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信及班级微信群进行家校沟通
在诸多新媒体中,微信成为教师最经常使用的新媒体沟通工具。由班主任担任群主、家长作为群成员的班级微信群是当前家校沟通最主要的渠道。
1.班级微信群的功能
(1)发布信息。包括班主任传达学校要求家长完成的各项任务,及时告知学校各种活动的相关情况,收集家长对于学校任务和活动的反馈等。
(2)班级管理事务讨论,与家长进行班级管理事务的沟通。可以利用微信群和家长进行这样的互动探讨,如:孩子单元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学生竞选班干部家长的想法、班级卫生岗位设置的合理性、班级规范的制定等。家长们都热烈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计划,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
(3)了解学生和家长在家的动态。
2.加强微信群管理,制定班级微信群规则
为了规范班级微信群的管理,上海市不少区域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如《静安区中小学班级群建设公约》《浦东新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班级微信群管理的通知》等。《浦东新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班级微信群管理的通知》对于教师和家长在微信群的发言是这样规定的:
对老师要求:
1.班级微信群由班主任管理员或任课老师管理,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群成员实名制、聊天监管、违规提醒处理等。
2.不定时检查群成员,不应加入人员应予以清退。
3.老师可在群内发布有关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每日家庭作业,以及与教育教学活动有关教育信息等,相关信息应符合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规定。
4.不得在群内公布学生的成绩排名或可以对比学生成绩优劣的信息,不得发布学生的负面信息。
5.不得就个别学生的问题在群内进行讨论,探讨个别学生的具体教育问题可与其家长直接电话或当面沟通协商。
6.不得与家长发生争执,当家长在群内出现负面情绪时,应当引导家长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对家长要求:
1.家长对学校、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不要在群内发布,如有需要应直接联系相关老师,或来信来访向校方提出。
2.不得发布带有煽动性、过激性的言论。
3.不在群内发布广告、推销商品或与本群无关的信息。
4.未经班主任同意,不得擅自邀请非本班级家长进群。
5.因老师上课或工作繁忙不能及时回复家长发布的信息,家长可另致电老师,以便提供及时回复,确认信息。
【案例分享】
聚力·同行——我的班级微信群
“老师,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家长群,要把你加进去么?”
刚告知班级同学分班信息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了这么一条短信。“好啊,谢谢您。”就这样我这个班主任被拉进了一个已经有着39人的微信群,要知道班级一共才42个人啊,不禁感叹,“家长们真是神通广大”。这么感叹着,其实心里还是有点慌,这神通广大的背后有着太多不可知的力量,对一个初建未成形的班级而言,不知道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对于微信群,一直以来很多人“谈群色变”,小道消息聚集地,拉帮结派的主阵营,看看现在的微信群,42个同学微信群却多达79人,作为天之骄子的一代,我们的孩子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寄托,如果稍有不慎,那么失望的不仅仅是某个学生,而是他背后的一个家庭,所以我该怎么处理好这一问题呢?
我开始通过第一次家访的接触进行细细的“排摸”。谁建的这个群?为什么那么多人加入了这个群?如果出现不利言论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老师,我们要找到组织啊,心就定了。”“老师,我们可以资源共享啊,多好。”“老师,我们只是看看,你放心,我们从来不多嘴。”“老师,有消息第一时间传达,多方便。”……瞧,可爱的家长们其实就是那么简单,没有什么阴谋论,只是简单的时代潮流而已,我能逆潮流而动吗?不行!微信群有好处吗?当然!问题是我该如何利用好这个群呢?
“严禁发表任何未经查实的小道消息”“有各类通知不需要签到回复避免刷屏”,一次次的家访中,我定下了这样的基本“群规”。“麻烦您,如果在私下的小群中发现任何大家的意见,欢迎及时告诉我,良好的沟通才是高效解决问题的桥梁,你愿意做这样的桥梁吗?”在排摸清家长的情况后,我挑选了5位家长,作为班级群的小管家,他们都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热情,他们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家长圈,显然,在“微舆论”时代,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信息来源。
“冒昧问一下,有没有技术派可以帮忙构建班级网络之窗?”随即,我在网上发起了英雄帖,又有两位家长主动请缨,“老师,我是开摄影公司的,我们家长都希望看到更多孩子的在校情况,记录他们的点滴生活。希望我能在摄影上给孩子们提供一定的指导,让他们能积极记录每天的生活。”“老师,网络平台我建议构建一个班级博客,或者微信工作号,我们及时沟通和建设。”瞧,信息化时代,网络化平台,我们谁都离不开,但是,光靠我一个人,恐怕是要累趴了。家长有知情的权利,知情的渴望,更有传情的技术、传情的能力。一加一才能大于二。
这不,开学一周,我们的网络平台就搭建起来了,微信群、网盘、博客、公众号,还成立了一只后方报道小分队。我每天带着孩子们一起生活、记录,作为前方记者,他们就是我坚强的后盾,和孩子一起编辑,发送,每天的学习情况、班级和学校开展活动的图片、学校发展大事、教育心得等家长比较关心的内容和话题都能及时上传或互动,及时分享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成就的同时,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集思广益的平台。
信息的传达实现了,可是做久了谁都会腻,简单的讨论通知似乎日渐沉寂,于是我决定鼓励家长们开展一些亲情互动活动。每逢主题节日,邀请家长们共同参与班内的活动,端午节、中秋节、感恩节、圣诞节,每个活动都邀请家长们积极参与,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一来二往,家长们也渐渐熟悉了起来,资源共享更多了,大家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到了节假日,还有很多家长通过家长群一同出游,瞧着他们其乐融融的样子,我不禁想感谢现在的科技,让一颗颗陌生的心灵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学校要开展教室环境评比啦!”我将这个消息发到了班级家长群中,“老师有什么我们可以做的么?”“老师我们可以提供绿色植物。”“老师,我们每人交一张家庭合影,建一个爱的港湾吧?”“老师……”瞧,就是这么积极热情的一大家子人,他们的出现也让我的工作充满了活力和挑战。独木不成林,有了他们我更加觉得幸福和快乐,因为家长就是我最重要的智囊团,更是我最重要的VIP客户群,我们相互依存,共同前进。
信息化的社会,我们接触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不断尝试,打开自己的胸怀,不断互动,不断走进学生家庭,在家长接受我的同时建立信任,最终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更快乐地成长。
【点评】
班级微信群正在成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平台。它可以是发布信息的平台,也是家长表达观点和意见的重要渠道。班主任应及时掌握家长的舆情动态,给予家长言论自由,但也应引导家长发言。一旦言论失控,很容易造成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前的误会、纷争,甚至会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
无规矩不以成方圆,不管是信息发布平台还是家庭教育指导平台,班级微信群的功能发挥都少不了班主任教师的引导和管理。班主任不仅要为微信群制定必要的管理规则,更要积极引导家长发言,对家长群中家长遇到的困惑和压力的宣泄给予及时干预和专业性的指导,将班级微信群建设成真正的沟通桥梁和学习平台。案例中的老师为了微信群制定一些适合自己班级的“群规”,和家长共同维护班级微信群的和谐氛围。于是,通过这个班级微信群,家校沟通密切了,而且走到一起的不仅仅是家长们,由于大家的及时沟通,让每个孩子也有了更多的展现机会。互通有无中,家长们也会渐渐聚焦一些孩子成长中的共同话题,而这也恰恰为教师提供了非常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