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基本方法

(二)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基本方法

1.预防为本,及时控制

坚持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立足于防范,注重教育引导,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的排查、整改和调处机制,强化信息的广泛收集和深层次研判,把校园突发事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避免造成学校教学、生活秩序的混乱。

2.分级负责,逐级管理

如发生突发事件,将按分级负责、逐级管理的原则,由所属专业部或职能部门牵头,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3.系统联动,群防群控

如发生突发事件,所属专业部门或职能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学校领导要立即深入第一线,了解情况,掌握局面,开展工作,妥善处置,形成各级各部门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处置工作格局。

4.区分性质,依法处置

坚持从保护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引导师生和群众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以防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5.加强保障,重在建设

从法规上、制度上、组织上、物质上全面加强保障措施。在经费保障、力量部署等方面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增强工作实力,提高工作效率。

【案例分享】

消防设置上的裂痕

刚开学的某午间,天气闷热,除个别男生在篮球场挥汗如雨,大多数同学都选择在室内午休,校园里气氛宁静祥和。我在四楼走廊遇到了神清气爽的小熊同学,他大声和我打招呼后,随口一提:“老师,楼上消防设备的玻璃门裂了条缝。”

我来到五楼走廊尽头,果然那里的消防设备玻璃门有一道很长的裂缝,右下角玻璃若不处理很快会掉落在地。报修之后,设备科师傅检查后说:“裂纹挺深,应该是假期里搬课桌椅或装黑板时被大块板材碰到了。先用封箱带贴住不让它掉下来,放学后新换一块玻璃。”之后我回到教室,似乎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小熊神情不太自然:“老师你不会觉得那玻璃是我弄坏的吧?真不是我,要是我弄坏的我就不跟人说啦,那里平时也没什么人去……”

我忽然明白了不对劲的地方在哪里。问题在这个“平时没什么人去”的场所——学校消防设置设在每层楼的走廊两端。五楼除了走廊一端的办公室,其余教室都空置,走廊尽头的消防设置附近只有厕所和通往天台的半截楼梯。而空闲的中午,不会出现厕所人多排队的情况,所以五楼的走廊尽头在这个时间应该不会有人去。小熊是班级篮球队的实力队员,按照常理应该在篮球场挥汗,今天却神清气爽地跑到空荡荡的五楼去了,这才是奇怪的地方。

在我没说话的这段时间,小熊越发有点神情闪烁,于是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设备科说玻璃是被家具撞裂的,放学就换新的。你观察挺仔细,不然等它碎了可能会弄伤人。不过……你一个人悄悄跑五楼干嘛去啦?”后排男生们噗嗤笑了起来,小熊一脸汗颜,憋了一会儿,往后门口挪,小声说:“出去说出去说。”

原来小熊趁中午人少,跑到天台上去溜达了一圈。这回轮到我出汗了:“通到天台的半截楼梯上不是装了个铁栅栏吗,你翻过去了?”

小熊不以为然:“那个栅栏就那么点儿高,腿一跨就翻过去了。”

“天台上又没什么好看的,你去晒太阳啊?开学时德育处安全教育不是明令禁止攀爬上天台吗?”

“其实我本来也没想过上去,就是一直听到禁止上天台,所以才好奇想去溜达一圈。老师你别告诉德育处啊,我怕德育主任又找我去喝茶,我看见她就觉得自己发虚……”

我不由想起上学期与小熊家长的几次沟通——小熊并不像其他同学一样遵守校规,总要提出“为什么”,或去进行“挑战”,虽然从未到处分的程度,却是德育处的常客。按家长的话说,他“总不听话”“自作主张”“总在小事情上惹麻烦”。家长感到无奈而困扰,也渐渐对学校频频“因小事”联系他们产生了不以为然、厌烦的情绪。

我又好气又好笑,看似五大三粗像个男子汉的高中生,其实是未能真正明白天台“禁止令”关乎生命安全。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应该并不止小熊一个。消防设置的裂纹看似是一件表面上的小事,天台“禁止令”似乎也是他们心里的一件小事,但这两件“小事”却都不容小觑,它们的背后其实存在着大的安全隐患。我忽然觉得,可以将这两件“小事”作为一次安全教育的契机。

课上,我先表扬了小熊发现消防设置裂纹,并让他谈谈为什么会想到马上向老师汇报这件很容易被忽略的“小事”。小熊没想到会被表扬,有些不好意思,他说自己当时想起上学期的一次意外伤害事故:当时物理实验室窗户因没有插上插销被风吹撞,玻璃出现裂纹,但同学们并未在意。不久后做实验时,裂开的玻璃一角掉落在地摔碎,割伤了一位同学的脚。

