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之间的交往

(二)指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之间的交往

有时,在孩子看来原本并无不妥的相处方式可能在家长眼中已经有些过分;有时,同学间的打打闹闹在家长眼中却成了伤害自己孩子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高中生的交往特点,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一阶段的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不要对孩子管控过严,要相信他们可以自己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而且他们也是在这种同学交往中慢慢成长的。

【案例分享】

同学发生矛盾之后

送走高三(11)班,我迎来了高一(6)班。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班在校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高一下学期,该班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然而,这个荣誉的取得也并非一帆风顺。

小S是个比较特殊的男生,特别爱说话,无论是自习课还是正式上课,还时不时地违反班规,是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一天中午,班里的小G家长气势汹汹地闯进了办公室。“哪个是班主任老师?我们孩子被打了,还管不管啦?”一时之间,我一头雾水,怎么回事?“这位家长,你先请坐,有事慢慢说。”之后,这位愤怒的家长机关枪似地说明了一切,还要求给个说法。了解了情况后,我这么说:“小G家长,孩子伤得厉害吗?有没有去过医院?”渐渐地,家长情绪好了点。“那倒没什么,只是脸上有块瘀青。”“好在孩子受伤不严重,只是皮肉之苦。小G家长,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先了解一下情况,核实清楚后再给你一个说法”。“那好吧,要尽快,对于打人的同学,你们要严加管理。”“你放心,无故打人肯定不对,我们决不姑息!”“那好,我等你的消息。”说完,小G家长走了。

当天我就找了两位当事人谈话,一开始,两人谁也不说,都低头不语。“既然你们不想说,那就每人写份深刻的检查,说明事情的经过。”“老师,我说。”于是,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小S为人“嚣张”,爱说脏话。小G看不惯,于是课间打起了口水仗,被同学拉开后,约定放学后见“真招”,结果小G脸上挂了彩。“今天小G家长来过了,要求讨个说法,你们看怎么办啊?”“老师,我错了,不该动手打人,以后我关好自己的嘴巴,再也不打架了。”小S说道。“老师,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讽刺挖苦他。”小G接着说。“那这事怎么办呢?要给家长一个交待啊。”“老师,算了吧,我回家和我爸爸妈妈说。”小G连忙说道。“这件事给班级带来了负面影响,破坏了班级的和谐气氛,也让家长很担心,我希望你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班级表态。”“老师,我们一定改正!”

事后,我在班会课上对此事做了处理,俩人当堂握手言和。晚上,我打电话给小G家长。“老师,谢谢你呀,事情的处理情况我们孩子和我们讲了,而且小S家长也来慰问过了,希望班级更加团结。”正如小G家长说的那样,之后班级更加团结,各方面表现优异,获得了家长的认可。

【点评】

班主任经常会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有的时候,有个别家长也会“参与”进来,而且使本来不大的事情变得复杂。这就需要班主任不仅要协调学生之间的冲突,还要疏导家长的情绪,指导家长如何看待孩子之间的冲突。

本案例中的老师,面对的首先是学生的冲突,其次是家长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老师对事件的处理没有受到“被打”家长态度的影响,对“打人”学生进行严厉处理,而是坚持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两个孩子反思自身的行为,让孩子认识到整个过程中各自的不当之处,并引导他们要珍惜友谊。同时,老师也通过这件事的处理,很好地引导家长,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社会交往是不需要家长过分关注的,他们就是在和同学、朋友之间的相处之中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