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配合做好学生志愿填报工作

(三)与家长配合做好学生志愿填报工作

每当高考报志愿时,都是学生、家长最纠结的时候。因为有很多学生面临填报志愿与专业选择时,经常会有学生或家长不能够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绩,一味“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最终导致没有升入理想学校和向往的专业,有的还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引发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理想的匹配度,引导学生认识外部职业要求与自身的兴趣、性格和实力之间的密切联系,循循善诱使之正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通过沟通使之明确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及可努力的方向目标。教师还要寻求家长的帮助,和家长、学生一起规划学生的阶段学习目标,最终帮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

【案例分享】

规划自我 扬帆起航

小潘是一位活泼开朗,待人礼貌,勤奋好学的高中生。高中三年我都有幸担任她的班主任,陪伴着她人生最重要的三年。上高中后她很快适应了高中的生活,担任班级团支书的工作,同时兼任组织委员。由于小潘为人真诚,很快赢得了班里大多数同学的信任,工作上得心应手,获得了区、校优秀干部的诸多荣誉。

但是,学校的几次大考和平时成绩她都不理想,尤其是理科方面,和班中优秀的同学差距很大。她开始慢慢怀疑自己,思考自己是否能把高中的学业学好?高中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未来该怎么走?在这样的心态下,她的成绩越来越差,几乎到了班里垫底的位置,而工作上,她也没有了以前的自信,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在高三填报志愿时,她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只以各大学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为依据,填了几个分数较低,专业各异的学校,只求能进大学。

看着她这样一张志愿表,作为一直陪伴她左右的班主任,我为她担心,为她的消沉惋惜,我不希望这么优秀的学生就这样一蹶不振,不希望小潘就为了进学校却不管不顾自己的喜好,这样就算顺利进了大学,她的未来也堪忧。在与小潘的接触中,我发现小潘很喜欢小朋友,但凡学校有社区暑假志愿者活动,她都积极参加,为暑托班的小朋友们表演节目,带着他们做游戏,帮他们辅导功课,爱心满满。我觉得她非常适合教育这方面的工作,她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兴趣,只是被眼前的一切蒙了双眼。而我需要做一个她黑暗中的指路人,需要帮她进行生涯规划。

决心帮助小潘重新制定生涯规划后,我邀请小潘父母和小潘一起来到学校,让他们分别单独完成了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SDS职业兴趣测试,并把测试结果记录下来。我先请小潘的父母分享他们的测试结果,同时就他们的测试结果和他们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做比较。作为成年人,小潘的父母完全明白自己的职业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是否和自己的性格相符,是否有过更换职业的想法。通过与小潘父母的沟通,他们非常赞同我借用霍兰德的理论来帮助小潘确立自己的生涯规划,从而指导自己的高考志愿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小潘在完成测试后,得出的结论是SRA,根据霍兰德的理论,小潘非常适合需要创造力,又有实际操作要求,同时与人交往的职业,比如教师。这时迷茫的小潘豁然开朗,她告诉我和她父母,她其实一直都有做幼儿园老师的理想,只是繁重的高中学业和不尽如人意的成绩使她乱了分寸,没了方向,通过这个测试,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兴趣点,她希望自己的高考志愿与幼教有关。小潘知道华东师范大学的幼教专业很难考,但她有了人生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她向父母保证接下来会加倍努力,就算不能如愿进入本科专业学习,她愿意选择华东师范大学的大专幼教专业,进了大学后再努力专升本。小潘终于明白并不是一味地保住本科就是成功,只有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中,人生才是完美的。而小潘的父母,由于在先前的测试中已完全信任霍兰德的理论,因此也对小潘的选择非常支持。

有了明确的目标,小潘在学习上也更有劲头了,在高考前的最后几个月中,小潘异常努力,为自己制定了周计划、月计划,一步一步,踏踏实实,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最终,小潘虽然离华东师范大学的提前录取分数仍有距离,但她考出了自己的水平,分数高于二本分数线20分。但她毅然放弃了二本院校,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大专幼教专业,在大学的三年间,她凭借自己的勤奋,同时考出了自学考的大学本科文凭,现在已经成了一名充满爱心的幼儿园老师,成果颇丰!

【点评】

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志愿填报,选择自己今后职业方向的重大决策。如果学生的志愿填报不切合实际,又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班主任,我们该如何与家长和学生有效沟通,帮助学生重新制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正确填报高考志愿呢?

本案例中的老师值得学习的地方至少有两点:第一,让小潘及父母分别完成霍兰德SDS职业兴趣测试,通过家庭成员测试结果的分享,让两代人对人格特征与职业发展有了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帮助担任班级团支书但学业不是很突出的小潘摆脱只求进大学而完全忽略自己职业兴趣的做法,坚定选择幼教方向的大专并在专科学习期间自考出本科文凭,踏上了梦想的幼教岗位;第二,也是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小潘准备高考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的阶段目标达成度,肯定其收获、指出不足和下一步进取的方向,促使其为实现梦想努力前行,展现了一个教师对学生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