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 放牧期的管理

5.4.4 放牧期的管理

1)放牧应注意逐渐适应

畜禽从舍饲转为放牧需要逐渐进行,通常要经7~10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应逐渐增喂青饲料,相应减少干精饲料的喂量。同时注意逐渐延长畜禽的运动时间及在舍外的停留时间,以增强畜禽禽热的调节机能,使其慢慢适应外界的自然环境,尤其能经受寒冷的刺激。

2)确定适宜的放牧时间

除了一些草场可常年放牧外,一般放牧从早春开始到晚秋结束。通常在牧草分蘖分支根系稳定后,禾本科牧草开始抽穗,豆科牧草长出侧枝(即牧草高度达8~10 cm时)开始放牧,在下霜前15天收牧,使多年生牧草生长一段时间,以利越冬。每天应在早上露水干后出牧,在傍晚露水出现前收牧。雨后不能立即放牧,以防止畜禽感冒、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孕畜流产及其他消化道疾病。在炎热的夏季,也可利用晚间放牧。

3)实行分区轮牧

分区轮牧是一种科学利用草原的方式,它是根据草原生产力和放牧畜群的需要,将放牧场划分为若干分区,规定放牧顺序、放牧周期和分区放牧时间的放牧方式。实行分区轮牧的草地,便于加强草地管理,牧后残余的牧草利于分区刈割,畜禽粪便可得到均匀的撒布,同时可减轻畜禽对牧草的践踏损伤,抑制杂草、毒草的生长,减少粪便污染,科学地限制了畜禽的活动范围,既保护了放牧地,又增加了载畜量,也提高了草地的利用率,增加了放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供给充足卫生的饮水

放牧之前,要对畜禽饮用水的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源,方可饮用。放牧奶牛的水源距放牧地不要超过1.5 km,以免往返疲劳,影响生产性能。利用天然水源作为饮用水的,要对水源进行防护,严禁畜禽直接进入水源中饮水,以免畜禽在水中排泄粪尿,造成水源污染。饮用流动的溪水或河水等地面水时,切勿让畜禽的头部迎对着上游的方向,否则会因畜禽口渴暴饮而引起呛水。深秋,孕畜不可在傍晚以后再饮用天然水源,以防因冷水的刺激而导致流产现象。

5)根据牧草的种类和生长状况,按畜禽的不同生产性能,给予适当的补饲

对于牧草生长不良的牧地应以青绿多汁饲料为主;对于牧草生长繁茂的牧地,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些精饲料:对于牧地土壤中缺乏碘、铜、钼、钥、硒等微量元素的,应注意补充些矿物质盐。补饲时间可选在白天及晚间休息时进行。为防止畜禽异食癖,要补喂食盐。一般可将盐粒放在补料木槽中任其自由舔食。各种畜禽对食盐的每月需要量:牛1.0~3.0 kg,绵羊0.25 kg,山羊0.15 kg,马2.0 kg。

6)根据天气状况,灵活调整放牧计划

放牧时要密切注意天气状况,天气不良时不可远途放牧。放牧时,要观察风向,天气炎热时,可顶风放牧,即早晚顺风出牧,中午逆风归营,但不能顶着太阳放牧,以免造成日射病和热射病的发生。暴风、雨雪时,要立即停止放牧,如来不及归牧时,应将畜群驱赶于背风处,防止畜群受惊吓而逃散。

7)随时观察畜禽的饮食和健康状况

放牧人员应随时观察畜群的食欲和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病畜,应及时进行诊断、隔离和治疗。机械性的损伤在放牧时也时有发生。因此,应注意牧道的修整,及时清除牧地木桩、突出尖锐物等,深坑悬崖要适当遮拦,以防畜禽发生挫伤、刺伤或跌伤等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