共同总结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家校活动的开展明确了方向,值得大家学习。案例也充分说明了,对任何教师而言,家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经验与智慧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并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可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