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温度概念

2.2.1 温度概念

温度是指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即气温。自然界空气中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当它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温度升高;地面再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把热传给空气,这就是空气热量的主要来源。直接被大气吸收的部分太阳辐射对空气增热作用小,只能使气温升高0.015~0.02℃。

某一地区气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周期性变化,这是由太阳产生的辐射强度因所处纬度、季节和每日的时间变化引起的。变化规律如下:

1)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日出前气温最低,到2点左右达到最高。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与纬度、季节、地势、海拔、天气和植被等有关。

2)气温年较差

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一般一年之中7月份最高,而1月份气温最低。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与纬度、距海远近、海拔、云量和雨量有关。中国气温由于纬度的影响,(东部受纬度影响显著,西部受地形影响显著,这一点从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就可以大致看出来)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北冷南热,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大,超过50℃。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总体表现出我国平原暖,高原冷,东部年平均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受纬度因素影响显著;而西部地区,年平均等温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显著。

当发生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后,气温还会出现非周期变化。如“倒春寒”的出现,是由于春天本来该慢慢变得暖和了,但是气温倒过来出现变冷的现象。一年四季中,春季的天气变化最为无常,明明气温已经迅速回升了,但过几天气温会突然下降,温度反反复复变化,或者是中午温暖如春而早晚却寒冷如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