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家长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
以往在高中阶段的家校合育中,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常常处于“家长反馈情况—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接受教育”或“教师反馈情况—家长批评教育—学生接受教育”这种失衡而不对等的静态模式中。这个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教育”的位置。
教师应该认识到,在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是互为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不是教师和家长合力去“改造”学生,也不是教师去“改造”一个家庭,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找到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
【案例分享】
一张特殊的契约
阿远是一个性格外向,聪明好动,但自控力不强的男生,喜欢打篮球、玩网络游戏,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处于中游水平。阿远的家庭和现在许多的家庭一样,一家三口,经济宽裕,父亲平时工作繁忙,经常出差,于是教育的重担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阿远母亲的身上。阿远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颇有期望,自从阿远进入高中以来,她经常会打电话给我,关心了解孩子的情况。可最近电话的内容除了常规的情况了解外,还增添了许多阿远母亲的抱怨:“阿远越来越不肯听我的话,老是和我顶嘴,气死我了!”“老师啊,阿远最近老玩网络游戏,做作业时还老和同学发短信,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啊!”……诸如此类的絮叨几乎成了亲师交流的主要内容,数次之后,我已很难再找出更好的劝慰言辞,以致双方的交流每每以这样的形式开始又以同样的方式结束。再来看看阿远,学习上依旧是难以专注,有时放学很晚了还和同学打篮球,成绩不进反退。而每次当我因此而找他谈话时,他总会敏感而又不屑地说:“肯定又是我妈来告状了吧!她就会告状!”可他似乎又不愿多涉及和母亲的关系,这让我很头疼,我隐隐觉得阿远的家庭教育可能出了问题,不过我并没有急于出击,而是等待适当的机会。
几天后,适逢学校篮球队招收新的选手参加2个月后区里的联赛,阿远因其出色的技术被体育老师相中,但由于阿远成绩不过硬,学校要求征询学生家长的意见。阿远的母亲明确表示反对,但阿远基于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坚决要参加球队,两人又爆发了激烈的“内战”,阿远的母亲再次致电向我“哭诉”。放下电话,我觉得机会终于来了。我先找来了阿远,肯定了他在篮球方面的天分,然后我告诉他:“虽然你的态度很坚决,但你妈是你的监护人,你能否加入球队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这是学校的规定。”阿远听了显然有点着急,不知所措。我趁机答应他我可以设法让他的母亲点头同意,但前提是他得告诉我他和母亲之间存在的问题。很快,阿远便“和盘托出”了,原来打阿远上了高中以后,母亲对阿远的期望和要求也日益升高,眼里只有阿远的成绩,温和的鼓励少了、无谓的批评却多了。阿远有时明明在网上查学习资料,她却怀疑阿远躲在书房里上网玩游戏,经常“神出鬼没”地盯阿远的梢,还限制他的娱乐时间,母子关系便开始紧张起来。同时我还从阿远那里了解到,他对母亲的不满还源于母亲不能以身作则,晚上常在房间里和姐妹淘“煲电话粥”,却又指责阿远边做作业边和同学发短信。
