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畜禽环境因素的分类

1.1.2 畜禽环境因素的分类

作用于畜禽的环境因素,一般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前三项主要是自然因素,而社会因素多为人工因素。但相互之间也有交叉,现分别加以介绍。

1)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有温热、光照、噪声、地形、地势、海拔、土壤、牧场和畜舍等。在物理因素中牧场和畜舍一般均为人为因素。但在现代畜牧业中,这一因素的形成,大都经过了大量科学实验的积累而刻意安排的,甚至包括舍内的光照与采暖。但随着畜禽品种的变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有相应的变化,才可适应畜禽的需要。

物理因素看似简单,但对生产影响较大,尤其是温热因素和光照的控制,是优良畜禽品种实现全球推广应用的首要保证。

2)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有害气体、水和土壤中的化学成分。一般情况下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组成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随着海拔的升高,氧气的含量和气压均会迅速降低而危害畜禽。在长期通风不良的畜禽舍,也会引起这两种情况的变化。

畜禽舍中的有害气体主要分为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内源性的主要为粪尿和尸体等分解产生的氨和硫化氢。外源性的主要为工业生产排放氮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等,有时形成酸雨而危害畜禽,例如在三氧化硫(SO3)长期作用下可使禽类卵巢、输卵管等萎缩。这些都应该在畜禽场选址中加以避免。

土壤中的化学成分是形成许多畜禽地方性缺乏症的重要原因,放牧畜禽尤为明显。对缺乏的应予补充;对过高的应予控制;对受有机磷、有机氯、汞等污染土壤的饲料,更应避免使用。

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饲料与牧草的霉变、有毒有害植物、各种内外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后者在临床兽医学和小动物医学中已有大量介绍,不在本书重复。但饲料的加工保存,则是应该重视的问题。尤其是中、小型饲料厂和养殖户,对霉变饲料和原料重视不够,甚至有目的地将人不能食用的粮食用作饲料。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应包括畜禽群体和人为管理措施。畜禽单个饲养和群饲,特别是群饲时的畜禽群大小、来源,都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在人为管理上,畜栏的大小、地面材料与结构、机械设备的运行,都是重要的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