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家长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高中生家长则大部分进入“更年期”,当青春期遇到了“更年期”,不少家长会面临亲子关系紧张,从而导致了亲子沟通障碍与家庭矛盾。想要纾解这个矛盾,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模式,同时也需要掌握并运用沟通技巧,如信件方式来引导双方有效沟通。
最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引导家长了解高中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比如可以通过推荐相关书籍的方式,让他们知道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独立意识增强,一定要改变与孩子沟通相处的方式。
【案例分享】
《学生手册》引发的“家庭大战”
新年刚过,我收到了一条来自学生家长的短信,原以为是新年祝福,打开却吓了一跳,内容竟是:“老师,小林今天在家大发脾气,我和他爸爸都无法劝阻,他甚至要对我们动手……”
我感到很诧异,因为小林在学校一向彬彬有礼、待人友善,与人相处融洽,短信中所言的情况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约见了小林母亲后,我才了解到,在小林家中,这种充满火药味的针锋相对已经发生过多次,而这次,家庭矛盾已经从原来的争吵险些上升为拳脚相加,而这些争吵的起源基本是因为《学生手册》。
我感到更加诧异。小林的综合排名在年级属于中上,理科十分优秀,是物理课代表。小林母亲却认为小林向来喜欢理科,在初中一直名列前茅,成绩好是应该的,而他对文科学习一直很怠惰,能拖就拖,不能拖就马虎应付,以至于语文成绩一向拖后腿。她对此十分不满,过年前看到《学生手册》上刚过60的语文成绩,勃然大怒,在假期里,又见他只埋头于感兴趣的物理,却不复习语文,于是常常念叨,引发了数次争执。新年时小林去爷爷奶奶家拜年,长辈问起小林考得怎样,小林母亲当众指责他语文成绩不佳,引发了小林回家后的大爆发。
新学期开学,我约了小林恳谈。小林少了平日里的开朗,沉默半晌之后,只是愤恨地说了一句:“他们除了成绩,什么都不管我。过年的时候,一点面子也不给我。”我忽然觉得心头十分沉重。
小林的父亲是长期戍边的部队人员,常年不在家中,母亲在外地教小学,假期才能回家。小林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初三时小林母亲为了儿子中考请了长病假回上海“陪读”一年。这一年里,她以“纠正不良学习习惯”为目标,给小林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要求他严格执行,不允许他参加任何休闲娱乐甚至体育活动,对于小林最薄弱的语文更是每天严格限定时间陪他看书做题。一年后小林确实以不错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小林母亲回外地继续工作,除寒暑假之外,双休日偶尔回家看望一下儿子。
小林在高中伊始主动担任了物理课代表,认真负责,不仅协助老师,还主动规划了班级午自修,为同学讲解物理作业中的难题,深受同学欢迎。同时,他还申报了校园志愿者,隔周为街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学科辅导,在校篮球赛中也有优秀表现。但每周末回到家中,在学校的收获、困扰,都无人倾诉。母亲有时双休日回家,第一句话总是:“学校最近考试了吗?你成绩怎么样?”小林想与母亲分享心情的热忱总被这询问熄灭,最终只以沉默相对,然而沉默却更激发母亲的追问甚至指责,怀疑他隐瞒了不佳的成绩,结果导致针锋相对。
没人分享心情,所有努力抵不上一个分数,小林因此对家庭充满怨愤,尤其是过年时被伤害自尊,小林愤懑到扬言要对母亲动手,之后两人关系直线下降,见了面或互不搭理,或讲不了几句就开始争吵。更年期的家长与青春期的孩子,双方之间的沟通存在严重阻碍,平时不是处于“冷战”便是一言不合就“开战”,家庭关系越来越恶劣。
为缓解小林家的矛盾,我约见了小林母子,希望他们能心平气和坐下来说说心里话。
会谈在僵局中展开,小林沉默不语,他母亲略显尴尬。为了打破僵局,我换了个方式——让他们分别在纸上写写对方最大的优点和最不足的地方。小林很快就写了“辛勤”和“专横”。而小林母亲的答案则是“喜欢研究”和“自控力差”。
