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及对畜禽的危害
1)有机物的污染
生活污水、畜产污水以及造纸、食品工业废水等都含有大量的腐败性有机物,其涉及范围广,排出量大,如不经处理,污染范围也非常大。腐败性有机物在水中首先使水混浊,当水中氧气充足时,在好气细菌的作用下,含氮有机物最终被分解为硝酸盐类的稳定无机物。水中溶解氧耗尽时,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甲烷、硫化氢、硫酸之类的恶臭,使水质恶化,不适于饮用。有机物分解的产物有的是水生生物的优质营养素,造成水质过肥而形成水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更加大了水的浑浊度,大量消耗水中的氧,威胁贝类和藻类的生存,造成鱼类死亡,水中死亡的水生动植物残体在缺氧条件下厌氧分解,水质变黑,产生恶臭。
此外,在粪便、生活污水等废弃物中往往含有某些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卵,而水中大量的有机物为其提供了生存和繁殖条件,可能由此造成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水体有机物质污染可用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表示。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对于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的地面水(Ⅱ、Ⅲ级标准),地面溶解氧大于6~5 mg/L,化学耗氧量小于15~20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小于3~4 mg/L,大肠菌群小于10 000个/L。化学耗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数值越大,则污染越严重。
2)微生物的污染
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是腐物寄生菌。水中有机物含量越高,微生物的含量也越多。当水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后,有可能引起某些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如猪丹毒、猪瘟、马鼻疽、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
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水体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畜禽接触污水的时间等因素。在自然条件下,由于水体的自净作用(如稀释、日光照射、生物拮抗作用等),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会很快死亡。偶然的一次污染,不一定会造成传染病的流行,但绝不能因此忽视可能引起传染、流行的危害性。所以,对动物尸体及排泄物以及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水,应经过消毒处理,不可污染水源。
3)有毒物质的污染
污染水体的有毒物质种类很多,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农药。常见的无机毒物有铅、汞、砷、铬、镉、氰化物以及各种酸与碱等;有机毒物有酚类化合物、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合成洗涤剂等。
有毒物质对畜禽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毒物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等因素。在一般情况下,水中毒物浓度不会很高,因此饮水引起急性中毒的比较少见。但如果水源长期受到污染,往往能导致慢性中毒。
水体受污染后,还可造成很多间接危害,如恶化水体的感官性状,使水产生异臭、异味,妨碍水体的自净作用。
4)致癌物质的污染
水中致癌物质主要来自石油、颜料、化学、燃料等工业废水,常见的如砷、铬、镍、苯胺、芳香烃等。
5)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天然水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极微,一般是由人为的污染引起,当有人工放射性元素进入水体时,放射性物质含量急剧增加,而危害畜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