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学生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冲突

(三)协调学生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冲突

大部分孩子在家中是“六个大人围着转”的状态,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人际交往矛盾冲突的价值判断往往存在偏颇,一旦与同学老师发生纠纷,往往只看到对方的错误和不足,却丝毫看不到自己在此过程中的问题。如果这样的学生和任课教师发生矛盾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了解事情的完整经过,尤其是要从当事学生自身、现场同学和任课教师等多方面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

2.积极和家长沟通,寻求家长的支持。有的家长认识不到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有的家长知道孩子存在这种倾向。如果家长认识不到的,还要告诉家长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如果家长知道这个道理的,则要和家长共同商量如何才能通过事件的解决,教孩子学会反思自身,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放慢脚步

小B长得胖嘟嘟的,碰到老师总会甜甜一笑,给人的感觉很随和,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做事很有原则,但是只有熟知他的老师才知道,一旦他与别人闹了矛盾,父母或老师指责他的错误,他就会“犟”起来,一点也无法承受,受不起批评,并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

学农期间,由于天公不作美,两个班的同学一直是在一间闷热的会议室学习枯燥的手工编织技术。顾不过来,难免疏漏。对小B来说手工活绝对是个短板,他又离得远,看不清,听不明辅导员的指令,而每次下课前辅导员却要一个个检查大家的成品,这使他在大家面前暴露了最不擅长的一面。当辅导员要求他完成作业后才能离开时,他和辅导员发生了冲突,他不仅扬长而去,更用“绝食”来抗议他的不满,掩饰他的自卑。

他打电话告知了父母学农基地发生的情况,当然是以对他有利的一面阐述情况的。小B妈妈当下就打电话给我询问情况,觉得自己儿子受了很大委屈,甚至要马上开车把他接回家。我首先安抚了他妈妈的情绪,在花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沟通后,他妈妈渐渐平静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冲动,承认了儿子的问题,理解了我和辅导员的工作,愿意将这件事全权交由我处理。

接下来就是怎么缓和学农基地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与小B直接说理,必然发生更大的冲突。我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给他自我反思的时间。这个处理方式很有效,他自己已意识到了错误,有所反省,还主动用行动来弥补他的莽撞,我听他的室友偷偷告诉我,他事后主动去找辅导员道了歉,之后几天的学农活动也积极主动了许多。学农回来后我找机会,借由他一次为班级服务的良好表现表扬了他,同时借机与他来了次长时间的对话,指出了他学农时的问题,分析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提出了我的期望,这次的对话很成功,收效也很明显。教育不是一时的,是一朝一夕的累积,我明白这孩子的问题不是一次谈话可以完全解决的,我希望在我的陪伴下,他可以慢慢纠正身上的问题,发扬他的优点,在人生这条路上越走越好!

曾经看过中国台湾作家张文亮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一文,深深触动了我,教育孩子的过程,一定是“等”的过程,只有我们学会倾听,走进学生以及学生的家庭,真正架起家校生的桥梁,才能落实教育。我们都知道,教育需要爱,爱是包容,有时需要我们放慢脚步,查找原因,制定策略。

【点评】

班主任的都有体会,就是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些孩子,他们只会看到对方的问题,无视自己的错误之处,而且受不得批评,一旦被批评了,就非常情绪化,即使自己确实有错,也不能由衷认错道歉。一旦学生与任课老师发生冲突,班主任处理起来有时真像“老娘舅”处理家务事一样,剪不断、理还乱。

本案例中小B“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是这个独生子女时代很多孩子共有的“毛病”。发生“学农事件”之后,老师首先和家长沟通取得理解和支持,之后设身处地地从小B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给予他冷静的时间,尊重他、等待他,并抓住契机以发展性的眼光策略性地引导孩子成长,这样的教育结果必然让老师欣慰让家长放心。我们还可以建议老师将小B同学后一段的表现主动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对事情的处理结果,也让家长切实看到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