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湿度对畜禽的影响
1)对热调节的影响
空气湿度对畜禽体温调节的影响与环境温度有关。在适宜的温度下,气湿对畜禽的热调节几乎没有影响,但控制空气湿度仍然是有必要的。一般要求舍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以50%~80%为宜。如果湿度过高,不仅畜舍建筑和舍内机械设备的寿命会降低,而且也会使病原体更易繁殖,畜禽易患皮肤病如湿疹、疥癣等;如果湿度过低,舍内易形成过多的灰尘,从而引起呼吸道疾病。气湿主要影响机体的散热过程。在高温和低温情况下,不仅畜禽的热调节功能受到影响,对畜禽产生的危害也会因水汽导热系数高而加重。
高温下,畜禽主要以蒸发散热为主,而蒸发散热与畜体蒸发面(皮肤和呼吸道)的水汽压与空气水汽压的差成正比。畜体蒸发面的水汽压又与蒸发面的温度和潮湿程度有关,一般皮温越高,越潮湿(如出汗),水汽压则越大,越有利于蒸发散热。当畜体蒸发面水汽压与空气水汽压差值因空气水汽压的升高而减少,机体通过蒸发散热能力减弱,因此畜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散热更困难,畜禽热应激影响更严重。
低温下,畜禽则是以非蒸发散热为主,如辐射、传导和对流等形式,并力争减少热量的散失来维持体温。非蒸发散热量大小与环境导热性能有关。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高,即空气越潮湿,其导热性能和容热量都高于干燥的空气环境,加上畜禽被毛和皮肤在高温环境中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提高了其导热系数,体表阻热作用降低,导致了非蒸发散热量增加,不利于保温,机体处于低温高湿环境中比在低温低湿环境中会感到更冷。
总的来说,不论温度高低,高湿是影响畜禽热调节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温高湿条件下,抑制畜禽散热作用;低温高湿条件下,该作用增强。而在低湿时,则可降低高温和低温的不良作用,使家畜的健康和生产力少受影响,见表2.8。
表2.8 湿度对泌乳黑白花奶牛热平衡和饲料消耗的影响
2)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1)生长、肥育
在适宜温度下(14~23℃),相对湿度由45%上升到95%,对育肥期猪的增重无明显影响,当温度上升到30℃,相对湿度由30%升高到90%时,平均日增重下降比例由30%增加到48%。犊牛在7℃低温下,相对湿度升高到95%后,平均日增重下降11.1%。在过低的气湿环境中,雏鸡羽毛的生长同样受影响。
(2)产蛋和产奶
当气温在24℃以下,牛的产奶量、乳的组成、饲料和饮水以及体重等受气湿的影响小。当温度上升后,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及非脂固形物含量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下降,但对乳糖含量影响很小,见表2.9。
表2.9 温度对产奶量的影响
续表
蛋鸡所需的适宜温度与湿度呈负相关。如温度适宜,相对湿度在60%~70%时对产蛋最有利。但当温度升高后,蛋鸡的相对湿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气温为28℃、31℃、33℃时,相对湿度分别为75%、50%、30%。当超过这个范围后,均不能通过日粮的调整来避免产蛋量的下降。
(3)生殖
据实验分析,牛的繁殖率在夏季气温超过35℃时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而当温度降到35℃以下时,高湿对繁殖率影响变小。
3)对健康的影响
(1)高湿
高湿环境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传播,使家畜自身对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减弱,感染率增加,易引起传染病流行。同时,高湿还会促进病原学真菌、细菌和寄生虫病的生长繁殖,使家畜易患湿疹、疥螨、癣等皮肤病,引起白痢、球虫病的发生。储存于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垫草、饲料还会发霉变质,使雏鸡发生群发性的曲霉菌病。
低温高湿环境下,畜禽又易患各种呼吸道疾病、神经炎、关节炎、风湿症等。
(2)低湿
在高温低湿环境下,空气特别干燥,畜禽裸露的皮肤会干裂,皮肤和黏膜对微生物的防卫能力减弱。相对湿度在40%以下,极易引起呼吸道疾病。湿度过低,对家禽羽毛生长不利,也容易发生啄癖,猪发生皮屑脱落。
4)畜舍中空气湿度标准
从畜禽生理机能来说,相对湿度在50%~70%范围是比较适宜的。但在冬季很难达到这个范围,通常情况下,鸡舍为70%,成年猪舍、后备猪舍为65%~75%,肥育猪舍为75%~80%,成年牛舍、育成牛舍为85%,犊牛、公牛舍为75%。由于牛舍用水量大,其相对湿度范围稍微放宽了一些。
5)影响空气湿度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地形、水源、土壤、植被、降水量的大小与时间分布是否均匀,以及人工水渠等影响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因素都直接影响湿度大小。在进行养殖场建设规划设计时,考虑场地的绿化、人工开渠等都可以有效调节空气湿度。