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选科
高考新政后,高一学生一进校就面临+3选科的问题。在选哪三门科方面,班主任的角色不是“老娘舅”,也不是决策师,选择权最终是在学生和家长手中。首先,教师可以做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各学科的学习能力与发展潜力,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给学生和家长提一些专业意见。其次,当学生和家长在选科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时,能够积极扮演双方沟通桥梁的角色,指导双方进行坦诚沟通,让学生明白家长的考虑和良苦用心,同时引导家长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意愿,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案例分享】
路在何方
下午的一节班会课上,教室里出现了几张略微成熟一些的新面孔,那是班主任请来就职业发展的话题和班里同学交流的校友。几位校友分别就职于不同的岗位,有的在银行工作、有的在做空姐……有一位男生举手提出一个建议:“老师能不能给点我们私下交流的空间?”L老师会意地掩上了教室的门暂时告退了10分钟。回到教室,却发现小C同学神情有异,趴在座位上不愿意抬头。
班会课后和几位校友交流,几位校友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小C,提到她在大家分享职业选择问题时情绪突然有些激动,甚至追问学长,最后选择工作时到底还有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说着说着,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还委屈地哭了起来。S学长还曾走近她和她聊了好一会儿,她还问学长要了微信号。L老师建议S以后有空时和她多联系。
此时正值面对三加一选科加选什么这个问题,即将向学校递交意向书。L老师意识到,肯定有什么事情深深困扰着小C,班会课上交流的内容碰巧成了触媒,所以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控制不住情绪了。
一天下午放学后,L老师不经意地和她提起那天的班会课,询问她课后有什么感想。“我觉得我想要的生活是实现不了的,看到学姐能走自己选定的道路,我很羡慕,”小C满是郁闷地说,“我爸想要我继续走运动员的路,报考体校。可是我不想做运动员了,我想报其他专业,到社会上谋职,好好照顾妈妈”。L老师琢磨了一下,S在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选择在原先的专业上有所发展,而是报名参加了空姐的遴选,最后如愿成了一名空姐。小C并不是想要成为一名空姐,她佩服和羡慕的应该是能够选择走自己喜欢的路的自由意志吧!
小C是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来我校就读的。初中打下的学习基础不足以跟上高中的学习要求,所以进入高中后学习吃力,成绩一直没有什么起色。也曾经试图努力跟上同学,但是努力了几次后不见变化故而有时会变得灰心丧气。评估她的情况,以现有的成绩甚至很难考上本科。
“老师有些好奇,你为什么打算放弃训练了十多年的项目,不再走运动员这条路了?”L老师耐心地和小C交流起来。小C回答说:“我看到一些新闻,有好多运动员在退役后生活得都不如意,本身一身伤病,再加上又没有其他技能,想要找到好一点儿的工作很难。我觉得这样的未来对他们太不公平了!我目前想要再提高比赛成绩很难,打不到全国前几名,继续走这条路不会有大出息。如果现在继续坚持打比赛,每周都得训练好几天,学习的时间不够,势必会对文化课成绩影响很大,更难提高学习成绩。我爸不要我放弃运动员这条路,说可以去报高校的体育特招生,这条路太窄了。我想多一些选择的机会,如果正常参加高考专业选择余地很大。我爸很强势,不听我的,就是不答应,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听了她的分析,L老师先是夸奖了小C看待问题比较长远客观,进而询问她家里还有谁能支持她的想法。她苦恼地说:“他们都只听我爸的,没人帮我。”倾诉了一番后,小C逐渐平静下来。
L老师仔细想了想,看来,令小C痛苦的不仅仅是选择的困难,而且她觉得孤立无援,在和爸爸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问题的认识上是有分歧的。要想化解这个矛盾,要了解清楚家长和孩子产生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小C的父亲在家里一向比较强势,给女儿取了个相当男性化的名字,由此可见,他对孩子寄予厚望,在对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常会施压。由此也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对于父亲的建议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认识到这些问题,L老师决定和小C父亲好好沟通一下。
小C爸爸告诉L老师:“今年新的高考加分政策取消了运动员的加分,以前国家二级运动员可以加二十分,现在这样的情况,对孩子不利。考虑到她学习成绩不够好,唯有走体育特招生这条路才能规避分数低的窘况,顺利升学。”
原来如此,父亲的思虑不可谓不符合现实,但是他有没有了解到小C对未来的打算以及她对运动员职业的认识呢?看来父女之间的沟通还是不够啊!似乎小C和母亲更加亲厚一些,也许打通父女间沟通障碍还需要母亲的“旁敲侧击”。L老师又联系了小C的母亲,帮助她寻找来自母亲的支持。
L老师决定近期召开一次题为《幸福是选择的结果》的主题班会。在筹备班会阶段,班级学生完成了MBTI职业性格测试。L老师布置班级同学写下自己对未来的困惑、理想的职业及选择理由,推荐他们观看了两部电影《入殓师》《穿普拉达的女王》,体察主人公对职业的认识。小C写下的职业困惑是:如何才能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如何才能看清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她的职业追求是:一份赖以生存的、能照顾好妈妈的保障。她的理想专业是应用经济学和应用心理学,她的理想大学是上海海关大学。她认为选择这所二本大学是自己通过努力有希望可能达到的,海关与特警密不可分,她的运动特长也能发挥出来。想到这些,L老师不觉莞尔。原来小C不是盲目排斥运动员生涯,她也是在积极规划并努力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啊。
班会课上,同学们分享了各自的职业观,一起讨论了影片主人公的生涯抉择之路带来的启示,小C也积极参与小组同伴讨论,交流自己关于未来职业选择的问题。笑容浮现在她的脸上。
班会课后,L老师再次和小C父亲进行了沟通,将小C的真实的想法告知父亲,也将和她谈话后了解到的情况和盘托出,帮助他了解小C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建议父女二人再找机会好好畅谈一次,同时提出可行性建议,让小C父亲斟酌考量。“不妨先参加春考试一试”,L老师提出了建议,结合去年的情况分析了利弊。因为春考只考语数外三门学科,相对而言学习压力小一点。“如果春考不成功,再参加秋考,多一次机会,秋考再考虑报考高校的体育特招生也行啊!”
通过笔试、面试,3月份春考录取名单出来了,小C如愿进入了本市某高校学习。
【点评】
每到学生和家长面临科目选择问题时,积压起来的矛盾总是容易爆发出来。孩子有孩子的方向,家长有家长的期待。因为有着多个选项,往往出现意见胶着的状态。两代人的意见不可调和吗?班主任老师又能做哪些工作呢?
本案例的老师围绕小C的未来困惑、理想专业及向往的职业担任起了家庭亲子沟通的桥梁,并能采用客观测试工具和专题影片并用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个人的职业性格和职业的真实面貌,让小C和家长看到较为宽阔的可选空间,制定两步走战略,且在第一步就取得了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