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偏袒”自己孩子的家长

(一)引导“偏袒”自己孩子的家长

青春期的学生比较容易冲动,控制不住情绪,有时会由于一些琐事引发不愉快的事情,通常他们都会自行处理。但有个别的学生家长因为信息掌握不全,觉得自己孩子受欺负了,吃了亏,家长就会找到学校,甚至找到相关孩子的家长,从而引发矛盾。

首先,教师应该从多个途径了解事件的真相,尤其是孩子自己的想法,以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其次,了解“偏袒”家长的家庭状况,设身处地去理解家长的一些看起来“蛮不讲理”行为,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有利于找到针对性的应对方法;第三,要用各种方式把事件发生的实际情形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真相,从而得到对整个事件的正确判断;第四,要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自己的问题所在。

【案例分享】

正确方式打开“爱”

我们班有着一群率真、善良的孩子。却在高一某个周一的放学时间发生了一件并不快乐的事情。宣宣和鹏鹏在做值日生时两人便用扫把打闹了起来。这时,宣宣的母亲正好走进班级来找孩子,见自己孩子被同学拿扫把打,旁边学生还在起哄,便径直冲到鹏鹏面前,一把抓住鹏鹏的衣服进行教育:“干嘛拿扫把打我儿子?好欺负是哇?”高中的男生血气方刚,见到这仗势,鹏鹏挣脱了宣宣母亲的拉扯。脸红脖子粗地说道:“你自己问问你儿子我欺负他了哇?”说完,一个迅速的转身,嘴里还带着一些不满的唠叨。

宣宣是一个从小在母亲羽翼保护下长大的孩子,见妈妈如此气愤,他一时都不敢开口说话了,满脸通红地站在那里,手足无措。此时的宣宣母亲,看着学生们都在帮鹏鹏说理,她更恼火,说道:“我儿子我还不了解吗?脾气那么好,你们也没少欺负他,只是他人好,什么都不说而已。把你们班主任找来,我要问问你们班主任,都教的什么学生啊!”

学生把我从办公室叫了出来,我粗略了解了情况后向教室走去。宣宣母亲见到我依旧愤怒地吼道:“吴老师,你来得正好,你看看你教的好学生,放学不回家,都在学校里干嘛?”见宣宣母亲依旧怒气冲冲,我不急于与她理论。先安抚了激动的学生们,让他们理书包回家。而后我把宣宣母亲请到了办公室,“宣宣妈妈,我能了解你一个做母亲的心,坐下来,我们一起听听孩子的解释。”

在我的介入下,宣宣与母亲讲明自己和鹏鹏确实是两个人在玩耍,不存在谁欺负谁,但愤怒的母亲依然执意认为自己孩子是太善良、太单纯所以他才会那么说。那天放学,虽然在自己儿子的解释下,宣宣妈妈带着儿子回家了。但离开前她依旧坚持说:“吴老师,这次我不追究了,但我肯定的是,他们就是欺负我儿子。”我知道,今天我是无法说服这位母亲的。宣宣母亲走后,我和鹏鹏聊了聊事情的经过,在安抚好他的情绪后我回家了。我知道,这件事不能草草了结,我需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情绪,宣宣和母亲的情绪。

于是,第二天一早,我找到了宣宣,想听听他的看法。他说:“老师,由于我妈一直很宝贝我,初中时同学们就经常会笑话我,说我是‘妈宝’,不愿和我玩。所以,在我妈妈的脑海中班级同学都没有人值得交往,他们都会看我好欺负就欺负我。我每次和妈妈解释,妈妈都觉得我是太善良想帮同学解围,说我傻,所以她也不会相信我。她就只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办法的老师。所以我昨天才不知道说什么好。”

宣宣的话给了我太大的震撼了,一个从小被妈妈保护着的孩子,一个自我意识那么强的母亲,我需要用什么方法去开导他们呢?我给宣宣的母亲打去了电话,隔了一天,显然情绪稳定多了,但她依然坚持:“老师,你别来说服我了,昨天事情我认了,他们欺负也欺负了,希望以后你们学生别再欺负我孩子。”“宣宣母亲,你为什么这么说呢?昨天你孩子陈述的事实你怎么就不信呢?”“他是善良,他想大事化小。”她继续说道。“那你怎么看待你孩子的善良呢?”我追问。“老师,现在社会善良有用吗?你看电视上报道,一个老人摔倒了,一个小伙去扶她结果老人让小伙赔医药费,你说善良带来什么?”听到她母亲说到这么一个话题我觉得契机来了,这个案例,可以给孩子们讨论。于是,我说:“宣宣母亲,谢谢你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话题,你的疑惑,我想让孩子们告诉你,特别是让宣宣来做做选择。”

挂了电话后,我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在班级开展一次辩论赛的活动。辩题就是宣宣母亲所困扰的问题:看到有人在马路上摔倒了到底要不要扶起来?我把宣宣安排在了裁判员的位置,想看看他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作为裁判的宣宣完全沉浸在了这场辩论赛中,辩论赛后,我问宣宣:“今天的辩论赛你作为一个参与者,从中体验到了什么?”宣宣说:“同学们说的都没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用哪种方式是帮助摔倒的人更好,而不是去考虑要不要帮助。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如果那个摔倒的人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肯定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好,一场辩论赛让你在倾听同学观点的同时有所思考,说明你的内心深处是善良的,你能把今天你所思所想回去和妈妈探讨探讨吗?”宣宣点了点头。

当天晚上我收到了宣宣母亲的一条短信:“老师,谢谢你。让我在孩子面前维护了一个妈妈的形象,我的想法确实自私了,但你却给了我一个那么好的台阶下来。宣宣跟我说了你说的这些话,确实我也意识到了,我对宣宣的爱差点就害了他。我想把他交给你教育我真的很放心,也为我自己那天的冲动向孩子们道歉。”第二天,宣宣找到了我,他如释重负地说道:“老师,我妈妈说她想表达的就是你说的那个意思,但她却固执地用她认为对的方式来表达。她没能好好表达她的爱。”看到宣宣露出孩子天真俏皮的笑容和语气时,我想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爱”,是老师去体谅一位母亲的爱。在与宣宣母亲的情感交流过程中我用心去倾听,让家长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当家长提出“善良就是傻”时,即使我很吃惊,很想反驳她的观点,但我依然尽可能地平复自己的情绪听她说下去。当一个人开始敞开心扉真诚地与你交流时,其实她自己内心也做了很大的思想斗争。作为教师应有同理心,真正地走进她的内心,无论家长的想法正确与否,我们需要向家长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老师尊重你的话语权,愿意站在你的角度听你说话。所以,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收获了家长的真诚。

【点评】

“舐犊情深”是人之常情,“护犊子”则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不恰当的爱的方式。在这些家长眼里,孩子总是受欺负的那一个或者自己的孩子肯定不是过错的那一个。面对这样的家长,教师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

本案例中,面对一个“护犊子”的家长,她不急于说服这位被偏袒蒙蔽双眼的家长,而是以一颗“同理心”,换位思考,用心去倾听家长的心声,真正走进家长的内心,收获家长的信任。之后,老师借助班级辩论赛的形式,巧妙地将宣宣带入其中,既和宣宣讲清了道理,也维护了宣宣母亲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终于使宣宣母亲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再难“搞定”的家长时,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我们面对的高中生有哪些特点,对症下药用正确的方式去打开父母对孩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