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班主任如何做好第一次家访
第一次家访是新入职班主任和家长单独见面的宝贵机会,在这次接触中,如何将自己的职业精神、专业能力展现在家长面前,赢得尊重,争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次家访往往发生在学期即将开始之前,首先新手班主任需要充分准备,用心研究每个学生的档案,包括之前的学习经历、家庭背景等信息。在进入学生家门的时候,除了问询相关问题,也要基于自己对学生的了解阐明自己的看法。这样给家长的印象就是班主任虽然是新手,但却是一个具有专业能力且认真努力的班主任。
【点评】
与家共舞——新入职班主任如何做好家访工作
走出这条漆黑的小道,我知道有一条无形的线已经在我和这个家庭之间埋下了……
小敏家是我当天家访的最后一站,带着一点歉疚,我按响了他们家的门铃。出来迎接的是一家三人,说实话,我感到有一点“受宠若惊”。因为在上一家的拖延,和他们联系的时候已经将近八点半了。短信里我小心翼翼地试探:是不是要改时间?得到的答复是这样的:老师,没关系,我们多晚都等您。
“我们”,这个词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会是一个怎样的家呢?作为新入职班主任,我试着从这些信息里,探寻一点端倪。“铜墙铁壁”,我的脑中闪现出这样四个字。
大门徐徐开启,我看到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客厅,家里灯火通明,每个人都盛装以待。这让我有点不好意思,我想起我读高中时有两年我接待自己班主任时候,都穿的是同一件睡衣。
家访在严肃的气氛中展开,小敏的妈妈先开口:“其实,我们这次中考发挥得并不理想,会进到你们学校也是没想到。”我有点尴尬,心里暗自庆幸,还好刚才婉拒了他们的茶水。还没等我接话,小敏妈妈又开口了:“不过呢,我们还是和她那些优秀的中学同学保持联系,拿一些题目,比较一下大考成绩。再说,我听说,你们班应该也是不错的班级。”我端起自己的水杯,咽了一口茶水。“是的,从成绩来看是这样。我们的任课老师每一个也能独当一面。”听了我的回应,小敏妈妈眼睛一亮,随即看了一眼小敏:“快,把你的假期作业给老师看看。”只见茶几上早已垒起来一摞厚厚的作业本,放在最上面的是我所任教学科的作业。小敏有点羞怯,她拿起一本作业,打开给我看。整个过程像演一出默片,看得出来,这个15岁的大姑娘还有点尴尬。我笑笑,还是不知说什么好。捧起她递给我的作业本,我看到的是一行行整齐的字迹,一列列用心的布局,但似乎少了那么几分灵动。“平时爱看书吗?”我问得很随意。“嗯……还好。”小敏有点支吾。“书我带着她看了不少,假期里我们还会一起去博物馆、科技馆。”一直坐在一边默默微笑的爸爸适时地插入了这段对话。我抬起头望向他,他做在一把沙发椅中,身体却并不下陷,保持着一种庄重的姿态,两腿交叠,两手交叉放置在大腿上。我想他大概比我还紧张——只不过我紧张的是我的工作,他紧张的是女儿。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开始走神,我到底要留多久?开始家访的时间已经是晚上八点半超过了。如果提前结束,会不会给这家人留下我怠慢他们的感觉?在我的迟疑和他们的寒暄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终于到了临别的时分,我穿好鞋,准备出门,转身看到妈妈拿着一样什么东西冲到门前。“老师你收下!”我定睛一看,是一个红包加上一支口红。我吓了一跳,身体向后倾。她似乎没有预料到我的神色,又不想惊扰到女儿,于是和自己的丈夫一个侧身也钻出了门口。门掩上了。“老师,你收下!这个不贵的!”我只好往电梯里躲闪。在这一推一搡间,电梯运行到了一楼。期间口红掉到了轿厢地板上,我没有去捡,我的心情有点复杂。
每个家都有自己各自的舞步,家访是离一个家最近的时刻,是顺应这个家的律动,加入这场舞蹈,还是让这个家能熟悉你的节奏,对于新入职班主任来说是将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在小敏这个家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独生子女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或者说是孩子在智力上的发展。很显然,他们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同时,这份爱的背后还有很多别的内容,比如担心。其中一个担心,就是担心班主任老师是不是喜欢自己的孩子,加上孩子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在这种情况下,送礼好像是一种方法。另外就是对年轻老师旁敲侧击:“你们校长我认识……你们班级情况我早有耳闻。”其实也是一种试探。
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校园的大道尽头是块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大字“身正为范”。现在想来,身正为范不单是一句“警句”,更是一帖“护身符”。对于新入职的班主任而言,细心观察,用心体会一个家的氛围,从一些细枝末节中看出一个孩子发展的伏笔,是一种专业基本功。而谨守职业道德,树立职业自信,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点评】
新入职班主任往往会因为年龄、阅历等各方面的原因,自身缺乏自信,还可能受到家长的“试探”。那么,作为新入职班主任,在第一次家访时,会遇到哪些实际的困难呢?又应该怎样应变处理,做好这第一次家访呢?
新入职班主任由于年纪轻、阅历浅、经验少,容易受到家长的质疑。不过,这属于人之常情,新班主任也不需要过分敏感和焦虑。只要新入职班主任牢牢抓住“一切为了您的孩子”这一契合点,谨守职业道德,用心用情用智慧,在与家长沟通中就逐渐能获得家长的理解、信任、支持和敬重,从而不仅能与家长共舞,更能与家长共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