同学们也回忆起了当时的流血场面,有些原本不以为然的同学开始认真起来。小熊说:“消防设施对面就是厕所,下课时去五楼上厕所的人挺多,玻璃如果掉下来会伤人。既然看见了就说一声,早点修好就安全了。”同学们赞许地鼓掌。

我说:“这看起来是小事,却是安全隐患。尤其我们还经历过类似的意外伤害事故,千万不要等到出现了意外才想着善后和追悔。小熊这是勿以善小而不为,记上一功。”随后我又让小熊谈谈他为什么会发现裂缝。小熊有点尴尬,而基本已经知道前因后果的同学们又开始笑了。

于是我说:“那我们换个话题,其实应该有很多同学对天台的风景充满好奇吧。小熊已经身临其境过了,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上面到底有什么景观。”

小熊三言两语就说清了天台的状况:空旷、有些管道纵横、夹杂着建筑垃圾、已经故障了几年的天文台大门挂锁,总而言之就是乱。

我问了几个问题:“管道纵横夹杂垃圾,走起来感觉如何?天台边缘围墙大概多高?栅栏封闭、平时无人出没的地方,如果发生意外,会被及时发现吗?”

大家都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小熊说:“老师,我现在知道危险了。”我没有再深入追问,而是告诉同学们,身为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生活常识和逻辑判断,但生活中的突发事故却往往源于“明知故犯”——明知大道理与安全隐患,却不以为然,故意以身犯险。在心中疏于防范,那么一些“小事”则有可能酿成大祸。

最后我说:“这次小熊违反校规,以身犯险,但是他又发现了安全隐患及时汇报,算是功过相抵。和德育主任“谈心”的机会就免了。但我们班可以再做一件事——小熊这次能顺利上天台,说明学校的监管和预防措施还有漏洞,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应该如何改进。”

班级气氛又活跃起来,同学们指出了两点:一是在安全教育中特别强调天台会引起反效果,二是设置的半人高栅栏并不合适。我略做了解释:原先天台上是学校天文台,因建造与使用时间过长导致寿命终结,而能修复天文台的机构迟迟找不到,于是学校计划在数年后扩建校园时拆除旧馆重建新馆,便封锁了天台禁止入内。当时同学因常去天文台,一时并不适应,所以安全教育时特别强调这条。但安全教育条例近几年未能与时俱进,以至于之后入学的新生们反被激发了好奇心,达到了安全教育的反效果。而栅栏确实需要改进。

讨论后,我让小熊负责将同学们的建议整理成文,对他直言:“你总去德育处却从来没被处分过,换个角度看,其实你对校规的关注和研究比其他人都深刻。既然这样,不如好好整理一下校规的漏洞与不足,让学校改进,这是同学进行自主管理的很好体现啊。”

整理成文的建议最后作为班级提案,在学代会上呈递给学校。不久,栅栏就被换成了全封闭的铁门。

随后我在致全班家长的《沟通信》中提及了同学自主讨论对校规的改进建议和学校的认可,并以班级的名义向最初发现安全隐患的小熊致谢。小熊家长私下与我沟通时,表示没想到这次孩子的举动竟然“坏事变好事”,也表示这次的“小事”关乎学生安全,确实要引起重视。我坦言相告:小熊的“不守规矩”“自作主张”,实际上并不是恶意去违规,而是他的自主意识、好奇心等没有找到合理的途径呈现出来,通过家校合作、好好引导,小熊的“挑战校规漏洞”完全可以转化为“关心学校、建言献策”的行动。

由一条小小的玻璃裂纹引出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而我们的思考却还在继续。突发事故是教师们最不愿意遇到的,最好能将它们遏制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班主任不仅自身要明确,还应当引导学生有安全意识,牢记:小事不小,千里之堤亦会溃于蚁穴;发现隐患,防微杜渐胜于亡羊补牢。

【点评】

学校生活中,学生不以为然的一些“小事”背后,有时会存在安全隐患,若不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引起突发事故、酿成大祸。班主任需要运用教育智慧开展安全教育,在日常小事中让学生感受到“小事不小”,进行“以小见大”的教育。

案例中的班主任老师首先具有较强的安全教育意识,重视小事、关注细节,能够从学生反映的问题中敏锐地察觉到背后存在的安全隐患;其次,还具有充足的教育智慧,将一次安全隐患转化成一次安全教育契机,能够尊重学生心理需求、巧妙发动学生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