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
有些学生在采取过激行为时,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教师与同学及时阻拦,并没有酿成进一步的“悲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还把其他教师与家长牵涉进来。作为班主任,这个时候一定要能灵活处理好各种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不要把责任全部推到当事老师身上,要避免家长和责任老师发生冲突。
【案例分享】
一堂没有上完的物理课
“小王同学家长您好,今天物理实验课上您女儿怎么劝都不肯做实验,甚至扬言要跳楼。为了安抚她,全班同学这节课没上成,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希望家长能够引起重视,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另外也请您告诉我,如果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情,我们任课老师应该怎么做?”
这条由物理老师发的微信在家长群里引起了爆炸式反应,家长们纷纷留言:“最后没事吧?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呀?!”“这个同学我听孩子回来说过,以前一直去厕所抠喉咙催吐……”“她不是不怎么来读书的吗?”“哎呀,这会不会吓到其他同学呀?”……
小王的妈妈也在第一时间给了反馈:“孩子开玩笑的,老师别当真!”这无疑是投下了第二个炸弹,又引起了一阵轰动:“这个家长怎么这么说?万一出事情了呢?”“你这个家长也是奇葩,我注意你好久了,上次帮孩子写作文骗老师,现在说这样的话……”
短短几分钟之内,一场名副其实的“群架”眼看着就要上演了,我一看局面有些不受控制,赶紧给与小王妈妈“吵架”的家长们一一拨了电话,安抚他们的情绪,请他们不要再参与争辩。群里的回复慢慢少了,也终于能让我喘口气来处理这个棘手的事件。
事情起源是第三节物理实验课上,小王同学不愿服从老师的实验安排,想回教室写作业。但是物理老师认为这不符合课堂要求,没有允许,但是同意她在后面空位子上休息,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小王同学还是不愿意,搬了把椅子站在窗口扬言要跳楼,僵持了许久,最后小王从后门跑了出去。当我找到她试图进行调解时,发现她和物理老师的说辞完全两样,她坚持说是物理老师让她跳楼。但是同学们全都指责小王在撒谎,最后她脸一黑:“我不舒服,我要回家!”而她爸爸也在接到电话后来学校接走了她。正因为接走之前已经告知了来龙去脉,因此小王的爸爸虽然也在群里,但是自始至终只有一句话:“知道了老师,对不起,我们回去会教育。”
在拨通了小王妈妈的电话前,我让整个突发事件的目击者——班里的同学们把自己所看到的真相以及针对这件事的想法做了简单的记录,并仔细翻阅整理。然后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告知了小王妈妈,在沟通交流中我尽量客观地描述事实,毫不回避地指出孩子的任性之处,也向她及时说明了随着考试临近,物理老师因为正常教学多次被小王打乱而有些焦虑,而她也只有微信群里有家长联系方式,因此将这件事情直接贴在了微信群里。最后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协作,找个时间与孩子一起来校针对出勤率和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商讨一下对策。
一周后,小王在爸爸、妈妈和爷爷的陪伴下来到学校。在家长们的鼓励下,她能够平静地去叙述当时的事件,也能够纠正原来一些有偏差的认识,对于她的这个改变我及时给出了肯定与鼓励。在沟通过程中,我试探性地问道:“小王同学在我们学校已经是第二次扬言要跳楼了,不知道在家里她有没有过类似的举动?”小王妈妈依旧用她特有的淡定语气说道:“怎么可能?!她胆子可小了!不敢的!”妈妈的态度让小王又一次激动起来,她歇斯底里地吼道:“谁说没有?!有过两次!第二次爷爷抱着我的脚躺在地上哭得都发不出声了,我就不跳了。”可能是想起了当时的场景,她的言语间已经没有了刚才的冷静。根据以往的了解我大致清楚这其中发生了些什么,孩子肯定没有说谎,只是她很在乎妈妈的想法,不敢把自己想要轻生的念头告知,而妈妈一直以来不以为然的态度也让孩子感到有些寒心。
高中生的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更为强烈一些,他们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理清了思路后我与家长们交流了我的想法。对于这样敏感的孩子,家长们应该要引起重视,这个重视不是一味地宠溺孩子,而是要给予她更多的关注和陪伴,父母作为监护人如果只顾自己的工作,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家里长辈,很可能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王妈妈因为工作原因长时间不陪伴孩子,造成沟通上的许多误会。之后的一段时间,小王有了妈妈承诺的接送陪伴,不仅出勤率得到的保障,性格也开朗了一些。
最后还得消除微信群里的负面影响,我不仅将此次事件的结果在群里告知了家长,同时提醒各位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除此之外,特地找了一节晨会课时间来总结近阶段小王同学的进步,也借此机会让同学们与小王有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会后引导同学们将小王近期的进步,带给关注此事件的各位家长们。
【点评】
遇到突发事件,如果不作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引起学生和家长们的恐慌,从而扩大事件的负面影响。作为班主任,如果有学生扬言要跳楼,应该怎么做?如何做好积极、正确的引导?引导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
本案例中的事件特别复杂,不只涉及当事者学生及其家长,还牵涉到物理老师和其他家长,所以老师处理起来就特别棘手。首先,老师及时在微信群中“灭火”,避免了一场“群架”;在与小王母亲沟通时,对物理老师将事情放在微信群里的原因做了解释,避免了家长和物理老师发生冲突;后期也及时将事情处理结果告知微信群中的家长,努力消除微信群中的负面影响。但这也提醒我们,涉及个别学生问题,教师应该顾及学生和家长的自尊,找学生家长私聊,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要关注主角人物的后续跟进,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针对问题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