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温暖的指导者
一个人能否为别人所接纳,是否具有群体影响力,关键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也是家庭教育个案指导中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基础。教师要以此为目标,加强自身修养,成为一个充满人格魅力,让学生和家长觉得温暖的人。
【案例分享】
做“学生的良师,家长的益友”
都说什么样的家庭,往往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曾经碰到过的一个学生家长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记得那是高三的第一次家长会结束后,我一下子被一群家长围住了,每个家长都有不同的问题。但是我突然发现有一位家长竟然几乎所有家长的问题都能帮我回答,而她的回答却总惹来了许多家长的不满,等到好不容易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已经8点半了。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这位家长等在走廊上叫住了我。她自我介绍,是班中小Z同学的家长。小Z是一个内向的女孩,高一就参加了我带的一个研拓班,所以我也算较早就认识她了。高一高二在研拓班中,她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所有我布置的任务,她都是最积极完成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位好学优秀的女孩。站在走廊上,家长告诉我,对于她的女儿,语数外她都能辅导,从读小学至今,她都会给她安排辅导各门学科。到了高三,唯独生物她无能为力,所以希望我能在这门学科上多多关注她。我抬头仔细打量一下,感觉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年妇女,我当时觉得,真是人不可貌相,这位家长好牛,高三的三门学科都能辅导,这样的家长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我不得不对她有点刮目相看。但和她交流了近20分钟,我就隐隐生出一些不安,按照以往碰到的情况,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会很高,很多孩子都会由于现实和期望值之间的落差而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学期,风平浪静,啥事也没有,孩子的成绩也还不错,在班中属于中等偏上,我觉得我的担心似乎有点多余。
谁知,第二学期的开学后不久的一天,一早上就接到该家长的短信,说是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回到家经常大哭,不肯做作业,说不想上学不想参加高考了,现在家长的话怎么都不听,还说如果让她高考她宁愿去死。我的心里咯噔一下,该来的还是来了。同时还给我出了一个难题:既不能让孩子知道她和我联系的事,但又希望老师帮着做做工作。我一边安慰家长,一边想着怎么处理这个棘手的事情。7点半过后,我给她发过去了一条短信:“小Z,上课时间过了,怎么没看到你呀?身体不舒服吗?如果不舒服,就好好休息,今天生物拉下的课,明天老师会和你单独讲解的,不要太担心哦。”一会,她回信了:“老师,我今天早上起来觉得头很晕,想休息一天。”到了晚上,我又给她发了一条信息:“身体好点了吗?明天能来上学吗?明天有节体育课,你不要下去了,我到教室给你讲讲昨天的内容。”一会她回了信息:“老师,我明天来上课的。”我心里稍稍放松,心想只要孩子肯来学校就好,我就有机会和她沟通和交流,这样的孩子,目前主要的问题是给她信心和鼓励。第二天,利用体育课的机会,我先是给她讲解了一部分课程,讲解过程中,我及时表扬她知识掌握还不错,理解能力也可以,只要认真,成绩一定会上去。然后,我就说:“小Z,黄老师怎么觉得你最近一段时间学习上没有以前那么认真了呢?总感觉你对自己的信心不足,你也不像以前那样开朗爱说爱笑了,能不能和老师讲讲怎么回事呀?”她一开始,怎么也不肯说,后来我和她聊起了班中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她话多了,也总算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妈妈对她要求太高,自己又觉得高三的课程越来越难,已经力不从心了,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感觉快要被逼疯了,但又害怕妈妈对自己失望,不敢想象如果高考不好结果怎样,家长会对她如何失望。因为害怕,所以逃避。只要她说出了真实的想法我就觉得比较好办了,看来问题的症结是家长。
晚上她妈妈发来信息:“黄老师,她今天回来精神状况好多了,主动复习功课了,谢谢你的关心和帮助。”我给她回信:“不用谢我,作为家长,不要给予孩子过多的压力,你也反省一下以前的教育方法是否有不妥之处,半小时后我们电话沟通。”在后来的电话交流中,我给她指出了其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1.目标太高,不切实际;2.不了解高考形势,辅导不得利;3.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孩子不认同。同时和她协商后阶段改变教育方法,尊重孩子意愿,不给孩子太大压力,学习上主动放手,给孩子自主权。
这事过后,为了激励小Z的自信心,在后来的生物测验中,一些可给分可不给分的题目,对她我都给分,让她的成绩不至于太低,果然,一段时间后她的自信心有所提升。但我知道,这样的事,不会如此顺利,所以我和她家长约定,每个星期和我进行一次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果然,每过一段时间该学生都会出现反复,家长到后来已经束手无策了,要求越来越低,最后低到只要能顺利参加高考,不管结果如何。但尽管这样,到了6月2号,离高考还有5天时间,她妈妈又哭着给我打电话,说她不肯参加高考,这几天在家里啥都不复习,天天躺在床上睡觉。求我能不能劝劝她,不要放弃这次高考。说现在只有老师的话她还能听一点,家长一句话都说不上了。这下我也急了,马上打车赶到她家做她思想工作,最后她总算答应我会坚持到最后,参加完高考。6月7号,在考场门口看到满脸焦虑的妈妈和女儿,我也总算放心了。8号晚上,家长给我发来信息:“谢谢老师,她总算顺利完成高考,不管成绩如何,这个结果我已经很满意了。非常谢谢你!感谢你一直来对我的指导、鼓励和陪伴”。
令人高兴的是,高考成绩出来后,小Z成绩达到了本科录取分数线,最后被一所本科院校录取了。家长更是欣喜万分,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带着女儿一起来到学校要对老师当面说一声谢谢。此时看到的小Z,快乐阳光自信,她妈妈也是满满的笑意,我也很欣慰。做老师,做班主任,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点评】
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教育目标过高,这位高三学生压力越来越大,自信越来越小,直至厌学不愿参加高考,甚至出现了轻微抑郁现象。而此时家长却感无能为力,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班主任在长达四个月的干预过程中,不仅在学生身上花了大量时间,同时,通过电话、短信、家访等多种形式和其家长有过近20次的沟通,通过努力,终于使一个已经不想上学的孩子考进了大学,达到了大家希望看到的最好结果。
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良师,同时也应该是家长的益友。遇事,能够站在家长的角度、立场去感知和体验对方的感受,并能有效地将这些感知和体验传递给对方,使对方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最终收获信任。父母对班主任的信任加上良好的家校沟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