随后我让他们先分别谈谈优点。小林提到母亲在初三陪读和长年独自操持家务之事,直言父亲因工作很少回家,母亲持家实属不易。小林母亲似乎有些动容,开始叙述儿子对理科的喜爱,甚至谈到过去他为钻研一道物理难题而深夜不睡,在催促下装睡而后又偷偷爬起来直到做出题目的事情。小林的母亲陷入回忆,对我流露出倾诉的情绪,语速越来越快,言语中也难以抑制地流露出对儿子的欣赏。小林听到后显得有些惊讶与羞涩。两人的情绪从冷场对立有了些微妙变化。
解释缺点一词时小林母亲提及了小林的薄弱学科语文,说他从不主动学习语文,刻意回避缺点,做题拖拉,在规定复习语文的时间常去做别的事情,如打篮球,她认为这是自控力差的表现。小林则讲述了母亲从不考虑自己心里的想法,只用自以为对的方式来管教他,对于任何不符合她心意的想法都严厉阻止。这个正值青春期的人高马大的男生此时展露出极其失落、挫败的神情,他最后说:“我已经高中了,你还是像管小学生一样管着我,不让我打球看电视。除了你看重的成绩之外,我无论做什么你都不在乎。”
会谈后我感觉到小林的问题在于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未能心平气和表露内心真实想法,加之不懂合理减压和心理调适,导致了以争吵甚至暴力来宣泄负面情绪的状况。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小林母亲,于是我与她恳谈,指出她基于职业习惯,对儿子采取了不符合年龄特征的教育方式,处理家庭关系缺乏“沟通”与“尊重”,在对儿子的评价标准上过分重视成绩,忽视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的多元性。最后告诉她小林在志愿者工作和学校活动中的优秀表现使之获得了学校“热心服务奖”和“为校争光奖”两个奖项。希望她能不仅仅关注成绩,而要看到孩子的全面成长。鼓励和了解沟通要比“严格规范”更能帮助孩子客观地认识自己、规划人生,也更能维护双方的心理健康。
小林的家庭矛盾暂且告一段落,然而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地能解决了么?我反思整件事,发现矛盾源头在于家长与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理解和关注点存在差异,而双方又缺乏有效沟通。家长因为时代观念、自身经验,或受到“攀比”心理影响,关注的往往是《学生手册》上的“成绩表”,而不是孩子的全面发展。学生则更关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成绩是一个组成部分,而社团活动、课外阅读、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也都是校园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对自己各方面收获的肯定,而非只关注学习成绩。
于是我作了新的尝试,在发放《学生手册》的时候同时发放了精心设计的《家校沟通书》,其中反馈了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和校园文体活动中的表现,也包含了集体评价和教师寄语。使家长在关注成绩的同时,也能看到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收获,了解孩子在集体中被认可的程度和教师对其的期望。学生们拿到《家校沟通书》的时候,流露出惊讶、喜悦与期待。一段时间后,家长反馈也不错,他们能够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在沟通时也多了话题。小林家中再没有因《学生手册》引发大战。
【点评】
“更年期”与“青春期”的矛盾,常常导致亲子沟通不良,尤其是当孩子的成绩家长感到不满意时,经常会引发激烈的亲子矛盾,甚至让孩子的心灵受伤。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本案例中的老师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她让关系紧张的小林及其母亲通过在纸上写出对方最大的优点和最不足的地方的小技巧引导出血浓于水的亲情,缓解双方对立关系,更在于她敏感地意识到家长对孩子片面的评价标准与学校全面发展育人理念的冲突并改革《学生手册》,全方位展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引导家长正确和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孩子,使“更年期”和“青春期”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