阿远离去后,我仔细回忆了双方的“状词”,分析了母子的矛盾,发现阿远尽管也有自觉性差的缺点,但矛盾的根源还是在他母亲身上。如果母亲对他的教育方式能不那么简单粗暴,恐怕就不会导致现在的冲突了。我决定利用这次事件来帮助这对母子,既信守我对阿远的承诺,又能转变阿远母亲的教育方式。在经过了几天的思考和准备后,我和母子俩约定了家访的时间。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如约来到阿远家,我们三人围坐在桌边,开始了沟通与交流。我并没有开门见山,马上切入对阿远入队事件的看法,而是先向阿远的母亲汇报阿远近期的突出表现,阿远很高兴,可阿远的母亲却愤愤地说:“别的再好,成绩不好有什么用!”阿远一听又想和母亲争辩,我赶忙示意阿远冷静,随后我向阿远的母亲阐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还把近期的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作为反面事例来劝导阿远的母亲不要一味关注成绩,要多看到孩子其他方面的亮点,娱乐活动只要掌控好,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还会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有助于学习。她的母亲听后略有所思,见状我不失时机地、婉转地指出她在教育孩子时的一些误区:比如不能以身作则、不相信孩子、期望值过高等。同时,我也对阿远的缺点如贪玩、自控力差、不理解父母的用心等作了适当的批评,我这样做旨在让母子两人都明确自身的问题所在。这时,我终于把关于阿远能否入篮球队的事宜提了出来,阿远的母亲还是不太同意,毕竟人的思想不可能马上转变,阿远则焦急而又满怀期待地注视着我。“如果阿远改正缺点、成绩进步的话,您是否同意他加入校篮球队呢?”我问道。阿远的母亲态度也有了松动,说:“他成绩好了,我就不反对了。”阿远说:“可万一妈妈反悔了怎么办?”我随即说道:“阿远你看,其实你母亲还是很宽容的,不过你说得对,口说无凭,咱们立张临时契约吧!”“什么?定契约?”母子两人不约而同地表示疑惑。“嗯,是的。阿远妈妈,孩子和我们大人都是平等的,阿远刚才也反映了您的一些问题,如果您能拿自己做榜样,以后还怕孩子不听您的吗?所以,为了让阿远的成绩提高,您也要有所改变哪!至于契约嘛,正好可以让你们互相督促。”犹豫片刻后,阿远的母亲看看自己的孩子,同意了我的意见。经过协商,我、阿远和她的母亲共同拟定了这样的一份临时的特殊契约,大致内容罗列如下:
1.做作业时和母亲一起把各自的手机放在客厅的茶几上,且调成静音模式。
2.做作业时阿远主动打开房门,上网查资料时请母亲监督。
3.母亲不因成绩而随意批评阿远。
4.所有的娱乐活动等学习任务完成之后进行,此时母亲不再干涉。
5.阿远的娱乐时间每天不超过2小时(周末为4小时)。
6.如果阿远遵守条约,母亲就同意他加入校篮球队。如果阿远的母亲违反了条约,阿远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加入校篮球队。
7.契约有效期为两个月。
契约签订后,亲子双方签了名并一式三份,整个风波算是暂告一个段落。
之后不久,阿远告诉我,自己在家学习时母亲不再和别人“煲电话粥”了,也不常批评他了。而他自己,偶然也会有开小差的心思,可一想到会因此打不了篮球,他就能尽力克制自己。看到了母子俩的改变和进步,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但是等临时契约到期以后,阿远和他的母亲又会怎样呢?取得的效果还能维持、延续下去吗?我带着期待又陷入了新的思考中……
假如“我”和阿远的母亲按照旧有模式来教育孩子,让阿远迫于父母教师的权威而接受教育的话,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只能是强化其反抗意识,结果必然是阿远与我们的心理距离渐行渐远,教育的效果根本无从谈起。
当然,正如结尾“我”的“期待”,让家长与孩子定契约固然收效甚速,但是否能长久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还值得商榷,毕竟学生(包括家长)的自主、自律、内在动机等因素也必须考虑在内。因此,如何发挥这一动态模式的持续性教育效果,这一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继续思索和探究。
【点评】
本案例的老师提出了“三位一体,平等互教”的家庭教育指导理念。即要形成构建家长、学生、教师三位一体、平等互教的动态关系,教师和家长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相互协作,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促成学生的改变。
在过程中,整个事件的积极发展就是三者在倾听对方、反思自身、确定方案的过程中达成的。老师关注家长的需求、聆听孩子的心声,抓住教育的契机,采用艺术性的“契约”方式,在观念上引导家长反思,在方法上鼓励孩子进步,取得了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效果。经历了这个事件后,学生学习了承诺与责任,家长懂得了言传与身教,教师明白了尊重与平等,成年人教育学生,同样学生也让成年人获得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